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鄉村振興 啟動

鄉村振興 啟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1 10:48:54

“目前已經收了幾畝地,初步測産畝均(産量)能達到3000多斤。”4月24日,成都市郫都區德之源大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果告訴記者,去年9月,成都市郫都區的“德源大蒜”首次在四川涼山州越西縣貢莫鎮大規模種植,7個月後迎來了豐收。這不僅“填補”了當地每年9月至次年4月土地閑置“空擋”,更成為當地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打響了鄉村振興金“蒜”盤。

鄉村振興 啟動(打響鄉村振興金)1

試種三年 規模種植有底氣

“德源大蒜”在“老家”郫都保持了數百年的“稻蒜輪作”傳統。換了地方種植模式還一樣麼?去年秋天啟動規模化種植前,陳果和團隊耗資上百萬元在越西縣、美姑縣等地做了三年的試種。他們發現,在越西縣盡管種植品種不同,但“輪作”模式可以保持,“當地大面積種植某作物,但9月份該作物收獲後至次年4月這大半年土地基本‘閑置’。當地農民間或種點蔬菜、荞麥,畝出産不過五六百元。”多次前往考察的陳果找到了土地高效利用的“空檔”。

越西縣從未大規模種過德源大蒜,到底行不行得通呢?陳果和團隊認真分析了土壤條件、氣候條件,最後下決心“賭一把”,“貢莫鄉海拔适宜,光照充足,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這些都是種大蒜的有利條件。試種的這三年,種植面積雖不大,但産量一年比一年高,建立起了規模種植的信心。于是,2021年我們在當地租地120畝,用來種植德源大蒜。”

鄉村振興 啟動(打響鄉村振興金)2

首季收獲 三項指标超預期

經過7個多月的生長,本月開始收獲時,陳果直言沒想到。“初步測産畝産量超過3000斤,比‘老家’德源還高1000多斤。獨蒜率能達到75%以上,這個比例也很理想。另外,這批蒜的均勻度非常好,直徑普遍在3厘米左右,這是比較受消費者歡迎的個頭。”陳果說。畝産3000斤能帶來多大收益?“今年新鮮蒜單價比去年同期略高,以目前5元一斤計算,銷售額大約是15000元。扣除蒜種、農資、人工、管理成本,每畝收益大約5000元。”陳果介紹道:“新采收大蒜後續還要經過分選、晾曬,然後進行多渠道銷售。”

雖然3000多斤的畝産量比德源高出不少,但距離行業“峰值”還有差距。陳果分析說:“去年那邊下了幾次雪,氣溫比往年同期低;前季作物吸肥力很強,導緻後一季土地比較‘瘦’,這是之前沒考慮到的。”陳果表示,要想提高畝産量,除了把水肥管理做得再更科學一些,還要在土地平整和改善灌溉上做文章,“一來适應機械化播種和采收,二來高效保障大蒜生長所需水肥。”

鄉村振興 啟動(打響鄉村振興金)3

鞏固成果 鄉村振興添抓手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準涼山彜族自治州越西縣等7個國家級貧困縣摘帽脫貧。至此,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實現脫貧目标。去年,德源大蒜在越西縣的種植範圍分布在貢莫鎮漢紮洛村、貢莫村和布吉洛村,三村相鄰種植總面積120畝。在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節點,德源大蒜在越西縣交出的成績單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過去,大規模種蒜的種子處理技術、播種技術、水肥管理技術、銷售渠道都不具備,所以我們一般在自留地上種一點蒜用作家庭食用。沒想到德源大蒜在我們這兒長得這麼好。”貢莫鎮漢紮洛村村民吉克偉布子告訴記者。據悉,包括吉克偉布子在内,這一季當地三個村近200位村民加入了德之源大蒜專業合作社參與大蒜種植,共獲得勞務報酬約20萬元。

陳果表示,第一季的豐收隻是起點,今年秋天打算擴大種植規模,“初步計劃在德昌縣、普格縣等地增加三至五個基地,把種植面積增加到1000畝左右。同時為當地農民提供大蒜種子、培訓種植技術、聯系銷售渠道,帶動他們加入種植隊伍,增加家庭收入,為當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貢獻綿薄之力。”

鄉村振興 啟動(打響鄉村振興金)4

記者觀察>>>

延伸産業鍊 德源大蒜也在變

德源大蒜種植曆史超過200年,多年來一直扮演着“種蒜”的角色,主要用作下遊獨頭蒜種植的優良蒜種,過去主要銷往雲南等地。去年,德源大蒜“破天荒”大面積種植在涼山州,既助力當地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時也是德源大蒜壯大自身産業鍊的“主動出擊”。

近年來,德源大蒜的種植模式正在變革。“目前,德源大蒜的種植面積大約1萬畝,産量約1萬噸左右。要想産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傳統的一家一戶種植不能滿足需要,迫切需要打破田坎界限,進行規模化種植。”德源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正在探索龍頭企業 農業合作社的模式,由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進行規模化種植,統一銷售。”過去東林村居民以散居為主,近幾年通過“拆小院并大院”,農村人居環境大大改善,公共服務配套越發完善。不過,集中居住後住家距離蒜田越來越遠,規模化種植也成為必然趨勢。

同時,将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種植也是适應當下人口結構變化和落實土地“非糧化”的現實需要。随着村裡年輕人大多留在城裡工作,“不會種地”已是常态。規模種植解放了勞動力,避免了各家“單幹”帶來的“非糧化”風險。對村民而言,既可以外出務工掙一份土地租金外的薪水,也可以加入合作社就近務工增加收入。

鄉村振興 啟動(打響鄉村振興金)5

陳果是東林村大蒜規模化種植“第一人”。2018年5月,陳果從錢塘江畔的杭州來到郫都,成立“德之源”大蒜合作社,流轉土地近200畝,打破了過去的田埂,進行标準化農田改造,“并小田改大田”推行适度規模化種植,使得生産效率大大提高。“從節省人力的角度說,起碼是80%以上,生産效率是過去的十倍不止。”陳果告訴記者:“過去一個人照看4畝田,現在可以管50至70畝(田)。”

合作社成立後開展技能培訓,培養種田能手,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時,農資成本也大大降低,過去家家戶戶散購農資,但合作社與農資源頭供應商展開合作後,這方面開支節省了35%左右。減少使用農藥、化肥也有效保護了土壤。而打破田埂擴大種植面積,也帶來了畝産量的增長。

以畝産論英雄,陳果“種”的幾百畝田,畝産值得到大大提升,“首先,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後每畝田的成本下降了大約1000元,特别是勞動力成本降了很多。另一方面,采用新的農資和田間管護後,大蒜收入每畝較過去增加1000元以上;水稻這一季的收入也增加不止500元。因此,每畝田的年收益增加大約2500-3000元不等。土地流轉用于規模化種植,也提高了抗風險能力。前幾年曾出現大蒜收購價格大幅下跌情況,村民為此遭受不小損失。合作社規模化種植,有助于提升議價能力,維護種植戶利益。

“我們希望通過三至五年的培育,逐步形成德源種子蒜基地——市州商品蒜基地——就近衍生品加工的産業模式,進一步提高德源大蒜附加值,擦亮德源大蒜‘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名片,打響鄉村振興金‘蒜’盤。”郫都區德源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華西社區傳媒記者 李玥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