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漢字蘊藏着的,是顯性的中國文化的基因和密碼,那麼秦俑所蘊藏的則是隐性的。對西方世界而言,秦俑地下奇觀是他們最想進入的中國文化密室,也是探索和破解中國文化的核心!
TERRACOTTA WARRIORS
七千多件武士俑,數萬件青銅兵器,所向披靡的帝國之師,聚集在地下兩千年,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巨大遺産。文明和權力、分裂與統一、和平和殺戮、傳奇與未知,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的縮影,也是人類文明與權力較量的結晶。時光定格了他們曆史的怒吼,但秦俑給予人類的啟迪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依舊振聾發聩!
設想一下,秦始皇在葬禮結束之後,來到地下兵團,走下入口坡道,沿着走廊前行而不是在陽光下從通道向下看。火把上閃爍的火焰映襯出基座上面色粉白的莊嚴士兵,他們身着款式各異、顔色鮮豔的衣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到公元前384年,秦獻公意識到這種活人殉葬的方式非常浪費人力,于是廢止了人殉制度,轉而用陶俑、木俑等替代品的方式進行殉葬。
拉吉斯拉夫·柯思納曾經做出過這樣的假設:“這些人物是受人之托制造的真人替代品,目的是為了代替真人殉葬”。但是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這些人俑不可能是依據現實中的真人而制作的。
而兵俑的模樣各異,其實重點不在于它代表具體某個個體,而是它在軍隊中代表的角色。所有的細節、武器、發式、表情的不同,刻畫的不同類人的性格特征,如弓箭手、馭手或者将軍。也就是說形态、模樣各異的兵馬俑,實際上是秦始皇對于自己偉大征服計劃中秦國數百萬士兵形象的完美想象。
所以這些兵俑需要與現實中的人物相似,但又不代表具體的某個真實的人,目的就是能夠維持這種理想的想象。這與秦始皇本人的野心是十分契合的。
秦始皇的軍隊是由幾十年來未來的統一帝國的各地士兵組成,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一支多民族作戰部隊。不同的面孔、表情和帽子風格将北方的中原人與東南部的楚國人、東北部的趙國人和燕國人、南部的四川巴蜀人以及甘肅以西的遊牧民族團結在一起。1号坑内,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統一的中華民族。
武士們并沒有戴頭盔,而是戴着“卻非冠”,秦後的經典史書《漢書》稱,這是一種宮殿守衛佩戴的正式帽子;1号坑中的兵馬俑被清楚地分為禦手和步兵,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指揮官和儀式程序中承擔的任務。
英國作家愛德華•伯曼
愛德華•伯曼是英國著名作家,創作《秦俑兩千年》一書時,得到陝西文物局的支持和幫助,愛德華用了近三年的時間,遍訪秦代文物古迹,采訪了幾十位秦史學者和考古專家,寫下大量的采訪筆記。在此基礎上,愛德華還查閱了許多涉及秦代曆史的中文、英文、法文等多種文字的著述,甚至查閱了18世紀法國漢學家的著述,并請人将國内大量考古報告翻譯成英文,仔細研讀後才開始動筆寫作。
▲點擊圖片,立即購買
秦俑兩千年
關于秦俑的一切想象、現實與未知
創作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知識和靈感源于哪裡?因為中國沒有雕塑傳統,隻有在早期墓葬中發現的幾厘米高的微型雕像,當然還有浮雕青銅器,但和這些人俑幾乎沒有關系。
西戎、匈奴或月氏(亦稱“月支”)等遊牧民族與巴克特裡亞、索格底亞那和秦代中國接壤。可想而知,它們有可能将希臘雕像的有關信息帶到東方,這是構成中國秦代雕塑的主要因素。另一種可能是,穿越帕米爾的中國商人将有關希臘藝術的知識帶回國内。
雖然地下的銅車馬已永遠被塵封定格,但自此,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發展的巨輪再無停歇!秦俑,這個“地下軍團”,神秘的文化寶藏,似乎正蘊藏了推動這個大國一往無前的源源動力!
THE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