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日本米松是什麼

日本米松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1 11:17:38

日本米松是什麼(誠實和極緻的美)1

《樹之生命木之心》

作者:(日)西岡常一/小川三夫/鹽野米松

譯者:英珂

版本: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10月

《樹之生命木之心》記錄了奈良法隆寺最後一代專職宮殿大木匠西岡常一傳承下來的宮殿木匠的日常、記憶與身體力行的工匠精神。

日本米松是什麼(誠實和極緻的美)2

鹽野米松 1947年出生于日本秋田,兩次入選芥川龍之介獎提名,先後出版了20餘本關于手工藝人的書。代表作品有日本傳統手工藝者訪談錄《守住手藝》、《樹之生命木之心》等。

緻敬辭

“匠人精神”算得上近幾年最時髦的詞彙之一。從出版到媒體,從音樂到電影,從飲食到時裝,每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将“匠人精神”挂在嘴邊。但在日常生活中,屬于每個人的“匠人精神”卻仍然罕見。“匠人精神”是什麼?緩慢。專注。心甘情願。不卑不亢。每一個形容,都似乎是中國當下社會的反義詞。我們害怕緩慢,我們無法專注,我們心不甘,我們情不願,我們既自卑,我們又自負。

在《樹之生命木之心》中,我們看到了難能可貴的屬于日常的“匠人精神”。這是日本著名作家鹽野米松,對日本師徒三代宮殿木匠持續十年的采訪筆錄,分為天、地、人三卷。書中記錄了奈良的法隆寺最後一代專職宮殿大木匠西岡常一傳承下來的宮殿木匠的日常、技藝與身體力行的工匠精神。

我們緻敬《樹之生命木之心》,緻敬在“順流而下的時代逆流而上”的勇氣與專注,緩慢與智慧。

答謝辭

自己的書能超越國界,被更多的人閱讀,這讓我很開心。這本書講述的是守護着日本古建、遵循傳統方式修繕寺廟的宮殿木匠們,他們對生活方式和工作的思考,以及那些向往此道的年輕學徒的想法。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繁忙時代,傳承這門快要消失的手藝,這其中也體現了日本人對事物的思考方式。

這門古老的技藝要追溯到1400多年前日本從中國學習的技術。技藝的内核包含了創造者的想法。雖然為了适應氣候和風土文化的差異,一些手法會發生改變,但是“樹木的生命怎樣去賦予建築物生命”這種理念,基本傳承自唐朝時期。這門手藝在日本得以被保存下來。如今關于這門手藝的書被中國讀者閱讀、喜愛,讓我覺得感動。

這一定是因為我們之間有心想要去分享。很感謝這本書能讓兩國人的心相通。

■ 對話鹽野米松

新京報:你怎麼想到寫作這本書的,你如何理解它暢銷多年的原因?

鹽野米松:我之所以想寫這本書,是因為感覺到了高度經濟增長帶來的違和感。

不管是家中還是世間,明明生活變得比自己小時候要便利多了,卻總感覺心變得匆忙。經濟上變得富裕,每家每戶都用上家電、汽車;高速路、新幹線建起來,各地飛機場建起來,地球變小了,一切變得都很便利。明明什麼都有了,卻感覺不到生活富足的實感。一直在匆忙地前行,是為了什麼?總有種如果停止前行,可能就會倒下的不安感。人們獲得便利的同時,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想到這裡,我會想起我的上一輩,也就是父母祖父母生活的年代是怎樣的。

我小的時候,正是父親那一輩人餘波未斷的時代。我家附近曾住着很多靠手藝活兒吃飯的匠人。一不留神卻發現,這些手藝人的店子、工作室關了,人也不在了。那是1964年東京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時的光景。

在那之後,忙碌慌張的時代繼續着。

“這樣真的好嗎?”可能當時很多人心中都萌生了這樣的想法。就在當時那種心境下,我與守護着法隆寺的宮殿大木匠西岡常一的對話成了寫這本書的契機。後來我繼續采訪了西岡常一的徒弟小川三夫(他和我同年),還有年輕學徒們(我孩子那輩人),他們是如何看待宮殿木匠這份工作,如何傳承和延續這一古老技藝。以此收錄成書。寫成了《天》《地》《人》三卷。

這本書1993年在日本發行,差不多20多年前了。在那之前的10年前,我已經寫了一本關于西岡常一的書,這三卷書當時是新的嘗試。最終這本書想傳達的是:技藝的傳承和傳統為何物;用手制作“物”是怎樣一個過程,“制物”的心理狀态、和大自然的共生、傳承智慧的重要性等。

書中講到了弟子的養成。傳授技藝不僅是教授知識,還伴随有身體的記憶。書中提到經驗與體驗的重要性,所以許多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會成為讀者。書中記錄的那些世代傳承的法隆寺工匠口訣,不僅講清楚了技藝的秘密,也是領袖人物的說話之道。因此一些公司經營管理者也會閱讀取經。

這本書不追求新奇,回過頭去記錄世間僅存的匠人們的思考,這種記錄不會變老、不會褪色,而是被當作寶貴的人生指針,這可能是這本書長期以來暢銷的原因。這本書并不是為長期暢銷而寫。

新京報:你如何理解“匠心”精神?這個說法如今在中國也非常受歡迎。

鹽野米松:“不想做丢臉的工作”,這是匠人們的基本心态。不管是木匠、瓦匠、織布匠、紙匠、做點心的人、種菜的人,大家都是同樣的心态。而判斷工作做得好與壞的,是批發商和最後的使用者。付錢的人會從很多方面去判斷,這東西好用嗎?美嗎?能用多久?如果他們喜歡,就會支持制作東西的人。匠人們則需要回應這種判斷。更加努力,為了比前一天做出更好的東西而努力。這個時候,帶着自己的名字做出的東西不會讓他丢臉。人死了,他們做的物品會留下。他們不希望使用物品的人說“做得好差勁”。為此,有的時候他們甚至會無視商品的成本,推翻重做。這就是所謂的“匠人氣質”。

在這樣的努力中,他們磨煉着自己的人格。他們将自己塑造成在工作和生活方式上十分嚴謹的人。這樣的人被稱為“匠”。“匠”在日本是一種尊敬的稱呼。所以許多人給兒子孫子取帶“匠”的名字。日本的國民多數也會尊敬“匠”(當然也有例外的),職人們為了不讓這個稱呼蒙羞,便會更加努力。我覺得這也是日本人氣質的一部分。 每個行業有那個行業獨特的語言、技能以及生存方式,也有無限的樂趣。這也是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以來,我與各個行業的匠人打交道。越和他們相處,越欽佩他們的人生哲學。

新京報:2016年你是如何度過的,對2017年有什麼計劃嗎?

鹽野米松:有許多想要見面的匠人,今年會繼續去拜訪他們。2016年我的書在中國發行,能創造這樣的機會讓大家讀到我的書,讓這一年變成很好的一年。

新京報:你是生于1947年的“40”後,你如何看待你們這一代人的精神特質,與當下年輕人有什麼不同?

鹽野米松:我生于戰後,對戰争無所知。父母親那一代人經曆了戰争、戰敗、立國,受了不少苦。我們這代人接受的是新的和平憲法教育,認為民主主義、家庭和睦是理所當然。我們也是日本人口最多的一代人。如今這代人大多退休,開始安享晚年生活了。年輕的世代就是《樹之生命木之心》中《人》這一卷描述的那一代年輕人。這一代人比起我們過着更安定平和的生活。他們是從小熱衷于動漫、小鋼珠和遊戲的孩子。

雖然随着世代更疊,人們的想法會發生改變,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像是東京和大阪那樣的生活,比如在農村還一直保留着祭典活動,一座屋子三世同堂也很常見。因此一個新的世代,并不是永遠都是更新變化,而是一邊前進時而回頭,在試錯中前行。新的一代人看上去變化很大隻是表面現象,并沒有想象中的變化那麼誇張。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婷

翻譯/張穎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