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5 09:15:33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 題: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交響曲”

新華社記者

5月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草木青翠、春花吐蕊,和風拂過一張張朝氣蓬勃的年輕面孔。

校園裡,26歲的博士生鐘翰森和同學們一起在神奇的量子計算世界裡探秘,為這個科學前沿領域注入“後浪”力量。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生逢盛世,肩負重任。在祖國大地,一個個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青年,用奮鬥的青春奏響追夢樂章。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

鐘翰森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園裡(2021年4月22日攝,視頻截圖)。新華社記者 周暢 攝

創新

200秒,6億年。

2020年12月4日,我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隻需200秒,而當時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

“量子的研究,每一步都是創新和探險。”聊起量子計算,鐘翰森眼中帶光。“九章”的技術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在“九章”項目研發中,鐘翰森承擔了實驗方案設計等重要任務。

“在我們研究團隊,‘90後’‘95後’并不少見。”鐘翰森說。

對于從小癡迷于科普書籍、立志做科學家的鐘翰森來說,在大學首次接觸到量子時便認定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年輕人的特點之一就是敢于創新,有些研究要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在肉眼無法直接觀測的世界裡前行,困難、挑戰随時相伴。“有時做實驗,就像在無數分叉路裡找到一條正确的路徑,面對最多的就是試錯,遇到問題,隻能一遍遍地重新設計實驗過程。”鐘翰森說。

永不言棄,是鐘翰森的信念。在與量子的“糾纏”中,勤奮的鐘翰森已走到行業前沿,2018年他便實現了十二光子糾纏。

在鐘翰森看來,科研的魅力在于探索和創新:“在追求夢想過程中,能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發展,哪怕取得再微小的突破,都能收獲巨大的成就感。”

有人探索未知,有人點亮光明。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2

林顯超在内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内檢查設備(2021年3月15日攝)。新華社發(郭榮 攝)

在京津唐地區,大約每4盞燈中就有1盞是由内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點亮的。公司設備部副主任林顯超是一位青年創新“能手”——

參與空冷機組供熱改造,助力工業園區拆除一批小鍋爐;

完成空冷機組設備加裝,幫助機組年節約标煤1.1萬噸以上;

主持亞臨界機組綜合升級改造項目,年節約燃料成本約2200萬元……

電力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指标之一,也是中國綠色發展的注腳。在汽輪機設備管理崗位上,林顯超護送光明,也守衛藍天。自2010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參與完成的9項成果榮獲省部級或以上科技進步獎。

如今,公司成立了以“林顯超”命名的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林顯超感到重任在肩:“着眼高質量發展,我們電力人還有很多功課要做,青年人要拿出幹勁。”

一度電裡藏着中國理念,一艘船裡則承載着中國制造。

眼下,在西部陸海新通道重點建設項目——欽州港東航道擴建工程附近海域,亞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鲲号”正在進行疏浚作業。

海底挖泥是一項技術含量極高的工作。“過去,全世界隻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重型挖泥船自主設計建造的核心技術。”年輕的王東是“天鲲号”的輪機長,今年是他與“天鲲号”共同奮戰的第4個年頭。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3

“天鲲号”輪機長王東(左一)為班組同事授課(2021年4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馳 攝

2017年,王東曾作為“天鲲号”監造組輪機長,參與船舶的建造和調試。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能,他僅用3個月就完成柴油機自動啟停、起錨絞車過載保護等調試任務。

“‘天鲲号’從設計到建造,我們都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對于“國之重器”,傾注大量心血的王東滿是自豪。

2019年,“天鲲号”迎來試航後的“首秀”,首次作業便到了海外。在這場與外國疏浚船舶的“同台競技”中,“天鲲号”提前45天完成施工任務,展現了中國速度和中國質量。

海浪起伏,機器轟鳴,長時間以船為家的王東已經習慣與噪音為伴。“團隊裡年輕人越來越多,大家敢幹、敢拼,這股青春力量将驅動更多‘大國重器’走得更遠。”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4

“天鲲号”輪機長王東在檢查輪機設備(2021年4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馳 攝

實幹

青春的合奏裡,有激昂豪邁之刻,也有舒緩動人之時。在一些看似平凡又需要長期耕耘的領域,一些青年人用“十年磨一劍”的韌勁去堅守、去付出。

“在海底‘種’珊瑚是什麼體驗?”

“一開始就像寶寶學步,踉踉跄跄。熟練以後,就是胸有成竹。”青年學者黃雯脫口而出。

黃雯是廣西大學珊瑚保育中心主任,2015年起,他和團隊開始對涠洲島珊瑚礁進行調查及修複工作,并聯合相關部門在涠洲島設立了珊瑚礁修複區。

将一株株在實驗室培育“長大”的珊瑚,綁紮在由廢棄生蚝殼制成的苗托上,再潛入海底“種”入提前布置好的苗床……這份工作并不容易,一次密集的修複,需要約10人連續潛水作業三四天。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5

在廣西涠洲島珊瑚館辦公室,黃雯在出海前檢查提前制作好的珊瑚苗托(2021年4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嶺逸 攝

去年,由于北部灣水溫上升,黃雯及其團隊“種”下的珊瑚大批死亡,這給修複工作帶來不小挑戰。

一次次下潛,換來的是一次次新生。經過數年努力,修複區内已繁育十幾種珊瑚共1萬多株,而且越來越多志願者加入“種”珊瑚的隊伍中。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6

在廣西涠洲島珊瑚礁修複實驗區海域,黃雯将珊瑚苗托“種”入苗床(2021年4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嶺逸 攝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7

在廣西涠洲島珊瑚礁修複實驗區海域,結束水下作業後,黃雯(左)與夥伴在水面上合影(2021年4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嶺逸 攝

有人深入海底,也有人行走于山水。正值“五一”假期,貴廣高鐵沿線車來車往。沿線的陽朔站附近,有一座大橋。透過列車車窗,遊客可以看到如詩如畫的山水圖景。

這座1公裡長的大橋,“90後”青年莫嘉明走過很多次。作為中國鐵路南甯局集團有限公司桂林高鐵工務段桂林西路橋檢查工隊的班長,莫嘉明經常帶着工友們巡檢線路,做好線路的維修和養護。

“碰到節假日,一天有140多趟車次經過大橋,每個細節都不能放過。”除了白天進行線路檢查,莫嘉明和工友們還會帶着設備,利用淩晨的“天窗”時間加緊檢修。黑夜裡的燈光,照亮山水畫裡“守橋人”的模樣。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8

中國鐵路南甯局集團有限公司桂林高鐵工務段桂林西路橋檢查工隊的班長莫嘉明(右二)和工友們在巡檢線路(2018年11月12日攝)。新華社發(秦昱翔 攝)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9

中國鐵路南甯局集團有限公司桂林高鐵工務段桂林西路橋檢查工隊的班長莫嘉明(左二)和工友們在大橋上進行安全檢查(2018年11月12日攝)。新華社發(秦昱翔 攝)

與莫嘉明跋山涉水不同,來自安徽的“90後”青年彭凱在城市走街串巷中定位青春“足迹”。

彭凱曾在國外留學,主攻國際貿易。近年來,國内城鄉居民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垃圾分類廣泛鋪開。2020年,看到機遇的彭凱組建團隊,成立專業環保公司,依托線上平台,開始和垃圾“較勁”。

“垃圾分類習慣需要不斷培養,我們推出線上回收服務,想方設法推動垃圾循環再利用,還組織垃圾分類科普活動,有時還會邀請專家舉辦垃圾分類專題講座。”彭凱說,如今企業訂單量快速增長,并與商店、超市、工廠等開展了回收業務合作。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0

在垃圾分類公益宣傳現場,“90後”安徽青年彭凱(左一)與居民互動(2020年12月9日攝)。新華社發

有人守護家園,也有人守護文化。

服裝、手包、杯墊……在“90後”女孩範麗華的手中,千年非遺壯錦技藝被巧妙融入藝術創作,不斷“出圈”。

“我的眼睛移不開,心也離不開了。”熱愛民族工藝的範麗華從小就對壯錦情有獨鐘,設計專業科班出身的她,在大學時與“伯樂”壯錦大師譚湘光結緣,便一頭紮進對壯錦的鑽研當中。在師傅的指導下,範麗華探索将壯錦文化與服裝設計等相結合。近年來,師徒二人拿下不少獎項,還開起了壯錦制品網店。

“擇一事,終一生。從事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範麗華說,從熱愛到視作使命,如今她步子邁得更加堅定……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1

範麗華(右)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指導下,使用傳統織錦機織壯錦(2018年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2

範麗華在觀察傳統織錦機的構造(2018年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3

範麗華在使用傳統織錦機織壯錦(2018年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紮根

城市還是鄉村?青春面臨很多選擇,這是其中一個。

“80後”北京青年劉學超的回答是:辭掉前景很好的央企工程師工作,回到家鄉密雲和農業打交道。

變化源于一個電話。2015年底,老家有人打來電話求助:“家裡養的豬難找銷路,你們見多識廣,有什麼好主意?”接到電話,劉學超決定試試在朋友圈推廣,沒想到豬肉很快銷售一空。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2016年,劉學超決定返鄉創業,成立電商平台。看似偶然的選擇,實則蘊含更大的必然。“這些年國家對農村投入力度越來越大,年輕人回農村創業大有可為。”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4

在北京密雲,“80後”北京青年劉學超在自己創辦的企業廠房内查看産品(2020年11月攝,手機照片)。新華社發

萬事開頭難,但年輕人有股不怕苦的勁。劉學超說,家裡不足10平方米的小客廳是唯一的工作間,一輛老舊電動三輪車,是僅有的運輸工具。“一開始每天隻有幾筆訂單,但我們一直沒有灰心。”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劉學超創辦的企業在當地漸具名氣,依托“互聯網 合作社 農戶”模式,企業農産品年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

在距離北京數千公裡的桂西山區,“90後”瑤族青年蘭吉來的“回歸”在家鄉小山村同樣引起轟動。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5

在廣西德保縣東淩鄉定坡村,蘭吉來(左)與女友陳紫輝在查看豬苗情況(2020年10月8日)。新華社發(蘇志付 攝)

蘭吉來老家所在的廣西德保縣東淩鄉定坡村被石山包圍,山多地少,過去村民在“石頭縫裡讨生活”,走出大山更非易事。蘭吉來是全村第一位本科畢業生。

“好不容易大學畢業,在外面幹啥不比回來好?”

“養豬又苦又累,一年也賺不了多少錢,能有啥出路?”

……

2017年,當聽說蘭吉來畢業後選擇回村養豬,偏僻的山村“沸騰”了。定坡村有養土豬的傳統,但交通閉塞,靠養豬謀生困難重重。在别人看來是“傻”,但蘭吉來其實已有規劃,讓他吃下“定心丸”的是當時已全面打響的新一輪脫貧攻堅戰。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6

在廣西德保縣東淩鄉定坡村,蘭吉來(右)與女友陳紫輝在喂豬(2020年10月8日)。新華社發(蘇志付 攝)

學習養殖技術、建設養殖基地、引入優質豬苗……蘭吉來的養豬事業在駐村幹部及幫扶政策的支持下一步步推進,如今定坡土山豬已有了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今年初,蘭吉來還當選定坡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為村裡事務忙前忙後。

奔赴基層,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是許多青年人不約而同的選擇。

北國嚴冬,寒風凜冽。2017年底,北京林業大學的“80後”博士生張骅來到内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鎮遠新村,敲開了貧困戶的家門。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7

在内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鎮遠新村,張骅(右)在村民邱鳳芹家中走訪(2020年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自己缺少基層工作經驗,來了就是要實幹,不斷摸索鍛煉。”為了盡快摸清貧困群衆基本情況,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張骅白天遍訪貧困戶,晚上整理材料,駐村12天便把全村貧困戶檔案全部捋順。

當時,遠新村以種植玉米為主,畝産純收益才300多元。在摸清村情戶情的基礎上,張骅将發展黑糯玉米、黑小米等特色種植作為村裡的産業出路。

發展産業缺少技術,他尋找專家進行指導;缺少資金,他自掏腰包近3萬元引入新品種;産品需要銷路,他四處奔波開拓市場……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8

張骅在位于遠新村的北京林業大學援建扶貧車間的直播間内調試直播設備(2020年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奏響青春最激昂的樂章(青春正當時十位青年的追夢)19

張骅(右)在位于遠新村的北京林業大學援建扶貧車間與駐村工作隊員交流雜糧包裝情況(2020年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如今遠新村已脫貧摘帽,在基層紮根3年多的張骅也轉戰内蒙古巴彥淖爾市,受政府委托經營巴彥綠業實業有限公司,帶動當地農牧民實現增收緻富。“能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見證中國農村的發展,是青春的榮耀。”張骅說。(記者徐海濤、林凡詩、周暢、王靖、蓋博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