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愛因斯坦的邏輯性思維

愛因斯坦的邏輯性思維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9 22:46:55

接下來我要說的并不是一堆心靈雞湯,而是基于人類基本認知和當代社會認知發展的思考。雖說是思考,但我認為把它說為答案更為确切。什麼問題的答案?死亡恐懼。

“我們站在“有”的世界,試圖去思考“無”的問題;用“有”的邏輯,對“無”産生恐懼。”

愛因斯坦的邏輯性思維(無的有趣)1

如果這是一位哲學家說出的話,那它作為一句哲學辯論毫不起眼;但這恰恰是曆史上可稱的上是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他不僅代表了科學界的最高權威,更是作為人類對于宇宙和未知世界最深的理解和最遠的探索。我不得不無數次展示這句話,它是那麼真實的一句思考。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頓時讓我豁達。愛因斯坦把死亡歸結于“無”,并不是像得道高僧那般的見解,而恰恰是他表露出真正的不解和期待。無,暴露出人類的無知,更是體現出其對宇宙真理的思考。

那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至少每個人都把死亡當作終點,一個永遠不可以重來的終點。

人是一種唯物主義動物,即使遠古時期的類人猿或是智人(總之,是人類的祖先,那時候也許還稱之為動物)都無法辯解,他們總歸知道存在和不存在。想象一下,那時候他們還沒有死亡的概念,每天一群同伴生活在一起,突然某些原因,一些同伴一動不動躺在那,任由怎樣,那些同伴都不會回應。他們開始急躁、慌亂,甚至還産生思念,直至害怕。他們害怕什麼?也許最初不是害怕死亡,還隻是害怕離開,離開就是沒有了,看不見了。這就好比你失去了一件屬于你的物品,你也會傷心。而這次失去的是人,是生命。

不禁讓我想起兒時看的電視劇《西遊記》,水簾洞裡有一些猴子死掉,大聖問,他們這是怎麼了,一旁的老猴子便說,每隻猴子都會如此,到了年紀就會離開。

愛因斯坦的邏輯性思維(無的有趣)2

離開,總歸不是一件好事,每個人都會經曆生老病死,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中還會不斷經曆他人的離開。漸漸地,人們把這種離開稱為死亡,而死亡又是我們無法抗拒和改變的。

沒有人知道死亡的滋味,唯一知道的是他人死後給留下來的人帶來的痛苦。

于是,我們開始對死亡,産生恐懼。

人類是一個會傳承的動物,上一代不僅會把他們的經驗與思考用語言帶給下一代,更會通過基因的方式代代相傳。

恐懼死亡,成為我們與生俱來的情緒。

對于許多人來說,恐懼死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果把死亡當作睡覺,而人一旦睡着,就失去了意識,什麼都不知道。也許就是害怕那種意識永遠被流放無法感覺到自己存在的“無”。如果把生活經驗當作人生的全部,那人也就永遠無法思考。那種“無”,隻不過是我們人類基于自己所見所聞想象出來的。當我們看到睡覺一動不動和死亡的一動不動非常相似時,我們便簡單地把死亡比作一場永遠不會醒過來的沉睡,而它基于生活經驗的比喻,是有多麼粗糙。

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認知,都隻是來源于上一代經驗的傳承和對已知知識的學習。殊不知,我們人類所認知的極限,是多麼狹隘。就算把現有所有知識全部學完,也隻不過是在這宇宙中連粒塵埃都算不上。

如果把地球比作整個宇宙,那也許人類好比地球上的蟲蟻甚至塵埃,你說,它能理解人類社會和整個地球所有的一切嗎?

愛因斯坦的邏輯性思維(無的有趣)3

它們不能,我們更不能。

人類多渺小?現代工業和科學不過數百年的曆史,就已經為我們探索出無數個未知,而這數百年的時間相對宇宙壽命(如果以目前人類推算的宇宙壽命來算的話)根本短到無法衡量。而這個宇宙一定還有無數個我們人類未知甚至無法理解的東西,死亡這種作為我們地球人無法探清的形式,我們隻能簡單地把它歸納為結束,畢竟這符合我們現有對時間、空間的任何規律,更加符合我們粗糙的生活經驗。我們人腦僅僅與我們人類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電腦都無法匹及,更可況對于整個宇宙來說,對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未知。

我們對于死亡的一切恐懼,都隻是來源于我們已知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也許在宇宙其他大多數成熟的地方,他們早已有死亡的全新理論和模式,而人類作為宇宙中剛誕生的野蠻人,又如何理解宇宙存在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年的規律和真理。就像你對遠古時期的古猿講一些我們司空見慣的科學,他們仍舊無法接受,在他們腦子裡,昨天給我的經驗才是真的,他們隻相信經曆過的東西。

死亡是什麼?沒人知道,連愛因斯坦都把它稱為“無”,這麼一想,是不是一點都不恐懼,甚至還有些許期待。因為也許在死亡之後,你才能真正跳出你之前所有的認知,看到一個永遠無法理解的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