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書法真正的筆法

書法真正的筆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09:40:26

董其昌說:“書道隻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 《畫禅室随筆·論用筆》)他所謂的巧妙,在于用筆和用墨。其言曰: “字之巧處在于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迹,不足與語此竅也。”(同上)他以為用筆的千古不傳之秘在于筆能提得起而不偃卧。他說:“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今人隻是筆作主,未嘗運筆。”(同上)他所謂提得筆起,就是指下筆之後保持中鋒運筆,故在運筆的過程中有一種向上提起的筆勢,這樣就要求人的通身之力形諸筆端,他以為古人中隻有褚遂良、虞世南的行書能深得此秘,而不滿蘇轼之書有偃筆之病。他指責時人的信筆作書曰:“餘嘗題永師《千文》後曰: ‘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後代人作書皆信筆耳。’信筆二字,最當玩味。吾所雲須懸腕、須正鋒者,皆為破信筆之病也。東坡書筆俱重落,米襄陽謂之畫字,此言有信筆處耳。”(同上)他不滿信筆作書,即主張懸腕、中鋒運筆等規律,因懸腕中鋒所作之書最富有力度,能運用自如,可臻“巧妙”境界。他又說: “今人作書,亦信筆為波畫耳。結構縱有古法,未嘗真用筆也。善用筆者清勁,不善用筆者秾濁。不獨連篇各有分别,一字中亦有此兩種,不可不知也。”( 《容台别集》)卷三 《書品》)可見他極重用筆,尤其強調轉束的提筆,這樣能令作品具有圓潤秀逸的效果。董其昌說: “作書最要泯沒棱痕,不使筆筆在紙素成闆刻樣。”( 《畫禅室随筆·論用筆》)采用提筆,就可以避免棱痕,令書法無矯揉造作之感。因而轉束處不用頓筆而用提筆,董氏以為是運筆的秘訣。

現在我們來看看董氏之其高深之見解吧:


書法真正的筆法(在于筆和墨之間的靈動)1

董其昌書法


1、 至于用墨,董氏說:“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則大惡道矣。”

董氏用墨忌濃、忌枯,主張秀潤,這與他擅長水墨畫有關,故董氏往往能在墨色上超越前人,他的一些淡墨書風流蕭散,于不經意中求韻味真趣,因而董氏以為用墨也是令書法“巧妙”的一條重要途徑。


書法真正的筆法(在于筆和墨之間的靈動)2

董其昌書法2


2、他從力求 “巧妙”的觀念出發,遂提出了 “以奇為正”的結字原則,以為王羲之的字最能達到“迹似奇而反正”的境界。

他說:“書家好觀《閣帖》,此正是病。蓋王著輩絕不識晉、唐人筆意,專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須奇宕潇灑,時出新緻,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此趙吳興所未嘗夢見者,惟米癡能會其趣耳。今當以王僧虔、王微之、陶隐居、大令帖幾種為宗,餘俱不必學。”(同上)又說:“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此趙吳興所以不入晉、唐門室也。《蘭亭》非不正,其縱宕用筆處,無迹可尋。若形模相似,轉去轉遠。柳公權雲 ‘筆正’,須善學柳下惠者參之。餘學書三十年,見此意耳。”(同上)這種不滿正局,提倡以奇為正的主張顯然與元代以來崇尚規矩體态的書法觀念不同,因而他欲推倒明代前中期普遍被視為書家圭臬的趙孟頫,以為趙氏未能入晉人之室,故轉而取法米芾,上追南朝及晉人風韻,這種對奇正的看法顯然與前述的項穆之論抵牾,體現了董氏書論中反傳統的意識,他以奇宕新變而求書之巧妙,故于結體中力避呆闆平正。他說:“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王大令之書,從無左右并頭者。右軍鳳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謂大年《千文》,觀其偏側之勢,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當平勻,當長短錯綜,疏密相間也。”董氏意在追求結字的錯綜變化,疏密相間,忌平整均勻,他舉出二王法書的的例子,證明晉人于結字中力求變化,故董氏于學前人書中極重其結字之法: “須結字得勢,海嶽自謂集古字,蓋于結字最留意。”(同上) 又說: “晉、唐人結字,須一一錄出,時常參取,此最關要。”( 《畫禅室随筆 ·評書法》)董氏自己的書法也呈現出結體多變,風神獨秀的特點,故後來康熙皇帝《跋董其昌墨迹後》說:“嘗觀其結構字體,皆源于晉人。”


書法真正的筆法(在于筆和墨之間的靈動)3

蘭亭序


3、至于章法,董其昌重視映帶照應,追求章法布局上的巧妙。

他說: “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餘見米癡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叙》,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可見在章法上也要求大小錯落的變化,不滿一成不變,然這種變化不是刻意造作的,而是由平日積習所臻,及至臨池之時,随手而出,卻無一背離法度。他在結體章法上又提出了九宮之說,《跋率更千文》中說:“書家以分行布白謂之九宮,元人作《書經》雲:《黃庭》有六分九宮,《曹娥》有四分九宮,今觀信本 《千文》,真有完字具于胸中,若構淩雲後,一一皆衡劑而成者。米南宮評其真書到内史,信矣。此本傳為信本真迹,勒其全文,欲學書先定間架,然後縱橫跌宕,惟變所适也”。(《畫禅室随筆·評舊帖》)他所謂的九宮,其實已包含後來包世臣所謂的大九宮(指章法)和小九宮(指結字)兩個方面,即既指分行布白等章法的問題,也指字體間架結構的問題。因而董氏要求書家應胸有成竹,在下筆之前即對位置布局宜有全盤的考慮,如此始能令所作之書巧妙變化而不失繩墨。董氏自己的書也以疏密錯落、氣韻生動見長,表現出結字章法上的深厚功力。


書法真正的筆法(在于筆和墨之間的靈動)4

蘭亭序2


4、董氏以巧妙為書法要訣,故力求奇變生新,他甚至标榜險絕,曾說: “書家以險絕為奇,此竅惟魯公,楊少師得之,趙吳興弗能解也。

今人眼目為吳興所遮障,予得楊公《遊仙詩》,日益習之。”(《畫禅室随筆·評書法》)又說: “楊景度書自顔尚書、懷素得筆,而溢為奇怪,無五代衰之氣,宋蘇、黃、米皆宗之, 《書譜》曰: ‘既得平正,須近險絕。’景度之謂也。”( 《容台别集》卷三 《書品》)楊凝式之書最能于不平衡中求平衡,于不協調中求協調,脫略前人樊籬而追求自然天成的風韻,最合董氏巧妙的論書宗旨。董氏正是要以此種奇詭變化之風格破除俗書之姿媚呆闆。他說:“山谷老人得筆于《瘗鶴銘》,又參以楊凝式骨力,其欹側之勢,正欲破俗書姿媚,昔人雲:右軍如鳳翥鸾翔,迹似奇而反正,黃書宗旨近之。”(《容台别集》卷三《書品》)又評許子敬《蘭亭帖》曰: “此卷用筆蕭散,而字形與筆法,一正一偏,所謂右軍書如鳳翥鸾翔,迹似奇而反正。迩來學 《黃庭經》、《聖教序》者,不得其解,遂成一種俗書。彼倚藉古人,自謂合轍,雜毒人心,如油入面,帶累前代諸公不少,餘故為拈出,使知書家自有正法眼藏也。”(《畫禅室随筆·評舊帖》)可見他之所以反複标舉王羲之書的似奇反正,就在于力矯俗書,不無針砭時風的用意。


書法真正的筆法(在于筆和墨之間的靈動)5

黃庭經


董其昌論書還提倡生新,他曾比較書畫的不同特征說: “畫與字各有門庭,字可生,畫不可不熟。字須熟後生,畫須熟外熟。”(《畫禅室随筆 ·畫源》)所謂生就是要有變态,避免熟套,能于前人筆墨蹊徑之外翻出新意,同時令書法避免甜俗姿媚之病。董氏曾說自己的字之所以超過趙孟頫,就在于“生”: “吾于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畫禅室随筆·評書法》)故董氏力求于生新中求氣韻,以此避俗。然他所謂的生,是熟後之生,故董氏不廢學力。


書法真正的筆法(在于筆和墨之間的靈動)6

聖教序


5、董氏主張遍臨前代法書,然欲以貌取神,不落于前人窠臼,他說:“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

(《畫禅室随筆·評書法》)又說:“唐人書無不出于二王,但能脫去臨仿之迹,故稱名家。‘世人但學《蘭亭》面,誰得其皮與其骨。’幾臨書者不可不知此語。”(《畫禅室随筆·跋自書》)還說:“餘嘗謂右軍父子之書,至齊梁而風流頓盡,自唐初虞、褚輩變其法,乃不合而合,右軍父子殆似複生。此言大可意會,蓋臨摹最易,神氣難傳故也。”(《畫禅室随筆·畫源》)可見董氏臨習古人之書的原則是求其精神,而不斷斷于面貌形态的肖似,故他自己的臨仿前人也都采取此法,他說: “餘書《蘭亭》,皆以意背臨,未嘗對古刻,一似撫無弦琴者。”(《臨禊帖跋後》)“餘以意仿楊少師書,書山陽此論,雖不盡似,略得其破方為圓,削繁就簡之意。”(《臨楊少師書後》)可見他的臨習古帖純以“意”行,欲以己意而通古人之神,故他特别揭出李邕“似我者俗,學我者死”與張融“不恨己無二王法,但恨二王無己法”的說法,主張學古能變,自出新意,以此便能達到 “巧妙”的境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