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的人口出現新的轉折:出生人口1062萬,死亡人口1014萬;全年淨新增人口48萬,創下60年最低水平。
當自然增長動力逐漸減弱,機械增長成為區域人口的主要補給源,那些依靠人口、集聚人口的城市的未來會怎樣?
我們收集了57座城市2011年至2021年的常住人口數據,試圖呈現過去11年間中國主要城市人口變化圖譜。
數據呈現的趨勢是,即使是中國最優秀的十來座城市,其人口也告别了超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北上廣深先後出現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當前實現較大規模增長的,是以武漢、成都等為代表的中西部強省會城市;人口的驟變正在推動着中國城市發展的巨變。
新世紀後的十來年,人口流向中心城市的趨勢愈發明顯;然而,近年出現分化:2015年和2017年,上海和北京相繼出現人口負增長;2021年,全國人口增長迎來急劇放緩,北上廣深均呈現低速增長态勢,2021年增速均不足0.4%;杭州等沿海新一線城市增速明顯放緩,增速比往年下降1%左右;中西部中心城市靠前,接過領跑的接力棒,武漢、成都、南昌、鄭州等城市增加值均在10萬以上。
從城市群的角度來看,珠三角、長三角和成渝三大城市群人口增量最多,京津冀地區人口形勢呈現較大下行壓力。
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天津、石家莊三座中心城市的人口均外流,其中北京較2020年減少0.4萬人,石家莊減少3.68萬人,天津減少13.6萬人,在目前已公布數據城市中減量最多;另外,從十年人口增加總量來看,天津僅增長32萬人,不及廣州、深圳、成都、杭州等城一年的人口增量。
從區域角度來看,中西部省會城市表現亮眼,在“強省會”戰略和人口回流雙重加持下,成為人口增量排位賽中的黑馬。
數據顯示,成都超越深圳,成為中國近十年人口增量第一名;而武漢更是在遭遇重大疫情、封城76天的考驗後,實現疫後人口二連增,并且均破百萬;南昌同樣表現出色,在多數城市2021年人口增量曆史最低時,南昌達到近十年人口增長新高。
總而言之,沿海城市和内陸城市的“錯位”迹象明顯。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認為,兩類城市人口增長的錯位,源于工業化的先後次序。以佛山、東莞、無錫為代表的沿海副中心城市,人口增長巅峰在近十年出現最早,為早期發力選手;武漢、合肥、南昌等内陸城市則厚積薄發,在最近幾年才脫穎而出,為後程加速選手。
我們還發現一些值得注意的數據:
西安2017年常住人口增長了104萬人,濟南2019年常住人口增長了144.83萬,太原、銀川、昆明等城市2020年常住人口同樣實現了數十萬的增長。
研究團隊認為,此類增長有以下三種原因:一是2020年七普統計方式與常規年份人口統計方式不同,經七普數據修正後出現較大的變化;二是後疫情時代城市經濟複蘇,人口回流效應明顯;三是撤市設區導緻一座城市人口劇增,比如濟南。
一線城市人口增長在2021年迎來轉折,增速明顯放緩。這一年,北京常住人口下降0.4萬人,上海增長1.07萬人,廣州增長7.03萬人,深圳增長4.78萬人。
北京和上海人口增速緩慢并不出奇,而廣州和深圳作為兩大人口增長中心,2021年人口增量出現斷崖式下跌,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常住人口上限分别為2300萬人、2500萬人、2000萬人和1900萬人。目前北上廣深的人口餘額分别僅為111.4萬人、10.57萬人、118.94萬人、131.84萬人。四大一線城市的總體常住人口“餘額”僅為372.75萬人。
在人口總量的控制上,北京和上海早已有所行動。
2020年,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曾研發出一套城市落戶政策評估體系,從(積分)落戶政策、積分落戶評估、人才落戶評估、制度創新四方面,定量評估了34座城市2020年10月前實施的落戶政策。北京、重慶、上海的落戶自由度最低。
落戶自由度低的進一步體現則是,2011年至2021年北京和上海的平均人口增速分别為0.79%和0.56%,分别遠低于廣州和深圳的3.41%和4.66%。
城市人口規模和城市經濟有規模遞減效應,城市達到增長邊際時,人口增加對城市效率的改善微乎其微。對一線城市來說,人口的規模是發展的根基,人口質量是發展的關鍵。
控制人口流入的同時,北京、上海也在放開人才落戶的“口子”。
2020年9月,上海再拓人才落戶範圍,“雙一流”高校的應屆碩士、博士以及上海交大、複旦等高校本科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即可落戶上海;2021年7月,北京提出擴大畢業生引進範圍,鼓勵清華、北大等七大高校本科畢業生在首都安家落戶。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認為,人口增速放緩是“高階”工業化和“高階”城鎮化帶來的結果。在此前提下,北上廣深調整人口政策吸引中高端人才流入,将進一步優化人口結構,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這也是時下不少分析人士容易忽略的一點:人口對城市的支撐,不僅僅在于規模,還在于結構。
從七普數據來看,十年間北京和上海“大專及以上人口”增量分别為301.31萬人、337.12萬人,分别高于常住人口增量237.1萬人和185.2萬人,人口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廣州和深圳“大專及以上人口”增量同樣居于全國前列。
這也預示着一線城市正在将人口紅利轉為人才紅利,進入平緩增長和結構優化并行的時代。
然而越是優秀的人才,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就越高。如何留住人才,需要一線城市優化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公共資源的配置,應對新階段的新挑戰。
在中國人口發展轉入“存量”階段,城市如何從“存量池”中打造自己的增量,決定着未來的城市競争格局。
人口增量上,以成都為代表的一批城市已具備與深廣分庭抗禮的實力。人口增量前十中,除深廣外,其餘八席被曾經的二、三線城市收入囊中。它們分别是成都、西安、武漢、杭州、長沙、重慶、濟南和蘇州,未來城市競争已初現端倪。
為什麼是這八座城市呢?
我們發現,這八座城市中,除蘇州外,其他幾座城市與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提出的“後浪城市”完全吻合。研究團隊曾在《理想之城榜2020》詳細解析了“後浪城市”的特征。我們認為,“理想之城”即能更好滿足人們幸福生活需要的城市,與四座一線城市相比,這些城市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度更高。
據BOSS直聘研究院早前發布的《00後群體就業選擇偏好調研報告》,00後對二三線工作城市的青睐明顯上漲,與90後和85後對比,偏好比例分别上升8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00後對一線城市的偏好比例相較于90後和85後,分别下降6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
00後不再一味紮堆一線城市,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二三線城市好感度上升。其中在“生活氛圍好、環境宜居”指标上,00後偏好度較其他幾個群體高出至少6個百分點。
從數據來看,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人口增量大部分為曆史新低,但從單年人口增量上,研究團隊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事——
2021年是00後工作元年,也是城市選擇元年。某種程度上2021年的人口增量趨勢體現了00後的未來城市選擇偏好。
我們發現,前十城市名單與11年間人口增量前十的城市名單大緻吻合,也與00後偏好的二三線城市吻合。
這是否意味着,随着00後的湧入,未來十年,以成都、武漢等為代表的二三線城市将在人口存量戰中搶奪先機?
從2011年至2021年的人口數據中,我們進一步發現中西部省會城市人口吸引力逐年提高,人口增量穩步增長。
一線城市曾憑借産業優勢,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如今,我國人口遷移方式正在從跨區域轉移到省域轉移。人們開始“逃離”一線城市,離家鄉更近、人文環境類似的省會城市成為了更優的選擇。
武漢後疫情時代經濟複蘇,連續兩年新增常住人口超過120萬;成都、杭州、西安等人口增長大市同樣保持高速增長;南昌、鄭州、貴陽等中西部省會城市表現同樣亮眼,增加值均在10萬以上。
在“人随産業走”的流動規律下,人口跟着工作機會走,工作機會多的城市往往會聚集更多的人。中西部省會城市人口吸引力的提高,關鍵在于産業的發展。
例如,憑借天然優勢、政策加持和企業行動,貴州成為了“大數據”之都,GDP增速連續十年位居全國前列;而南昌抓住數字浪潮,引進了華為、阿裡、騰訊、微軟、高通等頭部企業,建設“元宇宙之都”。
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是否增長,也與城市資源息息相關。省會城市可以調動全省的資源,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往往會在省會聚集,形成強勁的人口吸引力。
不過,中西部省會城市又将面臨與一線城市相同的問題:如何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應對不斷湧入的人口?
從根本來看,建設宜業、宜居的理想之城,永遠是一座城市的“人口流量密碼”。
普通的地級市還有沒有機會?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團隊發現,不少地級市也吸引了超100萬人力。珠三角地區的佛山、東莞,長三角地區的金華、甯波四個普通地級市,擊敗北京、上海、天津、南昌等城市,跻身近十年人口增量前20名,另外,佛山和金華兩城同樣進入了人口增幅前20名。
這四座普通地級市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認為,所在城市群是這四城的重要依托。
關于這一點,《理想之城榜2021》也有提到。
我們曾經指出,佛山與廣州的融合已推進了十餘年。不少區域研究學者更是将二者視作一個超級城市。金華亦積極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借助世界級的甯波舟山港,更緊密地連接國際市場。在人口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融入城市群、接入廣闊的國内外市場,或許是普通地級市提高城市活力的“人口流量密碼”。
北上廣深等城市由于人口流入趨近飽和,産生“溢出效應”,而有着地緣優勢和産業基礎的佛山、東莞、甯波、金華等普通地級市則能承接來自城市群龍頭城市的人口外溢,産生一波人口紅利。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這類城市的人口紅利已經式微。一方面中西部省會城市的強省會戰略搶奪着大量人口,能在當地擁有工作和生活,不必背井離鄉;另一方面,作為制造業大市代表的舊工廠已經不再是新一批00後向往的應許之地,是時候思考何去何從了:是加強智能制造的轉型,還是增強産業工人這份職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以越南制造為代表的海外供應鍊正對我國城市造成沖擊。據越南官方統計,三分之一的外商投資家居企業是從中國遷去的。疫情之下,國内供應鍊産業鍊面臨挑戰,不确定性增加,産業集群衰退風險加速,同樣可能會導緻大量人口流出,這可能是制造業城市更大的危機。
最後一個機會屬于縣城。2021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1億人,其中縣級即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近30%。縣城建設能夠引導農村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同時吸引打工人口回流,這既有助于緩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過度集聚的問題,也為縣城的人口增長帶來了機會。經濟學家陸銘曾在公開采訪中表示,經濟基礎較好或者臨近大都市圈的一類縣城,更有可能實現人口迅速增長。
近日印發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讓人看到了機會,期待下個十年小縣城的發力。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