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鹽 | 文
有時,浏覽記錄啥都不是;有時,它背後藏着難以言說的一切。
因為關在屋内許久,物理運動顯著下降,沖浪頻率大幅上升,腦子進入持續性瞎想。最近看着成噸不堪回首的浏覽記錄,我不禁觸景生情。
在全球網友的認知裡,浏覽記錄的特質都是差不多的。
它一方面反映迫切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還證明人類試圖颠覆既有自然規律——如生殖隔離——的努力。
連打破刻闆的性别印象,引發異性之間的共鳴也不在話下。
隻是誰都沒想到,一份心照不宣的記錄,竟慢慢演變為人最大的軟肋。
浏覽記錄已然超越其初衷,成為被多樣性賦予無窮意義的存在。
浏覽器發明之初并未考慮多少隐私性。史上第一個浏覽器WorldWideWeb,它被設計成看世界的窗口,隻提供用戶基礎且純粹的功能:浏覽網頁。
然而沒人知道從何時開始,這個窗口被裝上了攝像頭,平等地記錄每個探出頭張望的人幹了點什麼。
人們總說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閱後即焚在此處近乎失效。浏覽記錄成了賽博年代每個人的日記本,你可以随意翻閱列表中的條條記錄,回味自己彼時彼刻曾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說到這兒我突然想起電影《邪不壓正》裡有段經典的對手戲台詞——
“正經人誰寫日記啊?”
“誰能把心裡話寫日記裡啊”
“寫出來的那能叫心裡話?”
比起出于學校的作業、家長的命令寫的日記,浏覽記錄明顯實在得多,它堅定記下人的沖浪軌迹,況且這些都是發自心底的大實話。
馬斯洛告訴我們,飽暖思淫欲。當對深淵的探索正式展開,人們的求知欲有多少亞種形态,這時便真正地顯露出來。
衆所周知,了解人的“變态度”不以其言行為準,而以浏覽記錄為上限。現實不存在妖魔鬼怪,但你朋友的浏覽記錄裡或許會有。
當然,這個朋友也可以是你自己。
“當你打開朋友的浏覽記錄時”
人人都笑“變态”,人人多少都有點“變态”。
互聯網和搜索引擎所具備的聯想性,很容易讓人一發不可收拾。例如小小的“色圖”關鍵詞背後,也許就能蔓延出整個性癖大全,你得事後對浏覽記錄進行總結,終于明白,人千奇百怪的欲望是不斷挖掘出來的。
在某考研網站裡搜索學習資料是情分,探尋人類身體結構奧秘則是本分,完全沒必要因為這種天性使然的行為感到羞恥。
那感覺類似于動漫裡常出現的場景,幹淨整潔的房間代表拘謹,床底下的小黃本和碟片才是真物所在。
至少此刻,你和夢想中的動漫主角産生了難得的共鳴。
如果把公開自己的浏覽記錄歸類為一種惡,那麼這與在成千上萬人面前承認自己是變态也沒什麼區别。
于是有人相信,比過命還深的交情,是允許互看浏覽記錄。确實,這般毫無保留的交心,是家人的羁絆幾乎也無法逾越的鴻溝。
“看到你浏覽記錄的媽媽、姐姐,以及好兄弟”
如今,“雖癖由,但建醫”已成一句調侃。而浏覽記錄裡常展現的性癖自由,某種程度上是網友博愛與好奇心的縮影。畢竟這裡不止性癖自由,往大了說,人的“三觀”與未知一切的奇怪碰撞,都在這裡顯露無遺。
隻不過人終究是擅長僞裝的動物,把浏覽記錄釘死在棺材闆裡,是為留下最後的體面,他們将想方設法阻攔一切可能暴露自己的行為。
網友聲稱,99%的男人傾向于在離世前說的一句話,便是“删除我的浏覽記錄”。不光男人,相當一部分女生也對這個觀點給予了認可。
論世間還有什麼值得留念,可能就是你電腦和手機裡還未來得及删除的記錄,以及保存分類妥當的生物學課件。
原圖:動畫《關于我轉生成史萊姆這檔事》
在諸多的梗圖及創作中,浏覽器記錄是那個時常“神秘消失”的東西,背後是賢者的時間。
又或者是人彌留之際最後的掙紮,忘記删除它們,則是足以令人起死回生的神技。
這說法經過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反複檢驗,得以成為颠撲不破的真理。
浏覽記錄的意義“偏離”初衷後,産生了全新的需求。需求帶來新功能,直擊網民痛點的“無痕浏覽”、“隐私模式”出現了。打着不會留下任何記錄的旗号,人們可以盡情沉浸在好奇心被滿足的體驗中。
這是少有的産品經理與用戶達成的默契。
但也有人後來調查過隐私模式與無痕浏覽的有效性,發現實際上,這些東西在專業人士與網站運營者看來,還是相當于閉着眼睛裸奔。
你在網上留下的痕迹,仍然會被精準的捕捉到,隻不過具體過程你不知道罷了。
互聯網記憶的根深蒂固,遠比你想象的給人體會更深。
不光浏覽記錄,黑曆史也隐藏于各類平台的記錄裡。
前段時間日本有項社會調查顯示,高達7成的日本人都希望死前能删掉社交賬号,無論聊天記錄還是浏覽記錄。但凡是各種記錄,都不想被别人看到。
日本人對個人空間的重視是出了名的,但這個調查也反映了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現象:
人之将死,還惦記着社交賬号有什麼不夠酷的東西被旁人看到,有損人設的一世清白,未免過于真實。
死要面子,想必是為數不多全世界人民共通的想法。
人就這麼矛盾,天天說向前看,但又總忍不住回頭。浏覽記錄、聊天記錄、使用記錄...信息傳播越是發達的當下,人們越發擔心在記錄裡留下了太多自我的碎片,足以被網絡輿論疏離的信任,拼湊出一個看似“邪惡”“低俗”“無知”的人格。
其實在我們很多人身上,嘗試低調與希望出名出奇地融合在了一起。
假如給安迪·沃霍爾被用爛了的“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一個後置條件,我想那可以是浏覽記錄曝光在世人面前的15分鐘。
仿佛這15分鐘,現實中的好友和網絡上朋友看到都沉默了,平日裡和藹可親的形象颠覆了,苦心生活二十多年的個人世界毀滅了。
甚至親媽看完,都決定大義滅親了。
大夥樂于清除互聯網上關于自己的痕迹,假裝自己從未涉足過那混沌的未知領域。對此行為我們不置可否,所有人都擁有權利。
但兄弟姐妹們,别忘了。浏覽記錄裡的你,或許才是最真實的你。
反正,看完浏覽記錄的我,與自己和解了。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