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情懷潤桃李?孟繁華張偉曾是我的業師,大學期間她為我們講授外國文學她對外國文學特别是俄羅斯文學的研究造詣深厚季羨林先生在她的學術專著《多餘人論綱》序言中對張偉的研究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她對俄羅斯文學“多餘人”的研究有“筚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功讀過此書,我們對來自彼得堡的“多餘人”形象,有了更為深切的理解後來,我又讀到了張偉的《姥姥的遺産》在這部非虛構作品中,我們認識了她的另一面——學者、教師之外,她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姥姥的遺産》中,廣袤無垠的東北大平原,不止有滿天冰雪和冷漠荒寒,因為姥姥的存在,那裡更有人間無限的暖意在張偉筆下,姥姥的遺産就是關于人性的遺産,關于愛的遺産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姥姥的遺産不止是留給張偉一個人的,也是留給讀者的,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師者情懷潤桃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孟繁華
張偉曾是我的業師,大學期間她為我們講授外國文學。她對外國文學特别是俄羅斯文學的研究造詣深厚。季羨林先生在她的學術專著《多餘人論綱》序言中對張偉的研究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她對俄羅斯文學“多餘人”的研究有“筚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功。讀過此書,我們對來自彼得堡的“多餘人”形象,有了更為深切的理解。後來,我又讀到了張偉的《姥姥的遺産》。在這部非虛構作品中,我們認識了她的另一面——學者、教師之外,她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姥姥的遺産》中,廣袤無垠的東北大平原,不止有滿天冰雪和冷漠荒寒,因為姥姥的存在,那裡更有人間無限的暖意。在張偉筆下,姥姥的遺産就是關于人性的遺産,關于愛的遺産。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姥姥的遺産不止是留給張偉一個人的,也是留給讀者的。
非虛構作品《師韻》是張偉的新著,也有人說這是一部“教師随筆”。無論是“教師随筆”還是“非虛構”文學,文體界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師韻》從一個側面描繪、記錄和書寫了她從教50年的心路曆程和對教育工作的切身體會。書中,作者從育人到教書,從備課到講課,從批改作業到論文選題,從答疑解惑到論題确立,從幫助不同類型學生成長到教師的自我修養,全面展現出她的教學生涯以及隐含其間的社會曆史,幾乎涵蓋了教師工作的所有重要環節。
《師韻》也從一個側面講述了她對教學理念的不斷求索。張偉的教學生涯極為豐富,她先後執教于黑龍江大學、長春外國語學校、東北師範大學、莫斯科大學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校不同,面對的學生也不同,但是,平等地對待學生、發自内心地熱愛學生、教學相長的理念一直沒有變。熱愛教學、熱愛學生,說起來容易,能夠長久堅持實在太難了,但張偉老師做到了。書中的很多細節今天聽來幾近天方夜譚。比如第二章中那個爬幾十米高煙囪的孩子,拔河比賽中那些男女“混合隊員們”,那個糾正了老師錯誤發音的學生……這些曾經的學生我們不知道他們現在哪裡,也不知當年老師對他們的情感和關愛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起了怎樣的作用,但對讀者而言,這些動人的場景或許也曾發生在你我身上,很容易引發對學生時代的追憶和情感共鳴。
張偉精深的專業修養也通過本書傳遞給我們。俄羅斯大理論家别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大作家普希金、果戈裡、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契诃夫,這些作家、理論家們的修養、情懷和文化信念,構成了俄羅斯文學的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也構成了張偉教學的重要内容。他們作品中蘊含的博愛、人性和高貴的情感,在張偉老師與學生楊光關于“博愛”的論文讨論中,都有迹可循,讓我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對俄羅斯思想文化史的認識也上了一個台階。
為師者的情懷和詩韻在這部書中展露無遺,想必對讀者和今天的教育工作者都會有所啟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