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樂(Buddhist music),簡稱佛樂,是指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指世人創作的歌頌佛教的音樂。佛樂通常莊嚴清淨,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後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可以說,佛樂是佛陀教化的殊勝之音,是音樂百花園中粲然綻放的一株清淨蓮花。佛樂也可分為經咒類的“梵呗聲聞”、儀軌音樂、參禅悟道類的“禅樂”。
佛教音樂起源于山東東阿魚山梵呗。魚山梵呗是中國最早的梵呗。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遊魚山,感魚山之神制,于是删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睒頌》,因為之制聲,吐納抑揚,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呗”,後世簡稱“梵呗”,盛于齊梁,普及隋唐。
佛教音樂起源于梵呗,意為用清淨的聲音(梵)來贊詠(呗)
作為最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形式,音樂會擾亂佛教修行者的平靜,這與佛教追求解脫的宗旨是違背的。比如,在《十誦律》和《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就一再說,佛弟子不要接近世俗的音樂者。不過,佛陀對此也有開許:如果将經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調演唱出來,因此能夠對聽衆産生更大的說服力,從而有助于人們修行,這是得到佛陀贊許的。随着大乘佛教的興起,度衆成為僧團的重要責任,佛教音樂由于其具有攝受大衆的作用,更是廣為流傳。
最早的佛教音樂是“聲樂”——以人聲唱誦為主。據《十誦律》卷二十五記載:“佛語億耳:汝比丘呗!億耳發細聲,誦波羅延薩陀舍修妒路竟。佛贊言:善哉比丘!汝善贊法。汝能以阿槃地語聲贊誦,了了清淨,盡易解。”億耳比丘用阿槃地語(西印度的一種地方語言)唱誦佛經(修妒路),他的呗聲具備了梵音中應有的諸種清淨(了了清淨),同時又有通俗性(盡易解),因此得到佛陀的贊許,這實際上也是對佛教音樂内外的兩種功能的闡述:一是像《華嚴經》所說的“以音聲為佛事”,即佛教音樂是作為一種修行的輔助工具,因此它必須“了了清淨”。二是中國曆代高僧大德所強調的“弘法之舟楫”,即佛教音樂是弘法攝衆的工具,因此應該“盡易解”。盡管二者不能簡單地區隔開來,但是後來佛教音樂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這兩種路徑而來的。
當然,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本質上卻是一緻的,最後的落腳點都是“以微妙音聲歌贊于佛德”,這種音樂有助于“止息”“淨心”,從而有助于完成某種法事,或者輔助修行。曆史上的佛教音樂通常都是按照法事的内容來歸類,比如各類“贊”,其功能也就是局限在宗教意義。另一方面,是出現了針對社會大衆、以弘法為目的的佛教音樂。而這一方面,尤其為中國曆代高僧大德所推崇。
佛教音樂的核心,在于必須保有“清淨”的本質《長阿含經·阇尼沙經》說:“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也就是說,“清淨的聲音”(也可以推而廣之地說佛教音樂),也就是符合“正直、和雅、清澈、能夠深入人心、通俗易懂”的标準。
不過這畢竟是一種抽象的原則性表述。我們可以從其他經論中發現一些對于佛教音樂的具體規定。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四中記載,佛陀說:“于我法中所有聲聞弟子,音聲美妙,善和苾刍最為第一。由其演暢,音韻和雅,能令聞者發歡喜心。”也就是說,佛教音樂能夠使人發“歡喜心”。再比如,《十誦律》卷記載:“有比丘名跋陀,為呗中第一,是比丘聲好,白佛言:世尊!願聽我作聲呗。佛言:聽汝作聲呗。呗有五利益: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這是都是對佛教音樂的要求。
歸納起來,也就是《長阿含經·阇尼沙經》所說的五條标準。具體而言是三個:一是音樂的“宗教性”。佛教音樂本質上是對佛教義理的弘揚,也就是“正直”;二是“藝術性”,這是指佛教音樂的優美(和雅、清澈);三是“通俗性”(深滿、周遍遠聞)。
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莊嚴清淨,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後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圖為2015年在江蘇無錫舉行的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式上的佛教音樂演出。
佛教音樂并不排斥“通俗性”和“大衆化”,但是并不是“媚俗”
《毗尼母經》卷六記載了佛陀诃斥外道的歌音:“用外道歌音說法,複有五種過患:一不名自持,二不稱聽衆,三諸天不悅,四語不正難解,五語不巧故義亦難解,是名五種過患。”也就是說,導緻心神散亂、不大衆化、枯燥無味、裝腔作調、沒有善巧方便技巧,都是佛教音樂所不取的。
單純從音樂形式的角度而言,從弘法的角度出發,佛教音樂由内向外,由宗教向世俗、流行音樂方向的變化古已有之,甚至成為當時“流行音樂”的主導。
每天早、晚兩次,其形式與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異。早課的内容與程序為: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每月初一、十五之前加唱《寶鼎贊》)、唱《回向贊》《贊佛偈》、繞念佛号、唱《發願偈》、三皈依、誦《大吉祥天女咒》、唱《韋馱贊》。晚課的内容和程序為:誦《阿彌陀經》(或《大忏海文》)、蒙山施食、唱《回向偈》、《贊佛偈》、繞念佛号、唱《發願偈》、三皈依、唱《伽藍贊》。
這類佛事主要是佛菩薩聖誕的慶祝活動,包括佛的誕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日,菩薩的誕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及祖師圓寂紀念日等。如每年夏曆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即為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據佛經記載,此日佛陀"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因此後來佛教四衆弟子在紀念佛陀誕辰時亦以各種香水灌洗佛像。
浴佛儀式的程序分為八項:(1)集合僧衆;(2)迎請佛像;(以上兩項沒有唱念,隻有禮拜。)(3)将佛像請回,唱《稽首皈依大覺尊》;(4)将佛像安置于佛座,然後以香水灌沐,唱《沐浴真言》、《釋迦大贊》;(5)主法者敬緻誦詞;(6)祝聖繞佛,唱《佛寶贊》、《贊佛偈》;(7)回向皈依,唱《回向偈》、三皈依;(8)圓滿禮佛,唱《浴佛功德殊勝行》。
這類佛事是為現前之人忏悔業障、植福延齡,或為超薦先亡、救拔惡道衆生而舉行的。主要有:(1)随課普佛:随早晚課誦加入贊偈、拜願、宣疏文等,分延生普佛和往生普佛兩種。 (2)忏法:忏法有多種,如"淨土忏"、"梁皇忏"、"千佛忏"等。(3)瑜伽焰口:簡稱"焰口"。通常用于超度亡靈,曆時約四至六小時。程序為招請、結界、施食、施水、超度等項。以口中誦贊、偈、經文及密咒,心存觀想并輔以手印,身口意三業加持。(4)水陸法會:全稱"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簡稱"水陸"。是為超度普濟水中、陸上一切鬼魂的大型法會,是各種佛事中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的佛事,少則七天,多則四十九天,參加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百人、千人以上。設有内、外各種壇場,主要有誦經、禮忏、施食施水追薦亡靈等。水陸法會中大約有上百首曲調,有大量的散套曲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