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所遇到的這位僧人,亦僧亦道亦儒,他雖無名,但卻是當年武林中顯赫聲名的一位故人之後,他就是虛竹之子。當年虛竹在洪七下山時托付他尋找的正是此子,洪七尋找多年未果,卻被重陽真人所遇到,其中确實有一番緣由。這就必須由當年的那件“靈鹫宮内亂事件”說起。這件事不止導緻了逍遙派最終的消亡,也是促使虛竹兒子離開靈鹫宮的主要之因。
當年喬峰在雁門關悲壯辭世後,虛竹就攜帶妻子西夏公主李清露,帶領一衆靈鹫宮弟子回到天山。這李清露出身西夏王室,天潢貴胄,自小高人一等,淩駕在上,來到靈鹫宮,她依舊是高高在上的尊主夫人。虛竹性懦,面對強勢的夫人,往往以她為先,任她淩駕于自己之上,因而李清露就成了靈鹫宮事實上唯一的主事之人。
這靈鹫宮分為九天九部,宮中宮女個個武功奇高,門下統率有三十六洞洞主和七十二島島主。但靈鹫宮的門徒和其屬下卻隻認一人,那就是靈鹫宮尊主,這是由天山童姥時就形成的一套固定的行政模式,也是說虛竹繼任尊主之後,他就成為了靈鹫宮唯一的主事之人,尊主夫人(李清露)在他們心目中最多隻能是第二位的,甚至還可能排不上位。
如此矛盾初開,任你公主之尊,在不懼權貴的靈鹫宮江湖人士心目之中,始終也比不上他們尊主之尊。你這樣淩駕在他們的尊主之上,對靈鹫宮中任何事務越俎代庖,強加幹預。他們以尊主為尊的等級觀念森嚴牢固,本能的就出現抗拒之心。剛開始,他們會因虛竹,而對公主多加退讓,遵循她的意志與命令,然而久而久之,上下離心離德,那就已是必然之事了。
李清露為了鞏固自己在靈鹫宮之地位,不斷排除異己,培植自己心腹之人。在靈鹫宮各層管事之人的新老交替中,有輩分有能力之人因不服尊主夫人而不能上位,靈鹫宮内部逐漸派系林立,領下的島主洞主也盡皆被各自拉攏,内鬥内耗内亂的禍根已然生成,最終就爆發了靈鹫宮的那一場内亂。
虛竹性懦,不忍殺戮,面對靈鹫宮内亂自相殘殺,他也是毫無主張,毫無辦法去阻止和掌控局面。雖然最終這場内鬥随着李清露的去世而結束,但是經此波折,靈鹫宮元氣大傷,門下弟子和屬下幫會紛紛叛離,四分五裂,逍遙派也逐漸走上消亡之路。
虛竹之子,也是靈鹫宮這場内亂的見證者。他出生在其母親李清露權力熏心,開始謀劃獨話主事之權之時,也是在李清露跟虛竹返回靈鹫宮的十幾年後。李清露感到自己在靈鹫宮之地位不保,想着母憑子貴,效仿當年其母後西夏梁太後之舉,能夠長久牢牢掌控靈鹫宮,因而想到生子之策。
雖然虛竹對公主一往情深,但李清露其實跟虛竹并無愛情可言,她跟虛竹結合有太多無奈,因而,跟虛竹多年,并無子嗣。當她想到日後在靈鹫宮中地位不勞,想有一子,日後扶其繼任尊主,然後自己母憑子貴,于是才有懷有虛竹骨肉。此時她已經是四十歲之高齡,但在靈鹫宮醫藥有方,虛竹也是多加呵護,她還是順利産下一子。
當其時,年俞五十,卻還得有一子的虛竹可謂春風得意,欣慰無比,之後更是以公主為尊,事事以她為先。然而此子卻遺傳了虛竹秉性,天生善良之人。他從小喜歡跟随父親探讨佛法,喜歡聽虛竹講述當年他父親與義兄義弟的故事傳奇,身處靈鹫宮,對道家之學也是頗為着迷,反而對其母李清露的權力教導不以為重,讓他反感至極,慢慢也是對李清露倍加疏遠。
他在靈鹫宮跟随父親虛竹論佛求道,到其二十歲已經是精通佛道兩家經典。虛竹為了培養他繼任逍遙派,也是從小傳他逍遙派武學,他在武學方面也是繼承了他父親虛竹的天賦,年紀雖小,學來卻是得心應手,無論内功外功,皆是完全複制了虛竹所學。他為自己取了一個道号,是為“無名”,意在表現他不求名利之舉,其實也是為了告誡其母李清露,讓她收心養性,不要再沉溺于權力之念。然而李清露與他們父子已是離心離德,哪裡還能聽得她兒子的勸告。
在無名(虛竹之子)二十五歲那年,靈鹫宮爆發了潛伏已久的内亂,大廈之将傾,無名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為了擺脫母親的控制,不再想充當母親争權的棋子,一怒之下,就離開了靈鹫宮,從此也再沒回天山。不久之後他的母親李清露,就因為兒子出走,自己勢敗,急火攻心,一命嗚呼了。虛竹也是從此成為了孤家寡人,獨守靈鹫宮,隻是當年他義兄所托,代傳丐幫武學,重任在身,不然可能也是早想結束自己在紅塵中的孽障了。
無名離開天山之後,東歸中原,來到他父親生長之地。此時的大宋已經被金國所滅,北方大地已皆淪陷于金國,他所到之處,哀鴻遍野,山河破碎,完全不是他父親當年所講的中原景象。一番打探,聽說是女真胡虜所為,竟燃起抗金挽救民族于危難的熱願。他聽說嶽家軍抗金,戰功赫赫,威名遠播,于是打定主意,當下就慕名投軍嶽家軍而去。
憑他的高強武功,他成功成為一名嶽家軍。此時嶽飛與金齊聯軍交戰,獲得大量戰馬并組建了南宋一支馬軍,是為“背嵬軍”。無名也被分配到了背嵬軍,此後幾年在征戰中屢建功業,嶽家軍也是一路凱歌,大有直倒黃龍之勢。隻是沒想到,此時的南宋朝廷并沒有收複中原的決心,高宗皇帝在内的當權者急于求和,竟然答應了金國議和的條件,将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在了風波亭,抗金大業至此崩潰。
嶽家軍中紛紛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很多将士一怒之下,卸甲歸田,以示憤怒。無名也是一樣,眼看當權者如此不顧北國蒼生,苟且偏安江南,于是憤而出家,到登封少林,繼承其父當年之願,回到祖庭,深研佛法而去。
此時的少林寺,已經是金國境内,少室山山上,松柏蒼蒼,金廷為了籠絡人心,對少林倒是舊禮敬奉,因而少林能夠在當年的靖康國破中得已幸免于難。無名進入少林,剃度之後,為了效仿父親所說的當年掃地僧,鑽研佛法,也在藏經閣中成了一名服事僧,掃曬經書,沉迷于佛法之中。
無名在少林三十年,他自小心中無名無利,也無妄念,也不存修習武學之念,一心追求高深佛法,因而勘破“我相、人相”,于是成了繼掃地僧之後,又一位隐身于少林,擁有精深佛法,練成“易筋經”的服事僧人。佛法有成,為了普度衆生,六十歲那年,他以化緣修建舍利塔之名下山,開始雲遊四海。
此後十幾年間,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特别是在江南蘇杭,天下文樞之地,交往當地鴻儒,以學者之心求教其儒家經學,決決不倦,讓他成為了一位貫通儒釋道三家之學的一代宗師人物,他的武學修為更是達到了常人無法想象之境界,隻是他一生從不追名逐利,因而也從無去顯擺自己而已。後來他在華陰古地,遇到了一位英雄人物,更是讓他注定要成為影響後世幾百年武林新格局之人。
無名雲遊四海,這日來到華陰古地,他見華山宏偉,故而流連忘返。此時他卻聽聞有好幾位當時的武林高手齊聚華山之巅,論劍華山,争奪天下第一,目的就是為了搶奪《九陰真經》。這《九陰真經》無名也曾聽到過,隻說是一部武學瑰寶,裡面所記載的高深武學,隻要練其一門,即能獨步天下,因而自其出現後,引起江湖紛争,掀起了無數腥風血雨,沒想到在此卻又聽到這部經書所在。他為了一探究竟,也是想看看這《九陰真經》究竟是何經籍,于是在華山腳下,等候了七天七夜。
到第七天,華山論劍已分勝負,全真王重陽真人技壓群雄,獲得“天下第一”的稱号,當然《九陰真經》也是歸其所有。無名打探得王重陽返回重陽宮之路,在他必經之路的一家酒館之中,以刻意之心偶遇了王重陽。他剛開始與王重陽談經論道,憑他高深道學折服了王重陽,繼而引起借看《九陰真經》的話題。
王重陽此時雖然武功高強,但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面對此精通儒釋道三家之學的僧人,深為敬佩。不過他為了不再多生事端,還是婉拒了無名的所求。無名當然有他自己所想,哪能輕易放過,于是他提出鬥酒一事,邀與王重陽鬥酒,勝了借閱一遍《九陰真經》,輸了奉上一卷多年珍藏的《道德經》送與王重陽。王重陽此時精研道學,将《道德經》奉為至寶,看到此珍寶,焉能不動心,而且自己向來海量,也并不是必輸無疑,于是就答應了無名之邀。
無名之所以提出與王重陽鬥酒,除了是身在酒館因地制宜,也是心有所想。他記得當年父親曾跟他說過,父親的義兄喬峰與義弟段譽在他們第一次相遇之時,便是兩人鬥酒而相識,當年段譽并無酒量,卻暗用内功逼出體内酒水,竟然能不落下風,于是他才打定主意,效法當年段譽所為。果然,他跟王重陽的這次鬥酒,就完全是複制了當年段譽與喬峰的情形,王重陽哪裡會知道無名會有此一招呢,他也如喬峰是真真正正的豪飲。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不敵無名,無名也因此還獲得一個“鬥酒神僧”的稱号。
無名仔細觀閱了一遍《九陰真經》,但看完後卻覺得《九陰真經》陰氣太重,一味崇揚道家黃老之學,隻重以柔克剛,以陰勝陽,未及陰陽互濟之妙,當下就已有所想。他交還經書,拜别王重陽之後,也不再繼續雲遊,而是回到少林,重回藏經閣,在四卷梵文《楞伽經》的行縫之中,結合佛道心得以及自己對武理至深的理解,寫下了一部曠古爍今的奇書,這就是《九陽真經》。希望後人有緣得到,克制九陰。
他寫下這部《九陽真經》之後,并未大勢宣揚,畢竟這不是他“無名”之念。此經書在幾十年之後,才被另一位在藏經閣中服事,沉迷于佛法的有緣僧人發現,無意中中讓他練就一身深厚内功,這才名顯于世,但卻命途多舛,幾經波折。不過卻因為這後來的服事僧,經分三脈,促成了後世武林中峨嵋、武當兩大門派的誕生,少林武學更是因它而複興,這就是後話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