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無論什麼病,仿佛隻要去醫院,醫生都會要求我們查一個血常規。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隻是一個普通的感冒,查血常規是多餘的。由于對疾病知識的缺乏,即使心存疑慮,我們還是會照醫生的話去做,但是心裡不免會覺得吃虧,認為這是醫生和醫院想要掙錢的一些所謂“套路”!
看病先查血常規真的有必要嗎?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塊兒探讨一下這個問題!
什麼是血常規?
血常規也稱為“血象”。常規”二字的英文為routing,常縮寫為RT或Rt。因此血常規又可寫為:“血RT”,習慣上也稱作“血象”,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血小闆計數等16~18項内容。雖不是特異性檢查,但人體各部位稍有異常都會由血液攜帶其各種信息傳達出來。
查血常規有什麼意義?
1.紅細胞計數(RBC)
紅細胞計數增多:可見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缺氧等。
紅細胞計數降低:見于各種貧血、血液稀釋等。
2.血紅蛋白(也稱為血色素,Hb或HGB)
血紅蛋白的生理性變異和病理性變異大緻上與紅細胞是相同的。但在各種貧血時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減少不一定呈平行關系。
(1)生理性增加:常見于新生兒、高原居民等;
(2)病理性增加:常見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各種原因導緻的脫水、先天性心髒病、肺心病等;
(3)血紅蛋白減少:常見于各種貧血、大量失血、白血病、産後、化療、鈎蟲病等。
3.白細胞計數(WBC)
白細胞總數升高,是被非常關注的問題,這種升高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我們可以不必擔心生理性因素造成的暫時性升高,但是絕對不能忽視病理性增高。當然,白細胞數量明顯減少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白細胞數量升高和減少往往有以下情況:
(1)生理性增高:常見于新生兒、妊娠末期、分娩期、劇烈運動後等;
(2)病理性增高:常見于化膿性細菌性炎症、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手術創傷等;
(3)白細胞計數減少:常見于病毒性感染、傷寒、副傷寒、黑熱病、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化療和放療後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白細胞分為5類,包括:①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多和減少與白細胞計數意義相同;②嗜酸性粒細胞:該項增多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皮膚病,及某些腫瘤。減少常見于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也可見于大手術及某些傳染病的早期;③嗜堿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常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堿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及某些轉移癌;④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增多常見于某些病毒或細菌所緻的傳染病,以及各種白血病等。淋巴細胞減少常見于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淋巴細胞球蛋白治療、淋巴細胞減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症等;⑤單核細胞:單核細胞增多常見于某些感染、急性感染的恢複期、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活動性結核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單核細胞減少無臨床意義。
5.血小闆計數(PLT)
(1)生理性:正常人血小闆計數一天内可有6%~10%變化,表現為早晨較低,午後略高;春季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較低,高原較高;靜脈血比毛細血管血高10%;女性月經前降低,月經後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後降低;運動後升高,休息時恢複。
(2)病理性:①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放射治療和化療、血小闆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②增加: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慢粒白血病、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脾切除術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