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溫州非遺怎麼參展

溫州非遺怎麼參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0 09:39:57

浙江财經大學信智學院“唱念做打傳瓯韻,針繡指塑展瓯風”暑期社會實踐團

通訊員:蔡旱雨

溫州非遺怎麼參展(暑期社會實踐PK浙财學子赴溫州)1

圖 1 與施成權女士以及王施先生合照

七月中旬,浙江财經大學信智學院赴溫州“非遺”深度文化之旅社會實踐服務團隊來到溫州市進行主題為“唱念做打傳瓯韻,針繡指塑展瓯風”的實踐活動,對鹿城“三瓯”——瓯繡、瓯劇、瓯塑進行了深入調研。

通過工作室走訪、采訪非遺傳承人、親身體驗、參與“送戲下鄉”等活動,了解瓯繡、瓯劇、瓯塑的前世今生,親身體驗來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發展之路,見證非遺與現代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一針一線皆匠心

首日上午,實踐團隊前往溫州工藝美術大樓,參觀了國家級傳承人施成權女士的瓯繡藝術工作室。在工作室中,團隊成員觀賞了做工精美的瓯繡作品,還有幸采訪到了瓯繡第三代傳承人施成權女士以及第四代傳承人王施先生。

施氏瓯繡由施女士祖母起一脈相承,他們一家都有着極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希望将瓯繡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發展下去。第四代傳承人王施先生放棄了外貿的工作轉而學習繪畫設計,與母親一起合作完成一幅又一幅的瓯繡作品。

作為“六繡”之一的瓯繡現在正面臨着艱巨的挑戰,繡種衆多、無統一生産線等問題正阻礙着瓯繡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由于瓯繡的入門時間長,瓯繡手藝更要精益求精,學習瓯繡不僅需要紮實的繪畫功底,也需要一定的設計創作能力,導緻了掌握瓯繡技藝的人較少,讓瓯繡在社會中普及發展道阻且長。但施成權女士和王施先生的一字一句中都透露出他們願意迎難而上,做好傳承人的本職工作,盡自己最大努力推動瓯繡發展。

下午,團隊成員來到了瓯繡手藝人黃立立女士的工作室,在她的帶領下,團隊成員開啟了親身體驗瓯繡之旅。

溫州非遺怎麼參展(暑期社會實踐PK浙财學子赴溫州)2

圖 2 團隊成員正在制作瓯繡

隻有等到親手操作,實踐團隊成員才感受到瓯繡的入門并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穿針引線、起繡暗結都花費了成員們不少的力氣,在瓯繡老師的幫助下才漸漸步入佳境。

在繡制過程中,繡線斷裂、起球,針法錯亂等問題層出不窮。通過一個下午,實踐團隊成員們制作了耳環、隊徽以及浙江财經大學圖标等瓯繡作品并采用了瓯繡不同的針法,如平針、亂針、套針等。一個下午的制作讓團隊成員們腰酸背痛,也明白了瓯繡傳承者的不易,意識到了瓯繡的傳承與發展也需要更多新鮮血液的流入。

“唱念做打”中的千年瓯韻

翌日上午,實踐團隊參觀了南戲博物館。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以及介紹下初步了解了中國南方地區最早興起的漢族戲曲劇種——南方戲劇。

博物館内各個展廳圍繞着中間的大戲台呈四合院的形狀,古色古香,韻味十足。社會實踐團隊等成員逐步了解了瓯劇等南方戲劇的經典作品:《殺狗記》《白兔記》《拜月亭》《荊钗記》《張協狀元》,知曉了瓯劇自宋朝起的300餘年的前世今生,觀看了博物館放映的經典南戲戲目。

翌日下午,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前往溫州瓯劇藝術研究院與蔡曉秋院長進行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溝通交流。

蔡院長認為瓯劇要兼顧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做到兩條腿走路。瓯劇表演兼具公益性和商業性——其中戲曲下鄉、國外訪問交流讓文化走出去,商業演出讓經濟走進來,二者交相輝映。面對“瓯劇離開了‘瓯’是否還能走下去?”這一提問,蔡院長回答說:“瓯劇中大量的溫州方言,許多人可能認為這是它無法被更多人接受的原因,但這一局限性也恰恰是它的獨特性。是它能區别于其他劇種,彰顯自身特色的标志。”正是每種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獨特标志造就了多彩的中華文化。18年為一代,近期,溫州正在開展“瓯四班”的招生工作,選拔出瓯劇第四代傳承人,為瓯劇注入新鮮血液。

采訪了蔡院長後,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們跟着蔡院長參觀了位于瓯劇藝術研究院三樓的練功房,并且認識了兩位正在練功的瓯劇第三代傳承人。

在與兩位哥哥的溝通中團隊成員了解到随着時代不停發展,瓯劇并沒有恪守傳統觀念而是積極響應國家的号召,進行了很多方面的創新。除了某些曆史大戲無法更改,在許多的劇中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并能緊跟時代的腳步,将時代精神注入傳統瓯劇中。比如“黑匣子”等形式方面的創新;加入網絡用語“藍瘦香菇”“吓死寶寶啦”等内容方面的創新。

溫州非遺怎麼參展(暑期社會實踐PK浙财學子赴溫州)3

圖 3 與第三代傳承人合影留念

瓯戲送下鄉,服務惠民生

第三日,實踐團隊去到了蒼南縣沿浦鎮綜合文化中心,觀賞了由溫州市瓯劇藝術研究院與蒼南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舉辦的“走進瓯劇,送戲下鄉”瓯劇經典之折子戲專場。實踐團隊經過了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最終到達了綠水青山環繞的沿浦鎮文化禮堂。還沒跨進禮堂的大門,悠揚婉轉的唱腔就将團隊成員深深吸引住了。

實踐團隊在台下與村裡的鄉親們一起依次觀賞了《八仙過海》《獅吼記 跪池》與《戰馬超》。

此次表演,實踐團隊昨日在瓯劇研究院有幸采訪到的正在練功排戲的兩位瓯三班成員——吳鑫(飾 陳季常)、沈家輝(飾 蘇轼)也在其中,台上的他們一比一劃、一颦一笑,仿佛生來就是這個角色一般。結束第二場表演後我們來到表演後台,剛下場的演員的額頭上都布滿了汗水,而即将要上場的演員正在緊張地穿戴着頭飾、整理着戲服。

溫州非遺怎麼參展(暑期社會實踐PK浙财學子赴溫州)4

圖 4 與演員在後台演員留念

坐在戲台之下,團隊成員才真正體會到瓯劇表演可謂人與樂與戲融會貫通,它獨特的魅力将台下的觀衆立馬帶入一場視聽盛宴,台下時不時的叫好聲便是最好的證明。

三部折子戲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各自都展現了瓯劇的共性與獨特韻味,文武兼備,唱作并重,瓯劇曲風一面粗犷有力,高亢激越,另一面又細膩婉轉,輕柔平穩。

泥中賦真情,手作傳真意

最後一天,實踐團隊前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周錦雲先生的瓯塑工作室進行參觀學習。實踐團隊在欣賞感歎瓯塑魅力的同時,一位手藝人也正在跟實踐團隊講解瓯塑的制作過程及制作原材料。

實踐團隊被散落在桌上的“葉子”吸引了眼球。在瓯塑作品中,要想造就為一棵完美的“樹”,少不了一片片“葉子”的制作、粘合,最終拼合成一顆完整的“樹”。瓯塑正是從細微處着手,最終将其組合,才能夠促成一副完整的作品。

當天下午,實踐團隊成員又前往位于市中心小巷裡的瓯悅瓯塑藝術館。藝術館的主人正是瓯塑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周錦雲的兒子—周海天。

藝術展館位于二樓,團隊成員沿着走廊向上,在走廊兩側展示着與瓯文化相關的介紹。“瓯文化是全世界人類的文明”一句體現了藝術館主人内心極大的文化自信與自豪感,“讓傳統成為現代的、世界的”一句則體現了身為非遺手藝人的社會責任感。

盡管在疫情與高溫的雙重考驗下,實踐團隊依舊順利的赴溫州鹿城開展了非遺社會實踐活動。

通過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采訪與交談我們了解瓯文化長存的緣由,也親身體驗瓯繡的制作過程和瓯劇的唱腔身法,體現了知與行相結合,真正用行動為傳播瓯文化做出最好诠釋。而對于瓯塑藝術館、瓯劇博物館和瓯繡工作室的參觀也是本次實踐活動的一大特色,通過參觀古色古韻的曆史陳列了解瓯文化的前世今生,增長認識瓯文化的維度和廣度。

此次溫州鹿城之旅旨在傳播瓯文化獨特魅力,為瓯文化注入青年力量的同時更好的發揮瓯文化的社會力量。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