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地方戲三種劇種

地方戲三種劇種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9 20:30:38

來源:中工網

作者:萬軍

友聚,遇“金嗓子”文田女士,依然那般表裡如一的嬌柔優雅,說是贈送一本新書于我,封面素淨,書名《戲班十年》,劉志紅著。

地方戲三種劇種(戲班十年印象中的鄉戲)1

與劉志紅女士網絡相識多年,雖未謀面,知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才女一枚,乃文田親妹。兩姐妹對西方音樂之癡迷早有耳聞,其妹志紅,現居上海執業鋼琴教師,卻對民間戲劇癡迷不已,作為江西人,自費“跟班”十年潛心研究江西地方戲種,嘔心瀝血凝成長卷,如此匠心情懷,足以感天動地。

近日,斷斷續續閱讀了數章,如品香茗,口舌生津,漸漸吸引直至觸碰懷舊的心弦,除了感動,更多還有震撼。原來,在那些西方音樂難以滲透,流行音樂波瀾不興的鄉野村落,依然保留着一些民間戲班子,根保、鳳梅、菊花他們披星戴月,走村串鄉,收入雖然微薄,卻堅守在這片日見局促的傳統文化領地,向越來越小衆的愛好者,傳承并演繹着那些久遠而又珍稀的“鄉戲”。

對于鄉戲的概念,我的印象還停留在40多年前的家鄉小鎮,書中所說的《小保管上任》,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地方戲,至今還依稀記得劇中有一個愛占小便宜的人物“尖尖鑽”,在大公無私的新任小保管面前處處踫壁的故事。按戲曲生旦淨末醜分類,想必那個“尖尖鑽”當屬醜角,或者算個反面人物。

随父母調遷到縣城後,我家就在南昌縣采茶劇團對面,那時的縣劇團可謂是大腕雲集,風光一時,當時在南昌享譽一時的南昌采茶戲名角魏小妹、萬齊石、童俠(贛劇頭牌名家潘鳳霞之子)等與我父母很熟,也可以說,我父母是他們忠實的“票友”,什麼《鍘美案》《方卿戲姑》《穆桂英挂帥》《賣水記》,我都看過好幾遍,裡面的一些唱段至今還能哼哼幾句。

那時候,逢年過節去老家鄉下拜年,也經常遇到“大篷車”似的民間戲班子在村裡谷場上連唱幾天大戲,隻不過,印象中的民間戲班子大多屬“草頭班子”,道具簡陋,服裝随意,演出不甚專業。記得一次看戲中間,那操闆胡的老琴師可能因疲倦打起了瞌睡,演員上場念白之後正欲開唱,發現沒了伴奏,急的在台上跺腳直吼“根得,你跟老子扯呀!”台下一陣轟堂大笑。或許,這就是生活,這才是生活。

《戲班十年》既是一部煙火氣息濃郁的紀實文學,又是一部關于社會民風鄉俗的研究實錄,雖非什麼主旋律大題材,恰恰劍走偏鋒地記錄了日見式微的民間藝術及其市井人生,故彌足珍貴。如果沒有志紅女士這等“有心人”,若幹年後,我們的後代可能隻知道流行樂、重金屬及其它新興藝術門類,對于數百年來我們祖祖輩輩或淺吟低唱,或引吭高歌的北調南音一無所知,對其中的故事和文化,其中的念白與韻律,更是一片空白。

由此,想到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社戲》,從文章中看,喝過東洋墨水的魯迅先生大概對中國傳統戲曲是不怎麼待見的。文章開頭寫道“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隻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後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麼來就走了。”百年前的文化旗手尚且如此認知,而今天,如果沒有全民共識的珍視與呵護,發展與創新,縱然有人每年在“兩會”上振臂高呼,想必其“苟延殘喘”的命運走勢概莫如此。

我絕無鄙夷中國傳統戲曲之意,更知道其中的深不可測,淵源流長。特别是前年再次去姑蘇,在平江古街的一間茶肆,欣賞了一場民間昆曲表演兼講座,如同推開了一扇厚重的朱門,轉過曲折的回廊,拂去滿身塵埃,靜聽婉轉的水磨調,讓思緒飛回幾百年前的江南。更深感昆曲唱腔之美,韻律之美,戲文之美,令人陶醉不已。

還記得《牡丹亭》裡杜麗娘那一句脍炙人口的唱詞,“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其傷春、尋春、思春之情,盡在這長籲短歎的無奈中。我就在想,民間戲班子的角如果缺乏一定的文化修養,又少那種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的家庭熏陶,僅僅是“騎驢看唱本”似的表演,加之唱念做打的專業功夫不到家,想必這戲也隻能是“夾生飯”,終歸缺少一些底蘊和神韻。

想當年,大大小小的民間戲班子在中國星羅棋布,雖然政治地位不高但一般生計沒有太大問題。那些名班名角駐場都市大戲院,如國粹京劇“四大名旦”無論到哪演出都是“一票難求”,梅蘭芳先生即便飄洋過海去美國演出也是“萬人空巷”。民間地方戲班子也盤據一方,各領風騷,好戲連台,那是因為有觀衆,有市場,催生了中國傳統戲曲推陳出新,甚至蜚聲中外。

時代在發展,傳統戲曲尤其地方劇種面臨着難以為繼的尴尬,有的甚至已近名存實亡。我有一遠房堂弟曾任省歌舞團團長,他告訴我,其所屬的京劇團人才匮乏,演一台大戲因為角色“缺胳膊少腿”,必須外請,而名角請不起,水平一般的也不敢演,所以,現在的京劇演員大多成了“晚會歌手”,唱個選段或頂多來出折子戲。省團尚且如此,民間戲班子際遇可想而知,雖然他們水平有些粗糙,但能堅持把一台全本大戲唱下來,實屬不易,我們又何必苛求,反倒應為他們的堅守而鼓掌喝彩。

感謝《戲班十年》一書,它帶給我回憶,更喚起我思考。如一個金币的兩面,看哪面不重要,金币本身所包含的價值才最重要。中國傳統戲曲正是這樣一座蘊含豐富的“金礦”,它的價值無窮,亟待我們去保護和開掘,打造和加工。

留住中國傳統戲曲,就是留住曆史,留住文化,留住鄉愁,留住鄉情,它可以讓我們知道根之所系,心之所牽,情之所依!明天,我們還将繼續前行,但是,無論我們走多遠,永遠不要忘了來時的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