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談貧富事件

孔子談貧富事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08:21:05

孔子談貧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1

  題:孔子為啥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人均3000元背後的深思!

  文/姜子說書

  《論語·季氏》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喚作《季氏将伐颛臾》。說的是季氏的國家分崩離析、遠人不服,孔子的弟子作為臣子,卻把颛臾當作無窮的後患,要謀動幹戈于邦内。

  孔子看出了弟子的狡辯,提出了讓國君内修文德的建議。孔子認為,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内,孔子還提出來“既來之,則安之”的主張,注意,這句話的意思,是讓國君像大海一樣包容臣民,使遠人像到了自己家一樣,安定下來。

孔子談貧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2

  孔子在《論語·季氏》裡,對弟子求說了一句治國之要,是天下大同的意思,原話是這樣的,孔子曰: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什麼意思呢?幸福是個比較級!人們的滿足感并不來自于物質本身,而是來自于精神認同!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有差異與對立,就沒有不安定因素。

  就好比70後、80後的童年,所有人都貧窮,大家都穿着補了又補的破舊衣裳,便覺得衣服隻要能夠保暖就足夠了,不要求衣服好看,也不要求衣服多新,隻要幹淨、整潔,就好了。

孔子談貧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3

  大家都吃着窩窩頭、番薯,所以,大家都覺得,沒餓着就行了,因為大家都隻是溫飽而已,沒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強烈對比,所以,大家内心都沒有焦慮。

  所有人都擠在破舊的老房子裡,便覺得房子不過是遮風擋雨的住所;所有人都玩着泥巴,便覺得泥土就是最好的玩具。

  大家都一樣,所以,不覺得貧窮,這便是“均無貧”。儒家講中庸,中不偏,庸不易,沒有特别窮和特别富的兩極,沒有“寡頭”,所以,社會的形态是“和”,和無寡,于是,相安無事。

孔子談貧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4

  所以,當大家得知人均上萬,看着自己工資卡上的三千工資,看着嚴重拖後腿的自己,心中是焦慮不安的。而當人們聽到人均三千的消息,所有的焦慮乃至于不平、怨憤,瞬間就都釋然了,原來,大家都過得不容易。

  信息不對稱的猜疑鍊,造就了人人自危的黑暗森林。而衆生皆苦的平等,卻讓世人找到了互相取暖的集體。這就是人性,害怕落單的人性。

  沒錯,人們害怕的不是工資三千或者收入一千,而是,别人人均過萬,就自己一個人賺不到錢。人是社會性動物,群居動物,總是習慣性和别人對比,生怕自己不同于人,會被孤立,這是刻進人類基因裡的不安全感。

孔子談貧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5

  基于此,姜子倒是覺得,美國給國民直接發錢的做法,特别适合中國去效仿。畢竟,我們現在面對的現狀是産能過剩、庫存積壓,人民購買力不足。

  如果每個成年人能夠領到三萬塊錢,足以滿足一年溫飽的需求,那麼,想來民衆們才會真正擁有消費的勇氣,而不是為了去省眼前的小錢,連長遠的健康都顧不上了。

  不用擔心這會造成通貨膨脹,既然每個人都領到了三萬塊錢,通貨膨脹又能影響到誰?相信我,這是最好的平衡社會财富的方法。

孔子談貧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6

  若是超發貨币,不直接發放到每個人手裡,那麼,根據二八法則,毋庸置疑,這些超發的貨币,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會流入富人的口袋,那麼,貧富差距隻會越發嚴重。

  隻有讓超發的貨币,盡可能平均地落到每個人的手上,才能中和社會兩極分化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均,最簡單粗暴的發錢給民衆的方式,反而是最直接有效的劫富濟貧。民衆不為明天的面包憂心,才有思考的資本。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季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