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從泥土中生長出來,泥土生長糧食,也生長着東方智慧。“晴耕雨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中國人修身養性的母體,是撫慰心靈的終極故鄉。在散文精選集《真想做一個晴耕雨讀的地主》中,著名作家、畫家王祥夫就透露了自己理想的兩面鄉村生活:“一面是耕——在田地裡勞作,而另一面就是讀——守着南窗讀書,下雨天或下雪天,地的主人們放棄了在田地裡的勞作而讀書,一盆火,一杯茶,一本書……”的确,通過《真想做一個晴耕雨讀的地主》,可領略書中文字帶給我們的思考與回味,以及王祥夫的精神世界給我們的啟迪和感悟,同時,還讓我們看到了田園耕讀文化傳統在當代的薪火傳續。
“自從搬到這個有南北兩個露台的家裡後,我才明白自己其實一直都在渴望着土地,渴望讓自己當一個地主,渴望着去過有古意的晴耕雨讀的生活。土地真是能夠給我帶來無比的快樂,雖然那土地是以一陶盆一陶盆為單位,但那實實在在是我的土地,我真得感謝這些無比零零碎碎一盆一盆的‘土地’——它們能讓我的夢想得到暫時的安頓,我雖然不是植物學家,但我喜歡看植物在泥土裡慢慢先長出一個芽,這一個芽又慢慢變成兩片葉,芽剛剛從泥土裡鑽出來的時候是蒼白的,但馬上就變成了那種極為嬌氣的鵝黃,當這個芽變成了兩片葉子,綠色才會慢慢顯現出來……”在這篇與書同名的文章《真想做一個晴耕雨讀的地主》中,作家王祥夫以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切身體悟,以溫情的往事和獨到的心得,讓我們感動着晴耕的生動,雨讀的詩意。
王祥夫,被圈内譽為“汪曾祺文脈傳人”“當代短篇小說之王”,著有小說《亂世蝴蝶》《米谷》《生活年代》《百姓歌謠》《屠夫》《種子》《風月無邊》《永不回歸的姑母》《尋死無門》《顧長根的最後生活》《狂奔》《上邊》等,散文集《雜七雜八》《紙上的房間》《何時與先生一起看山》《以字下酒》《山上的魚》《四方五味》《漫遊》《飲馔集》《黍庵集》等五十餘部。除了著作等身,他還獲獎無數,包括魯迅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林斤瀾短篇小說·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山花》特别貢獻獎、《滇池》文學獎等,而且其美術作品還曾獲“第二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獎”“2015年亞洲美術雙年獎”。對于寫作,王祥夫曾說,自己寫東西“隻是想讓人們想起某種生活”。在延續其底層小說寫作傳統的同時,近年來,他也更多地将筆觸延伸到與生活、文化、人性相關的更為廣闊的精神背景中,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風格,不僅語言細膩,而且思想内涵、現實意義都非常深刻而有價值。
王祥夫的散文,大多是寫生活中的尋常物事,菖蒲、荷花、梅瓶、硯田、櫻桃、角黍、豆腐、蘿蔔幹……諸如此類。很難精确概括這些文章,但大約可以與一些語詞相連:閑雅、情緻、風俗與世道、學識和趣味,這也是他生活和文章的底色。由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這部《真想做一個晴耕雨讀的地主》散文小說精選集依然如此,作品收錄了王祥夫27篇絕佳散文,當中有對親朋好友的回憶,也有對古董玩物的鑒賞,還有對風景名勝的遊記。作家筆觸所及,柴米油鹽,字畫玉器,四時風物,信手拈來皆成美文,其學識與趣味糅合一起,風俗與世道盡在其中。無論寫人叙事,還是古物鑒賞,抑或風景名勝,均富有文人情趣,又洋溢民間煙火氣,真可謂是好看好讀。
關于《真想做一個晴耕雨讀的地主》的書名,王祥夫曾與小說家忽蘭談及。王祥夫說:“原先這本集子的書名叫做《混搭》,這是一篇我的關于我父親的長随筆,後來《真想做一個晴耕雨的地主》在《滇池》雜志上發表了,我突然想拿這篇散文的題目來做這本書的書名,出版社研究了一下,竟然同意了,這簡直是令我喜出望外。‘地主’在中國曾經是一個被打倒的詞語。而我現在對‘地主’這個詞的理解依然是美好的,有土地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地主。‘晴耕雨讀’是個多麼好的詞啊,讓人想到荷鋤戴月歸的陶淵明,在山西的南部,人家的院子門頭上總要刻幾個大字,經常可見的就是這四個字。”
值得一提的是,書名中的“晴耕雨讀”還透出一點别的意味——土地、植物、鄉村生活、耕讀……還有陶淵明。其實,“晴耕雨讀”四個字,來源于諸葛亮的《鳳翔軒》一詩:“鳳翺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如今,随着曆史的疾速發展,我們早已告别那個炊煙袅袅、雞犬相聞,充滿着詩情和畫意的、傳統的“鄉土中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行履匆匆、精神焦慮的工業時代、後工業時代以及信息時代。但當我們行走于鋼筋、水泥構成的“都市叢林”,卻愈加地懷念那個青山綠水式的田園牧歌生活。王祥夫在書中就寫道:“我有時候甚至想,如果可以,我下一輩子不妨就當一回農民吧,當然要去當有土地的農民,當土地的主人,也就是當地主——如果沒有自己的土地那還有什麼意思?當有土地的農民——當然也就是當地主,才可以和土地親近,可以和植物為伍,可以像植物一樣知生知死,我以為質樸的人性原來便是這樣形成的,該開花時開花,該結果時結果。一冬一春,一生一死,開花時紅紫爛漫,開落時滿地黃赭。真正好的人性也真是應該一如土地的厚,可以讓萬物均有安頓處。”
這本集子裡,是王祥夫或者說也是中國人對于土地的渴望,“一年四季,春風秋雨,農民的身影其實都是在土地裡一俯一仰一俯一仰,這一俯一仰真是大美,古時的舞蹈無不是先民勞作的寫照,收割啊,打麥啊,舉手投足可以說皆是舞蹈,更讓我向往的是晴耕雨讀的生活,這是鄉村生活裡格外動人的地方,這是鄉村生活裡格外讓人向往的地方。……我要和誰堂商量一下,請他再給我刻一方章子,章上的四個字不再是‘陽台農民’,而是‘陽台地主’,從小到大,我一直認為‘地主’這兩個字不是一個什麼好詞,但現在才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地主’這兩個字也許是最最好的詞,我希望自己當一個地主。但是,我的土地不要那麼多,我隻要一兩畝,一兩畝就足夠了。我隻要一兩畝,可以讓我晴耕雨讀,可以讓我在我的生活裡保留那麼一點古風,足矣!”
是呀,日出日落,時晴時雨,變化中不曾流逝的是我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
編輯:王欣 責任編輯:董小玥 審核:周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