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琀和玉握是兩種專門用來送葬的玉器。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玉琀和玉握的發展大緻可分為三個時期,即新石器時代至商代,西周至西漢早期以及西漢中期至魏晉南北朝。
玉握的形制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長方形扁條狀,多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一座西周墓(M48)死者左手握劍鞘形玉飾,右手握長條形玉飾;河南洛陽中州路的一些東周墓人骨架左右手掌或腹部,往往有成對的長方石片、夔形石片、多邊形有穿石片、獸形石片及長條形石片等,有的學者認為它們就是“玉握”。
另一種玉握作圓柱狀,發現較多。沣西西周墓中的玉握大都為圓柱管狀,通常為一對,有的還塗有朱紅色顔料;上村嶺虢國墓地的一些墓的墓主手中亦握玉;山東曲阜魯國故城西周中、晚期墓葬中,有4座墓的死者雙手各握成對的圓柱形石飾,置于腹部,圓柱形石如腰鼓形,兩端較粗,有的有穿孔,有的無穿孔;曾侯乙墓出土一對玉握,長4.8厘米,一端較粗,裝飾陰刻的雲紋,并問飾陰刻弦紋和斜線紋,通體磨光,做工較精。曲村西周晉侯墓(M8)中,在人體大腿兩側,相當于雙手的部位,對稱放置有一對玉韫。韫是鈎拉弓弦的實用具,由于人骨架已朽爛無存,所以這對玉韫究竟是套在手指上,還是握在手中已不得而知,但它們成對地出現在人的位置,或即有玉握的含義。
另外,還發現有将一件玉器敲碎,分置于口内和手中的現象。甘肅靈台洞山東周墓中,将一完整的玉片敲為兩半,一半含于口中,一半握在左手内;陝西西安南郊山門口的一座戰國墓中,将一件石璧分成3節,分置口及兩手内,口中者約為手中者的一半。這顯然是殓葬死者時,匆忙地将一件玉器臨時裁截成琀和握所緻。
由上述可見,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雖然還沿襲商代以玉飾作玲、握的習俗,但已經大量出現專用于送葬的玉琀和握。玉琀以碎玉石片、小石子、石貝和微型玉雕為主,大多數人骨口中的玉數量較多,目的是充盈死者的口腔。碎玉石片都是有意識地将完整玉飾砸碎而成的,說明此時人們已經人為地制作玉琀,但在形制上并沒有統一的規格。玉握的形制則趨于統一,以扁平長條形和圓柱形玉石器為主,而以圓柱形玉石握最為常見。圓柱體握有的中央有穿孔,有的則沒有;還有的圓柱體制成腰鼓形,更便于把握。
西漢早期的玉琀和玉握發現較少,其特征與春秋戰國時期相似。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墓主趙昧手握一對玉觖;江蘇徐州奎山西漢墓人骨口中有一件殘玉龍;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出土一件鏡形帶柄玉琀;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玉握則為一對由玉璧改制的璜形玉。值得注意的是,劉勝夫婦口中放的是“九竅塞”之一的玉口塞,目的是防止體内精氣外洩而使屍體朽爛。口塞作新月形,側面有塞狀凸起。夏鼐先生認為“口塞并不能算含玉,它不能整個含在口内。”這個看法是正确的。這裡需要補充的是,口塞和玉琀在殓葬意義上也是有差别的。曾侯乙墓的墓主口中除有21件微型玉雕作口玲外,還有一件玉口塞,側視呈“V”形。可見口塞與口玲應視為兩物。原報告認為這些玉琀“可能反映出墓主生前的一種要求實惠的思想。”
從西漢中後期開始,玉琀和玉握的形制逐漸定型,玉琀作扁平無穿的蟬形,玉握則為長方體卧豬形。這種蟬形玲和豬形握在東漢墓葬中出土非常普遍,它們的使用一直沿續到魏晉南北朝。
最早的蟬形琀和豬形握出土于山東巨野紅土山西漢墓中,蟬體較寬,頭、翼雕刻不清晰,顯示出較原始的形态;豬的身體輪廓清晰,陰刻頭、耳及四肢。玉豬的體形似乎源于徐州奎山西漢墓出土的兩件玉握,這兩件玉握僅具豬形,未刻細部。西漢晚期的蟬形玲呈長方形,雙眼外突,頭、翼雕刻逼真。東漢時期的豬形握形制有卧式和立式兩種,有的豬體僅用簡練的陰線刻出。西漢玉豬與東漢玉豬的區别在于,西漢玉豬無穿孔,而東漢玉豬大多在豬的嘴下和尾上各穿一孔,可能是為将玉豬固定于手中而用來穿系絲帶。
漢代蟬形琀的傳世品很多,一些古玉著作中收錄不少。由于它的時代特征明顯,清代時就有一些學者認為它就是漢代死者口中的含玉。還有一些學者對玲作蟬形的意義進行了研究,歸納起來有兩點:一是取其清高狷潔之意。古人認為蟬飲而不食,以飲露為生,是一種清潔而高雅的昆蟲。清代學者瞿中溶認為:“人之死,其屍有似于蟬蛻,而不能食,古人或因此即用為含玉耳。"二是取其蛻脫再生之意。美國學者勞佛(B.Laufer)認為漢人從蟬蛻生而悟再生,即從含蟬寓暫死之意。夏鼐先生亦認為:“所以取形于蟬可能是因為蟬這種昆蟲的生活史的循環,象征變形和複活,而放在舌上的舌形器,易于使人聯想到蟬形。”
對于豬形握的認識則比較晚。雖然古代文獻中有關于玉豬随葬的記載,但未确指為握,清代學者吳大潋甚至把玉豬誤作“六瑞玉”之一的“琥”。直至本世紀初日本學者發掘朝鮮漢代樂浪郡墓葬時,才知它是葬玉之一的“握”。
魏晉南北朝時,玉琀和玉握出土不多,一般集中于江南墓葬中,琀和握仍為蟬形和卧豬形,這是由于偏安江南各王朝仍沿襲漢禮制的緣故。北方各政權為少數民族所建,大多不嚴格遵循内地封建喪葬制度,而且這一時期的墓葬盜擾過甚,故尚未發現玉琀和玉握。魏晉南北朝以後,NNON古代以禮制為中心的用玉制度衰落,用于殓屍的喪葬用玉逐漸消失。從目前考古發掘資料來看,隋唐至明清的墓葬中,僅有極個别的墓出土玉琀和玉握,且都為貴族,而玉琀和玉握作為一種流行的葬俗已不複存在。(完)
承載15萬玉友訂閱量的玉滿齋,歡迎大家關注玉滿齋微信訂閱号,了解和學習最新玉器知識、玉的辨别、玉的文化。微信 号:ymanz_756652938或者搜索“玉滿齋”直接關注即可噢!大家也可以直接在搜索引擎裡搜索“玉滿齋”來關注玉滿齋官方網站噢,第一個搜索結果就是的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