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随便畫線女兒作畫?“揭秘清華父母如何培養孩子上清華?”“北大媽媽教你這樣教育下一代”……據10月9日《北京日報》報道,近年來,一些頂着名校頭銜的自媒體靠着曬育兒觀、育兒方法和育兒好物走紅網絡不少父母在關注這些賬号後,很容易陷入教育焦慮而無法自拔教育部最近在回複政協委員相關提案時表示,将聯合中央網信辦等部門繼續開展線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熱點、編造虛假信息、渲染升學焦慮等惡意炒作行為,堅持露頭就打、重拳出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家長随便畫線女兒作畫?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揭秘!清華父母如何培養孩子上清華?”“北大媽媽教你這樣教育下一代”……據10月9日《北京日報》報道,近年來,一些頂着名校頭銜的自媒體靠着曬育兒觀、育兒方法和育兒好物走紅網絡。不少父母在關注這些賬号後,很容易陷入教育焦慮而無法自拔。教育部最近在回複政協委員相關提案時表示,将聯合中央網信辦等部門繼續開展線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熱點、編造虛假信息、渲染升學焦慮等惡意炒作行為,堅持露頭就打、重拳出擊。
在不少家長那裡,自媒體所謂的“名校父母”光環,是育兒道路上的救贖之光。平日裡的教育困惑和焦慮,在名校父母的公衆号推文裡都能找到答案,那些“XX爸”“XX媽”,似乎總能在第一時間與家長們隔屏共情,通過發布一些情真意切的文章,傳授個性化的教育經驗,奉上培養“牛娃”的私藏秘笈,讓前一秒還因輔導熊孩子寫作業氣到無語的家長,下一秒就滿血複活,恨不得立即照方抓藥。
家長們當然不傻,也看得出推文裡植入的學習機、點讀筆、教材教輔、在線培訓課充滿商業味兒,但既然名校父母都現身說法,表示自家孩子是相關産品的受益者,那試一試又何妨?
問題是,這些“雞娃”理念和經驗真的管用嗎?去年4月,網上一篇名為《我偷看了海澱雞娃号的秘密》的文章揭露,不少高知爸媽人設公衆号背後其實都有公司操控。與此同時,不少家長發現,照着名校父母的“雞娃”路線走,怎麼也沒培養出“7歲學完小學數學”“8歲讀英文原著”的孩子。
“名校父母”傳授的“雞娃”經驗,究竟有多少真實成分不好說,但“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孩子”烘托出來的焦慮氣氛實在不少——比你娃優秀的孩子比你娃更努力,你敢不關注人家,不跟人家學習教育方法嗎?管不管用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的粉絲量、閱讀量上去了,廣告價格、團購銷量也水漲船高。
不能否認,現實中确實也有一些良心自媒體,在踏踏實實走分享傳授教育經驗的路子,真心幫助父母疏解教育困惑和難題。但這樣的寶藏自媒體,無疑是一股清流。
其實,家長們對類似育兒公衆号的追捧,更多的還是源于信息饑渴和資源恐慌。
某種角度上說,那些“名校父母”公衆号的擁趸們,與那些娃還沒上幼兒園,便已在小學家長群裡潛伏的家長,沒有本質不同,他們像海綿吸水一樣抓住一切可以獲取信息的機會,仿佛關注一個公衆号,孩子就多了一條成才之路,收藏一篇推文,就獲得了一件可以讓孩子趕超同齡人的法寶。
“教育不是一場通關遊戲,而是一座遠方的燈塔。”重申這樣的教育理念和常識,說易行難。目前,相關部門已明确,利用名校炒作獲利的相關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教育部門也在積極指導各地清理打着“名校父母”旗号制造教育焦慮的行為。除此之外,緩解家長的信息焦慮,還可以在如何為家長“上好課”上多花心思、下功夫——高質量的家校溝通、定期開辦家長課堂、邀請家長參與到教育沙龍等活動中來,諸如此類的舉措應該更多些。
“名校爸媽”畫的“雞娃餅”,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充饑”不好說,但其實已然成了“雙減”路上的一塊絆腳石。搬掉這個絆腳石,家長理念與認知的改變至關重要——孩子不是隻有一種成長路線,别人的路徑和方法未必适合自家娃,與其照搬别人搞得身心俱疲,不如認真觀察、發掘自己孩子的潛能,給他們的童年多些“留白”,也給他們的未來多些“可能”……這份理性與淡定,比那些“雞娃”方法更有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