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于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栖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态曆史,探讨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曆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Herpetologic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Support a Miocene Focal Point of Himalayan Uplift and Biological Diversification為題,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上。
喜馬拉雅山區及代表兩栖爬行動物示意圖
對于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曆史及機制,仍存在争議。目前,關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曆史的有兩個假說:一是近期隆升假說,該假說得到水文學和熱學證據的支持,認為喜馬拉雅直到上新世中期才達到現有高度;二是漸進式隆升假說,該假說認為喜馬拉雅山在古新世晚期就已經開始隆升,但是前期擡升較為緩慢,直到中新世才開始快速隆升繼而達到現在的高度。
喜馬拉雅地區兩栖爬行動物的演化過程。總體演化模式(a),喜馬拉雅和其它地區的擴散模式(b)
一個地區生物區系的演變過程和地質氣候變化緊密相關,在山脈隆升期間,地貌的異質性增加會産生大量的地理隔離機會和生态位分化,從而促進本地物種的大量形成。對應這兩種地質假說,可以預測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演化模式:(1)如果近期隆升假說成立,喜馬拉雅地區兩栖爬行動物物種的累積加速時間會在上新世中期或之後發生。(2)如果漸進式隆升假說成立,将看到當地物種累積從古新世晚期開始,并在中新世加速。
研究重建的喜山地區兩栖爬行動物的演化動态模式更支持“漸進式隆升假說”。研究首次整合和解析喜馬拉雅山區兩栖爬行動物區系的演化曆史,并探讨不同的地質假說。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角度,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結果支持喜馬拉雅山地區是重要的物種形成、分化搖籃。
出品: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監制:戰 钊
制作:塗子怡 肖春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