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後,詩人們流傳下來的除了詩詞作品本身,還有其他人對他們的絕妙點評。比如元好問評陶淵明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比如蘇轼評王維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比如杜甫評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又如王安石寫了一首詩評價張籍,其中兩句非常經典,至今仍流傳甚廣,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這兩句之所以廣為流傳,甚至或許比張籍所寫的一些名句還更出名,除王安石用這短短十四字非常精到地概括了張籍的詩歌特色外,還在于它也的确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其中,代入感極強——寫詩,做事,為人,莫不如是,因而常被人引用。
路途崎岖
王安石說張籍的詩,看似尋常實則非常奇崛,好像非常容易就寫成,實則背後卻飽含艱辛。張籍的代表作《秋思》《節婦吟》以及他的不少樂府詩作都能看出這一特色。
今天讀書燈下君要分享的是張籍的一首抒情小詩《秋思》,尤其符合這句評語。他選取日常生活中一件尋常得不能再尋常的小事,來表達其心中的萬千深情,看似普通,實則“大有名堂”,有過類似經曆的人呢都懂。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詩着意于題目中的“思”字,書寫秋天的思念。這種思念如何表達?在古代,或捎口信,“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馬緻遠寫“秋思”,用“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範仲淹寫“秋思”,用“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在這裡,詩人則找到一個人來幫自己捎家書,亦有時間鋪好紙筆,慢慢寫就。
鴻雁傳書
全詩圍繞寫家書這樣一樁尋常小事寫開去,首句說洛陽城裡刮起了秋風,便生起了對家鄉的思念,這句也有源流。晉代張翰有“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秋風與對家鄉的思念,密切相生。
思念來了,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寫一封家書,寫寫自己的近況,問候遠方家人的平安。但鋪開紙筆,卻覺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這一點,很多年輕人或許很難再有類似的體會了,如今交通與通訊的發達,使得我們即使身在千裡萬裡,隻要想念,一個電話、一個視頻,便能夠聽到親人的聲音、看見親人的容顔,足以緩解思念。
但古時候,車馬慢,路途遠,思念長。不說那時,即使時間往回退十餘年,在我們還不能随時随地跟遠方人通話的時光裡,也會選擇在某個時間鋪開紙筆,寫一封家書。有時思念濃烈,想把近段時間的開心事、糟心事都傾訴一遍,卻是提筆忘字,不知從何寫起。最終,寫寫塗塗,直至把那些不好的事都隐去,隻道近來很好。所以,家書縱有千言,背後實則還藏起了萬語,這是必然的。
那時候,身處家與遠方兩端的人,又是多麼盼望這一望無際的漫漫長路間會有一封署名給自己的信,在往來回複啊。
一封家書
而在這首詩裡,詩人說了想要寫家書後,接下來并未說如何寫,寫些什麼,而是直接跳至了行人拿到書信已經要離開的時刻。此時,詩人又擔心時間太倉促,沒有把應當寫的寫到,所以在帶信之人即将出發的時候,又打開書信來檢查。
全詩最為傳神的正是這最後一句,詩人選取臨行前的一個動作——“又開封”,寫出了他的珍視和小心翼翼,而這樣的動作,在信拿到送信人手上之前,也應該已經出現過多次了。不一定還要添些什麼内容,隻是想再确認一次,恐有疏漏。
張籍這首《秋思》語言平實,明白如話,沒有景語渲染,卻是感人至深。他将千言萬語都難道盡的心思與情思概括成為寥寥數語,令人每每讀來,都感同身受。
這看似平常的語言,實際是經過他精心選擇和概括的,張戒《歲寒堂詩活》評其曰:“專以道得人心中事為工,……思深而語精。”
再回過頭看看王安石對其的評語,也實在到位:“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而世間萬事,又何不如此呢?世人所看到的,是最終呈現的結果,而在通往結果的曲折路途中,隻有自己才知道這艱辛到底有幾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