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何謂王父

何謂王父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13:48:32

我國的文字從甲骨文發展至楷書,形體不斷演變,本來存在形體或意義關聯的漢字,已經很難從形義上看到它們曾經的淵源關系了。“王”“父”二字從今義審視可以說是各說各話,形體亦相差較遠。但是,若從二者古文字形演變軌迹的角度分析,我們便會豁然開朗,發現其中的秘密。

“王”字初形以斧钺而彰顯權威

《說文·王部》:“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從《說文》可知,許慎對“王”字的說解,似乎遵循了形義結合的方法,借助董仲舒和孔子之說來闡釋“王”之意義。不得不說,許慎對“王”的闡釋完全遵照當時“王”的意義而做出的邏輯上的解說,正是迎合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真實含義。

許氏引用董孔二人的話從字形上的解釋之所以是附會而為,隻因小篆“王”的字形與今天楷書基本相同,皆為明顯的三橫一豎,與甲骨金文相差較遠。董孔認為,三橫象征着天地人三才,此說源于《周易》之思想,一豎則象征着王,能貫通三才,此便是“王”。

甲骨文“王”

何謂王父(字言字語王)1

金文“王”

從字形看,許慎則視為會意字的“王”,其實為象形字。“王”甲骨文為斧钺之形,上為斧柄下為斧頭,而且突出斧刃。關于“王”字字形的推測,我們還可以用表示武器的“戌”來佐證。

何謂王父(字言字語王)2

甲骨文“戌”

“王”字的甲骨文字形正是從“戌”字的上半部分演變而來,去掉了“戌”的長柄。我們再看一下“王”的字形實物對照圖:

何謂王父(字言字語王)3

參1

從當時社會和戰争狀況可以想見,以類似斧钺的武器象征着王權再合适不過了。這同“槍杆子裡出政權”有異曲同工之妙。後來“王”用來指稱古代的最高統治者。

關于“王”字原始形義學者們一直都争議不斷,如清代吳大澂認為“王”似火,是“旺”的本字,火盛與德盛均稱為“王”,後來的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都從其說。清代的俞樾《兒笘錄》中提出,上下兩橫代表天地,中間的“十”字代表四方,以此表示天地四方“無不具矣”。(參2)俞氏的觀點與“天地人三才”的說法大緻相仿。很顯然,這兩種釋解都囿于政治意義解釋,均圍繞着後來“最高統治者”的意義來闡發。吳大澂雖也涉及字形,但大緻對比“王”與“火”便知二者迥異,因此這種解釋是無法站穩腳跟的。

“王”為似斧钺形武器從“武”字亦可得到驗證

“王”字形體源于武器,我們還有可以從“武”古文字形得到驗證。“武”字甲骨文金文多從止從戈,但金文亦不乏含有構形部件“王”字之形,其字形如下:

何謂王父(字言字語王)4

金文含“王”字的“武”

以上含有“王”字的金文“武”可見于利簋、盂鼎、何尊、德方鼎、夨鼎等器物銘文。有學者認為該字是“武”和“王”的合文,或者是武王的專字。其實金文中“珷”和“珷王”兩種形式都有所出現,這又該如何解釋呢?或者可以說單獨出現為“合文”,“珷王”中表示專字,其實這樣解釋的話就沒有原則了,什麼時候都是有理的。如果這個字從字形上考慮,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王”與“戈”為同義意符,都表示武器。

從語音上講,“王”與表示圓斧之形的“钺”上古音讀音相近,其語音對比如下:

何謂王父(字言字語王)5

從語音相近的角度可知,“王”與“钺”當為詞語的分化,“王”為無柄之斧,“钺”則為長柄之斧。《詩經·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之“揚”亦是一種武器,就是我們所說的圓形斧“钺”。“揚”“王”音近,當是文字的假借,如此亦可證“王”初始義當為斧形武器。

綜上所述,“王”字形似斧钺之形,以此象征着王權,後來指稱最高統治者,“王”“钺”語音相近,當為詞語的分化,“王”與“揚”讀音相近,二者為假借關系,皆用來指稱與“钺”相像的一種武器。

“父”與“王”同,亦與斧頭有關

上文中我們從形音義三個維度讨論了與斧相關的“王”字,而“父”字從源頭上考證亦與斧頭有關。“父”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何謂王父(字言字語王)6

甲骨文與金文“父”字

《說文解字》曰:“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又,手也。以《說文》之解“父”字當是以手舉杖的形象,以此來彰顯家長的威風,“父”之職責為“率教”,承擔家庭中教育子女的任務。許慎之說解為“父”字後起之意而非其原始義,結合甲骨文金文字形亦可見“父”字所舉并非杖形,更似最早的斧——石斧。原始社會的石斧實物圖如下:

何謂王父(字言字語王)7

新安縣倉頭鎮冢子坪遺址出土(參3)

何謂王父(字言字語王)8

參4

通過“父”字字形與實物對比,我們發現石斧的打磨形制與“父”字手中所持之物基本吻合,特别是金文“父”字突出了一端窄一端寬的形狀,實則為長條狀雙面刃的石斧。

“父”本義非家長,而是能參與勞動的成年男子

“石斧”可就地取材,且易于制作,是我們祖先最早使用的勞動工具。一般來說,使用這種較為沉重的勞動工具的人為男性,而且多為成年男性,隻有這樣才有足夠的力氣持石斧從事狩獵等須付出較大力氣的勞動。後來成年男子便用常使用的“父”(fǔ)來指稱,古漢語中“某某父(甫)”的說法,其中“甫”也作“父”,就是成年男子的稱謂。《谷梁傳·隐公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昧……。儀,字也;父猶傅也,男子之美稱也。”再如孔子的字就是仲尼父(甫),本來“甫”的本義為菜園,與“父”并無關系,這裡當是用作假借義。

《說文》:“甫,男子美稱也。從用父,父亦聲。”段玉裁謂:“經典借父為甫”

“父”字用來指稱成年男子之後,“父”字又分化出“斧”字,以區别于表示人的“父”。“斧”字後添加的區别形旁“斤”亦為斧,《說文·斤部》:“斤,斫木斧也。象形。”“析”甲骨文字形如下,正像以斧伐木之形。

何謂王父(字言字語王)9

“父親”由成年男子之意引申而來,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制度的巨大變化

古時也是男子成年便可為人父,因此“父”之意義又引申指稱“父親”,二者的區别在聲調上,表示成年男子之“父”讀fǔ,而指“父親”之“父”讀fù。

“父”字的演變軌迹也正說明了我國古代社會制度的變化及家庭的形成。我國古代社會最初為母系氏族社會,當時女性掌握着氏族的最高領導權,有着很高的地位。母系氏族社會世系為女性繼承,子孫歸屬母親,這從最初産生的姓皆從女可知。而“父”字的發展則反映了父系氏族社會的産生,也正是在父系社會“父”(fǔ)才從表示“成年男子”之意滋生出表示“父親”之意的“父”(fù)。因此,從這一角度說,“父”字“父親”意義的出現是古代宗法制度形成的一個重要标志。

結語

“王”與“父”今文字形迥異,且意義差别明顯,但從古文字形中我們可以窺視出二者有着相似點,皆與“斧”有關。“王”字形似斧钺之形,以此象征着王權,後來指稱最高統治者。“父”為手持石斧的成年男子,後引申為“父親”之意,“父”字“父親”意義的出現是古代宗法制度形成的一個重要标志。

參考文獻:

1.原始圖源于窦文宇/窦勇編著《漢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1月。

2.賀友齡,《漢字與文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呂克勇主編,《新安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大地傳媒;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16年12月。

4.陶雨芳主編,《中衛曆史文物》,甯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5年8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