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近乎道,“孝”道盡寫在“孝”字當中。
“孝”字該怎麼寫?
常言所說“尊老愛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其實在一個“孝”字就體現了——
01
“孝”字該怎麼寫
孝是敬老又是愛幼。
▲ 孝-小篆
形聲會意合體字,耂(老)子為孝,耂聲。
“耂”是“老”, 象長發老人形;有長者之義。
“子”,象初生孩子形。人生子,有子孫之義。
二者合一,
“孝”,既是“耂”撫愛“子”,也是“子”敬扶“耂”。
“耂”與“子”相互愛撫才為“孝”。
▲ 孝-金文
孝,既如小子扶持老人之狀,也如老人愛護小子之狀。
本義:
尊老,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
愛幼,盡心養育和教導子女。
02
“孝”字之道
“孝”完全诠釋漢字“對立統一”思維表達。
“孝”字是合“耂”和“子”為一體,其中“耂”和“子”既相互對立也相互依存;
任何獨存“耂”和“子”是不可言“孝”道的,這就是漢字思維言道的的智慧表述,它一定是【耂→子】和【耂←子】相互對立統一的表達。
▲ 孝-金文
“孝”,是老(耂)孝子,是子孝老(耂)。
其一,“孝”是【耂→子】,是“耂”愛“子”,是“耂”陪“子”長大,是教子成長;是愛幼,教子,是養子教子。
其二,“孝”是【耂←子】,是“子”承“耂”,是“子”敬“耂”,是“子”尊“耂”,是“子”善養“耂”,是尊老,敬老,是敬祝老長壽。
這是“孝”之人倫關系。
這是“孝”之老幼關系,父子關系,長幼關系。
“孝”字之道,表述“長幼尊卑”關系之道。
一個“孝”字,不僅是“善事父母,子承扶老者”,同時也是“善養子女,老撫愛子幼”。
“孝”字,描述的是老人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存續。
“百行孝為先”,“孝”的觀念深植入中華民族文化之骨髓。
“孝”之觀念是中國傳統宗族家庭關系、宗法社會關系的人文基礎單元。
正如那句歌詞所說“我陪你變老,你陪我長大”,很通俗的诠釋“孝”字之“孝”道。
03
養而不教,不是孝行
在《論語·為政篇》中——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養而不教,子何以知敬老,養子不知敬老與養犬馬有何異?
養子不教,乃父之過。也乃“不孝”之舉。
中國傳統蒙學教材《三字經》中“養不教,父之過”,意思是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
父不慈則子不孝——《顔氏家訓·治家篇》
孝子,孝子——
孝是要父母教子給教出來的。
養不教,父之過。其實“父”不孝“子”之行為。
04
“孝”有所言
在《論語·學而篇》中——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在《論語·學而篇》中——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在《孝經·三才》中——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六節》中——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在《禮記·祭義》中,有——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在《禮記·祭義》中——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老子·道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在《後漢書·列傳·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中——
夫孝,百行之冠,衆善之始也。
在《千字文·全文》中——
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05
父有不義,孝不孝?
父有不義之舉,子不可以不争于父,難道不孝?
當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面對長輩上位言行有不合時宜的情況,子女不可以不向父母至誠進谏。
當不義則争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面對不合道義之事一定要去争而谏之,盲從父之命,這怎能稱得上“孝”呢!
如在《孝經·谏诤章·第十五》中——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争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争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争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當不義則争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06
來讀讀冰心先生的《“孝”字怎麼寫?》
附:“孝”字怎麼寫
冰心
記得我母親逝世的時候,我們家得到的許多奠儀中,有不少捆的金銀紙箔。我們家供祖從來都不燒紙,因此那些紙箔都捆着放在一邊。有一天一位長輩來了,看見母親靈前隻燒着一爐檀香,靈桌前連一個火盆也沒有,金銀紙箔也沒有被疊起焚化,他心裡大不以為然,出去就對人說:“人家都說謝家孩子孝順,我看他們連‘孝’字都不知道怎麼寫!”聽到這句話的另一位長輩又把這話傳給我們,我們隻有相對苦笑。
真的,在我們家裡,很少聽見“孝順”這兩個字。當我們1911年從煙台回到福州大家庭時,父母親隻囑咐我們說:
“回去在大家庭裡不能那麼‘野’了,對祖父尤其要尊敬。” 回去在大家庭裡,祖父也從來沒有教訓我們要“孝順”。 倒是我的三個小弟弟彼此嘲笑時,例如父母親吩咐做一件事情,有一個搶先做了,得了誇獎,其餘的兩個就站在遠處,笑着說:“孝子,真孝順,廿四孝加上你,廿五孝了!”于是又引起一番吵架。 大概那時我們都看過《二十四孝》那本書,其中有“王祥卧冰”、“孟春哭竹”等極不科學的愚孝的表現。尤其是“郭巨埋兒”,我認為那是最不人道而且是最不孝的一件事,因為兒子分吃了父母的食糧,就把兒子活埋了,那是什麼心理?! 要丢掉兒子,就是把兒子賣了也不至于傷父母的心。他的所以要“埋兒”,隻為的是掘地得到金銀為伏筆!盡孝為的是得到金銀,這“居心”還“可問”嗎?
我想《論語》裡談到“孝”時最多,孔子是因人施教的,對“孝”字有不同的解釋。但也有使人不解的地方,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我認為那也看那“父”是什麼樣的人,假如那“父”是嶽飛,不必說“三年無改”,就是“終身”也不能改;假如那“父”是秦桧,那是一分一秒也不能學的! 我又去翻了《孝經》,看到了《谏诤章》,我心裡廓然開朗,特此恭錄如下: “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重複一句,極言其不可也,冰心注)。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候有争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争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争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當不義,則争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抄完這一段,我真是“心悅誠服”了。此孔子之所以為“至聖先師”也!
我是 @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人字學習法、說文解字、漢字思維、快速識字、國際中文,漢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漢字教學能力!請關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