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T波改變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某些改變可能是生理性變化,也有一些改變卻是診斷心髒疾病的重要線索。
T波異常診斷标準
心電圖T波是心室複極波,位于S-T段之後,是一個比較低而占時較長的波。正常情況下T波形态呈圓頂型,正向T波升支緩慢,降支陡峭,兩支不對稱,升支稍長于降支;負向T波降支稍長于升支,其方向與同一導聯的QRS波群主波方向一緻,在Ⅰ、Ⅱ、V4~V6導聯直立,aVR導聯倒置。
1. T波低平與倒置
正常人T波振動的幅度有一波動範圍,其方向與心室機動産生的波群一緻。如果振幅低于正常,或與心室激動産生的波群方向相反,則稱為T波低平或倒置。
診斷标準:
低平:<1/10 R
平坦:正負0.1 mV
倒置:>0.1 mV
深倒置:>0.5 mV
巨大倒置:>1.0 mV
圖1 T波低平與倒置
2. T波高聳
指T波異常高尖,T波振幅常達1.5 mV以上。
診斷标準:
高聳:>1.2~1.5 mV,顯著高于同導聯R波
高尖:胸導聯>1.0 mV,肢體導聯>0.5 mV
帳篷樣:T波雙支對稱,T波基底變窄
STT融合:伴有ST段擡高與T波升支融合
TU融合:一般QTU延長
圖2 T波高聳
高聳T波常見于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心肌梗死超急性期、高血鉀、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滞、左室肥厚、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早複極、正常變異等。
3. 其他變異T波
正負雙向:T波前半部分正向向上,後半部分向下
負正雙向:T波前半部分負向向下,後半部分向上
雙峰:半圓形T波前後分為兩個峰
正常體表心電圖T波前支長,後支短,頂點靠近後支,後支回到基線較快,提示複極自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進行時,開始較慢,到達内膜時較快。當T波出現明顯切迹時,稱為T波雙峰。
圓頂尖角型:半圓形T波後半部分尖角窄型
冠狀T波:T波深倒置、雙支對稱
常見的生理性T波改變
1. 最常見的生理性T波高聳改變——早複極
心電圖特點:
T波高聳,不對稱
ST段上斜型擡高
J點擡高或J波出現
心率增快時ST段回落,T波振幅減小
圖3 早複極心電圖
生理性T波高聳見于以下因素:心動過緩、迷走神經張力增加、年輕人、運動員。
2. 最常見的生理性T波低平改變
T波低平或平坦,心電圖特點為:
T波為不對稱的振幅降低改變
ST段在基線上不延長
無QT間期延長
T波低平<1/10R,平坦正負0.1 mV
T波低平或平坦常見于青春期、更年期婦女,需注意,“兩點半”綜合征也屬于正常變異。
圖4 女,48歲,體檢心電圖
生理性T波低平、平坦或倒置見于以下因素:①通氣過度;②交感神經張力增加;③運動時,心動過速對複極的影響;④多見于瘦長無力型體型,T波倒置也可見于肥胖的青年人。
3. 正常生理性T波倒置
T波特點為:
T波為不對稱的箭頭樣改變
無QT間期延長
ST段停留在基線上的時間不長
僅在V3導聯雙相T波或者僅在V4導聯T波倒置
常見于運動員少年T波模式(在<16歲的運動員中,V1~V3導聯T波倒置)、黑人運動員複極化變異(ST段弓背擡高,伴V1~V4導聯T波倒置)。若運動員無症狀、無心髒病家族遺傳史、無猝死家族史,不需要進一步評估。
圖5 12歲運動員心電圖(V1~V3導聯T波倒置)
圖6 黑人運動員心電圖(ST段弓背擡高,V1~V4導聯T波倒置)
圖7 31歲運動員心電圖(僅在V3導聯雙相T波)
4. 運動員病理性T波倒置
T波倒置可見于:
前壁:出現在V2~V4導聯(排除黑人運動員的J點擡高和凸起的ST段擡高,伴V2~V4導聯T波倒置;運動員<16歲,V1~V3導聯T波倒置;僅在V3導聯出現雙相T波)
側壁:出現在Ⅰ和aVL、V5和/或V6導聯(V5或V6中至少一個導聯有T波倒置)
下側壁:出現在Ⅱ和aVF、V5和V6、Ⅰ和aVL導聯
下壁:出現在Ⅱ和aVF導聯
若運動員有猝死相關的心血管疾病情況,需要進一步評估。
圖8 運動員心電圖,确診為心肌病,有心源性猝死家族史(兄弟26歲猝死),V1~V6導聯T波倒置
圖9 生理性(A)和病理性(B)T波倒置
圖10 31歲足球運動員,I、II、III、aVF、V2~V6 導聯T波倒置,II、aVF、V4~V6導聯ST段壓低,需進一步評估排除心肌病
常見的病理性T波改變
病理性T波改變常見于心肌缺血、冠狀動脈功能異常,如心肌心内膜下急性心肌缺血,心外膜下急性心肌缺血。可根據功能性變化(生理性、自主神經失衡)、器質性改變(心髒病)、高風險表現(嚴重心髒病、嚴重自主神經失衡)對T波進行鑒别和危險分層。
病理性T波高聳或倒置常見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鉀、低血鉀、心包炎、心肌炎、腦血管病等。
病理性T波倒置的特點為:
倒置T波呈明顯雙支對稱
ST段停留在等電位線上,持續時間長(>0.12 s)
QT間期延長
運動後心率下降,T波倒置;如在I導聯發生T波倒置(說明QRS-T夾角在增大)
運動後ST段壓低恢複過程中,T波倒置才出現
圖11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變
T波倒置伴其他心電圖改變有助于鑒别診斷,如T波倒置伴ST段、QT間期、R波改變。T波改變結合臨床資料有助于鑒别診斷,如T波高聳,既可以是正常變異,見于年輕人體檢,愛運動的人,無症狀;也可見于高血鉀、老年人、高血壓或慢性腎病患者;還可見于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中年男性、冠心病、胸痛胸悶20分鐘不緩解者。
圖12 不同疾病的心電圖改變
識别急危重症高風險心電圖
1. 缺血性T波高尖
T波在幾分鐘内迅速升高達1倍以上,雙支對稱;缺血部位相鄰導聯同步變化,非缺血部位導聯無明顯變化;持續時間短,不超過30分鐘。
2. 交感性T波
生理或心理應激可造成局部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并進一步導緻心髒電與機械功能活動異常,引起的可逆性複極心電圖T波改變,稱為交感性T波。
心電圖改變特點為:巨大T波倒置或深倒置T波,直立高聳T波,可伴有ST段改變或QT間期延長,與許多急性心髒和非心髒事件有關。
3. 應激性心肌病和急性前壁心梗的鑒别
Masami等研究了34例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和23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亞急性期心電圖T波倒置的特點。
結果發現,應激性心肌病T波倒置的深度(1.00±0.44 mV vs. 0.79±0.46 mV,P=0.044)和導聯數(9.5±1.0 vs. 6.0±2.1,P<0.001)多于對照組,大多數T波倒置發生在V4~V6導聯,而V1導聯極少倒置。aVR和V1導聯T波都直立,診斷應激性心肌病的敏感性達94%,特異性達95%。
4. 提示嚴重高鉀血症的心電圖表現
高鉀血症的心電圖表現:T波高尖,基底變窄,兩肢對稱,呈帳篷狀,在Ⅱ、Ⅲ、V2、V3、V4導聯最為明顯,此為高鉀血症時最早出現和最常見的心電圖變化;QRS波群時限增寬,P波低平,嚴重者P波消失,出現窦-室傳導;ST段壓低;各種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動過緩、交界性心律、傳導阻滞、窦性停搏,嚴重者出現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而有的呈急性心肌損傷表現。
窦室傳導判斷标準:P波消失,有時可以觀察到從有到無的演變過程;高尖T波,多出現在V3~V6導聯;QRS波呈彌漫性室内阻滞圖形,但少數患者僅有QRS波群形态異常,時限增寬不明顯。
5. 提示嚴重低鉀血症的心電圖表現
低鉀血症的心電圖表現包括:U波增高,振幅>0.1 mV;U波≥同導聯T波,有些T-U融合形成假性雙峰T波;T波低平或倒置,ST段輕度壓低≥0.05 mV;P波振幅及寬度增加;PR間期延長;早搏及持續性快速性心律失常QT(U)延長。
6. 疑似急性肺栓塞的心電圖表現
心電圖表現包括:窦性心動過速;ST-T改變;SⅠ、QⅢ、TⅢ及電軸右偏;右束支阻滞;aVR導聯R波振幅增高伴ST段擡高;房性心律失常;肺性P波;右心室高電壓及明顯順鐘向轉位等。
其中,SⅠ、QⅢ、TⅢ為最典型的APE心電圖改變,也是臨床醫生最熟悉的心電圖特點,但僅在15%~30%左右的APE患者中出現。
7. QT間期延長(QTc≥550 ms)
當QTc間期延長≥550 ms,表示心髒的複極明顯延遲,反映了心室複極離散度的增加,易産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TdP),而導緻患者暈厥甚至猝死,對此類患者應予高度重視。
8. 顯性T波電交替
T波電交替是T波形态和/或電壓,甚至極性呈交替性變化。
圖13 T波電交替
9. R on T型室性早搏
R on T型室性早搏在普通心電圖上少見,多見于動态心電圖。R on T型室性早搏伴ST段壓低等缺血表現,有發生室速或室顫的可能。
10. aVL導聯T波倒置要除外左前降支中段病變
圖14 左前降支中段病變
11. 右胸導聯T波倒置要重視心肌病
對意大利2765例8~18歲的青少年進行包括心電圖在内的篩查,發現其中8%有心電圖異常,5.7%(158例)T波倒置,1.2%有心血管疾病。T波倒置<14歲者占8.4%,≥14歲者占1.7%,T波倒置的患病率在青春期後顯著下降。在158例T波倒置的青少年中2.5%有心肌病,3例為緻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為肥厚型心肌病。
12. 藥物引起T波改變
研究顯示,單劑量400 mg莫西沙星口服後約3~4小時,QT間期、T波形态明顯改變。D,L索他洛爾緻T波形态改變的效應更明顯。
來源:朱曉曉心電資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