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基礎
一、計算機的發展曆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
第一代:電子管數字計算機(1946-1958年)
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代:晶體管數字計算機(1958-1964年)
和第一代相比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代: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1964-1970年)
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産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準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邏輯元件采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件方面出現了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二、計算機的組成
1、硬件:
CPU:即中央處理器,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緩存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态的總線構成。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CPU也是整個系統最高的執行單元,因此CPU已成為決定電腦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戶都以它為标準來判斷電腦的檔次。
内存:體積小,速度快,有電可存,無電清空,即電腦在開機狀态時内存中可存儲數據,關機後将自動清空其中的所有數據。
外存:外存儲器用于存放暫時不用的程序和數據。内存儲器和外存儲器之間常常頻繁地交換信息。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盤,像硬盤,軟盤,磁帶,CD等,能長期保存信息,并且不依賴于電來保存信息,但是由機械部件帶動,速度與CPU相比就顯得慢的多。
I/O設備:就是指可以與計算機進行數據傳輸的硬件。最常見的I/O設備有打印機、硬盤、鍵盤和鼠标。
2、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縮寫OS)是管理計算機硬件與軟件資源的計算機程序,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的内核與基石。操作系統的類型非常多樣,不同機器安裝的操作系統可從簡單到複雜,可從移動電話的嵌入式系統到超級計算機的大型操作系統。許多操作系統制造者對它涵蓋範疇的定義也不盡一緻,例如有些操作系統集成了圖形用戶界面,而有些僅使用命令行界面,而将圖形用戶界面視為一種非必要的應用程序。
3、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
例如QQ、微信、Microsoft Office等。
程序設計語言
1、機器語言
機器語言是由二進制 0、1 代碼指令構成,不同的 CPU 具有不同的指令系統。機器語言程序難編寫、難修改、難維護,需要用戶直接對存儲空間進行分配,編程效率極低。這種語言已經被漸漸淘汰了。
2、彙編語言
彙編語言指令是機器指令的符号化,與機器指令存在着直接的對應關系,所以彙編語言同樣存在着難學難用、容易出錯、維護困難等缺點。但是彙編語言也有自己的優點:可直接訪問系統接口,彙編程序翻譯成的機器語言程序的效率高。
3、高級語言
高級語言是面向用戶的、基本上獨立于計算機種類和結構的語言。其最大的優點是:形式上接近于算術語言和自然語言,概念上接近于人們通常使用的概念。高級語言的一個命令可以代替幾條、幾十條甚至幾百條彙編語言的指令。因此,高級語言易學易用,通用性強,應用廣泛。
如果對Python感興趣的可以加入小編的技術交流學習群418775537裡面有同行業初學已經大佬們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