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筆法?我們現在說筆法更多的是指行筆方法,而古人盛熙明在他的《法書考》中将筆法分為操執和揮運兩部份,文中分别整理了古人在這兩方式在相關論述,他的《法書考》可以說是書法理論中的大綱,相當于中國史上的《國史大綱》,如果其它書論沒時間看,那一定要看一下《法書考》。
因為篇幅比較長,今天先和大家分享關于筆法中的操執部分。
卷三 筆法
夫書者,心之迹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于心而應于手。然揮運之妙,必有神悟,而操執之要,尤為先務也。
譯:書法,是内心的呈現,所以内心的想法通過書法的各種形态來展現,手按照心裡的想法書寫。然而揮毫行筆的奧妙,在于内心有了領悟,而控筆拿筆的要領,尤其先要掌握。
操執
衛夫人曰:學書先學執筆。真書去筆頭一寸二分,行草去筆頭三寸一分。下墨點墨,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譯:衛夫人說:“學書法先要學會拿筆。真書拿筆位置在離筆頭一寸二分的位置,行書草書離筆頭三寸一分的位置。每個筆畫都經盡一身的力量運筆。
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
譯:拿筆有七種情況:有人心思比較急迫但下筆緩慢,有人心思緩慢而下筆急迫,如果筆逼近紙面而筆還沒跟上,這種就是心思與手沒有統一,想法在筆後是不可取的,如果拿筆離紙面還是遠遠的而心裡卻很急迫想寫出來,這就是想法在筆前,意在筆前才是可取的。
唐太宗雲: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鋒全。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譯:唐太宗說:腕立起則筆鋒正直,筆鋒正直則筆四面的筆鋒才能周到。其次手指要握緊筆,指握緊則用力才均勻。其次手掌要放松,手掌放松則運用方便輕松。
虞世南雲:筆長不過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
譯:虞世南說:筆長超過六寸,真書拿筆要在離筆尖一寸的位置,行書離筆尖二寸的位置,草書拿在三寸的位置,拿筆的手指要用力,手掌要放松。
韓方明雲:以雙指包管,亦當五指共執。要在實指虛掌,鈎擫讦送,亦曰抵送。若以單指包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撮管法,以五指撮管末,可大草書。
譯:韓方明說:用兩根手指抓筆管,也應當五根手指共同用力。要做到使手機緊手掌放松,鈎擫揭送,也叫抵送。如果是單包法握筆,則會因力量不足而顯得沒有神氣。撮管拿筆方式,以五指撮管末,可以用來寫大字草書。
張敬玄雲:楷書把筆,妙在掌虛。運腕不可太緊,緊則腕不能轉而字體粗細上下不均。不可懸臂,氣力有限。其行草須懸腕,筆勢無限也。
譯:張敬玄說:楷書拿筆,奧妙在于手掌放松。運腕不能太緊,緊了碗就不能自如地轉動,這樣字就會粗細上下不均勻。不可以懸臂寫,因為氣力會受限。寫行書草書時應該懸腕,這樣才能使筆勢不會受限制。
盧進士用筆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斂第二指,抵無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彈丸,此大要也。而以大指節外置筆,令轉動自在,無名指抵中指,小指抵名指,此細要也。
譯:盧進士用筆的方法,大拇指向右拓,中指向左擫,食指向内斂收,無名指向外抵,使掌心空得像握着彈丸,這個是大方面的要領。用大拇指關節外側擱筆,使筆轉動自由,無名指支撐中指,小指支撐無名指,這個是更細緻的要領。
張懷瓘雲:執筆亦有法,若執筆淺而堅,掣打勁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紙,勢有餘矣;若執筆深而束,牽三寸而一寸着紙,勢已盡矣。其故何也?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适意騰躍頓挫,生氣在焉;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轉,掣豈自由,轉運旋回,乃成棱角。筆既死矣,甯望字之生動。
譯:張懷瓘說:拿筆同樣有方法,如果拿筆太松, 書寫流利,抽筆三分而留一寸着紙面,筆勢有餘;如果拿筆緊而會導緻拘束,同樣是留一寸着紙面,但筆勢已經到盡頭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筆在指端,則掌
《法書考》中所收集的這些前人論述,關于操執其實用8個字就可以概括:指實掌虛,意在筆前。
下一篇我們将繼續介紹筆法中的揮運,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