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愛蓮說劃分節奏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愛蓮說劃分節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06:33:56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愛蓮說劃分節奏(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學習指導及對比閱讀)1

目标導航:

1.積累文言詞句,學習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朗讀并背誦全文。(重點)

2.理解文章主旨;結合蓮、菊、牡丹的象征意義,體會托物言志和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難點)

3.感悟周敦頤的人格魅力,做一個潔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助讀資料

1.題目解說

“說”,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

“愛蓮說”的意思是“論說喜歡蓮花的道理”。

2.作者名片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他用故鄉營道濂溪給自己的書堂命名為“濂溪書堂”,世稱“濂溪先生”。與李寬、韓愈、張栻、黃幹、李士真、朱熹并稱為“石鼓七賢”。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3.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周敦頤集》。周敦頤是北宋理學濂學創始人、二程(程颢、程頤)的老師。他博學力行,品德高尚,為官清廉,不媚權貴,明斷獄案,得到人民的贊賞。

這篇文章是周敦頤故南康(現在江西省廬山市)郡守時寫的。他曾于府治東側開辟一塊40餘丈寬的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此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當微風吹過,田田荷葉輕搖,朵朵蓮花額首,陣陣馨香撲鼻。先生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渾濁,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愛蓮說劃分節奏(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學習指導及對比閱讀)2

原文: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隻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人們隻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注釋

甚:很,十分。

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憐愛。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獨:隻,僅僅。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出:長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裡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的樣子。

中通外直:(它的莖)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長枝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淨植: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

亭亭:挺直的樣子。

植:豎立。

可:隻能。

亵玩:靠近賞玩。

亵(xiè):親近而不莊重。

焉:句末語氣詞,這裡指當于現代漢語的‘‘啊’’ ‘‘呀’’,助詞。

謂:認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裡,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詞而變化。

噫:感歎詞,相當于現在的"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标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宜乎衆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應該)。

宜:當。

衆:衆多。

作品斷句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一詞多義

(1)鮮

陶後鮮有聞(副詞,少)

芳草鮮美(形容詞,鮮豔)《桃花源記》

(2)之

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菊之愛(結構助詞,賓語前置标志)

詞類活用

1、不蔓不枝(“蔓”“枝”:名詞活用作動詞“生蔓”“長枝”)

2、香遠益清 (遠、清:形容詞作動詞,譯為“遠播”“顯得清幽”)

3、濯清漣而不妖(妖:名詞作動詞,美麗而不端莊)

特殊句式

1、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者……也”判斷句)

2、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菊之愛,即愛菊,對菊的愛;“之”為賓語前置标志)

主題歸納

這篇說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捷花堅貞高潔的品格,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厭惡。

寫作特色

(1)托物言志,立意高遠。

本文借贊美蓮的可愛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節,既是作者的自況,也是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态的批評,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賦予菊、牡丹和蓮以特定的象征意義,對當時社會上人們不同的處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陶淵明獨愛菊”,因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見陶淵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愛牡丹”,因為“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可見世人貪慕富貴的生活态度;而“予獨愛蓮”,因為“蓮,花之君子者也”,可見作者既不願隐逸,也不貪慕富貴,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

(2)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記叙、描寫、議論、抒情在文中均有所見。開篇記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出了世态人情;繼而描寫“出淤泥而不染……亵玩焉”,突出了蓮高潔、單純、雅緻的形象;最後議論,贊賞蓮的君子風範;抒情貫穿全篇,意在明志。

(3)語言精練,骈散相間。

全篇僅一百餘字,婉轉曲折,搖曳多姿,既抒發了作者的情懷,又諷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尋味,感情深切而打動人心。其中對蓮的形象的描寫尤為凝練而傳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都是骈句。散句與骈句交錯運用,讀起來铿锵悅耳,頓挫有緻。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愛蓮說劃分節奏(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學習指導及對比閱讀)3

比較閱讀

一,閱讀《陋室銘》與《愛蓮說》,回答問題。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

  [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愛蓮說》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談笑有鴻儒 鴻:

(2)無案牍之勞形 勞:

(3)可愛者甚蕃 蕃:

(4) 亭亭淨植 植: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來寫蓮,請以畫線句子為例(結合三種花的象征義)作簡要分析。(4分)

4.簡述甲、乙兩文分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向或情操?在寫法上有什麼相同之處?(3分)

閱讀答案:

  1.(4分)

  (1)鴻: 大 (2)勞:使……勞累 (3)蕃:多 (4)植:立

  2.(4分)

  (1)這是簡陋的屋子,隻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3.(4分)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貴的象征,蓮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襯,突出了蓮的脫俗高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襯強調了蓮的潔身自好,不貪圖富貴享受。(指出象征義占2分,分析出正襯與反襯各占1分)

  4.(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寫法占1分)

  《陋室銘》: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達樂觀的高潔品格。

  《愛蓮說》: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高潔堅貞的君子之風。

  相同的寫法:托物言志。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愛蓮說劃分節奏(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學習指導及對比閱讀)4

二,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回答問題。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周敦頤《愛蓮說》)

(乙)蘭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蓋在有無近遠續斷之間,純以情韻勝。氲氲無所②,故稱瑞③耳。體兼彩④,而不極于色,令人覽之有餘,而名之不可,即善繪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者耶?(選自張大複《梅花草堂集》)

[注釋]

①取:這裡是嗅取(蘭的香味)。

②氲氲(yūn yūn)無所:彌漫飄忽,沒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種顔色。

9.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2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後鮮有聞

(4)而名之不可

10.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 蓮,花之君子者也。

譯文:

(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譯文:

(3)蘭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譯文:

(4)即善繪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譯文:

11.作者“獨愛蓮”的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2分)

12.閱讀本文,許多同學喜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因為這兩句寫出了蓮的高潔、質樸,比喻君子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你還喜歡本文中描寫蓮的那些語句?為什麼?(2分)

13.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動中,居于民意調查前三名的是蘭花、梅花、桂花。如果讓你從這三種花中選擇蘭花,請你說說贊成它的理由。(2分)

對比閱讀答案:

9.(1)沾染;污染(2)我(3)聽說 (4)命名

10、(1)蓮,是花中的君子。

(2)對于蓮花的愛好,像我這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于牡丹的愛好,人該是很多了。

(3)蘭花的香氣,不是逼近可以聞嗅品賞的。

(4)即使是善于繪畫的人,也隻能憑自己的體味來描繪蘭花的形狀,不能與蘭花的神韻相像。

11、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2.寫出喜歡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時寫出蓮的形象1分,進一步表述出其喻義1分。

示例:我喜歡“香遠益清”這句話,因為這句寫出了蓮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遠揚。

13.(2分)示例:贊成蘭花,蘭花無論後于何處都是默默無聞的綻放,默默散發出幽香,具有純樸高雅,不張揚、不媚俗的品質。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愛蓮說劃分節奏(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學習指導及對比閱讀)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