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當小我融入到大我的時候

當小我融入到大我的時候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2 18:41:20

編者按

反複強調,科學研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肩負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

近年來,我國高校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對學科專業體系進行優化調整升級,夯實基礎學科,促進學科交叉,扶持冷門絕學,對接行業和區域發展,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一批服務國家戰略、關系國計民生、滿足社會需求、就業前景廣闊、人才缺口較大的學科專業受到社會和學子的歡迎。

高考結束後,青年學子面臨一項重要的人生選擇,學什麼專業将影響未來的職業發展和人生方向。此時,個人的興趣特長自然不容忽視,但更為重要的是與時代和人民同心同向、同頻共振。隻有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才能學有所成、學盡其用。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社會信息化智能化支柱

當小我融入到大我的時候(小我融入大我前途方能廣闊)1

5月26日,安徽合肥集成電路企業的員工在進行芯片共晶作業。解琛攝/光明圖片

【招辦主任權威解讀】

南京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主任李浩: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屬于“交叉學科”門類的新興一級學科,具有知識體系綜合交叉的典型特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包含了集成納電子科學、集成電路制造工程和集成電路設計與設計自動化等學科方向,分别緻力于解決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及封測等相關核心環節的基礎科學及工程問題,培養集成電路基礎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及領軍型人才,支撐和推動集成電路科學技術與産業的持續發展。

南京大學的集成電路專業課程設置體現了交叉學科特點,涵蓋物理、器件、工藝、芯片設計、計算機、封裝、材料、電路等方向。課程設置随着年級橫向縱向不斷深化:大一進行專業基礎課學習,如數學、物理、電路、計算機等;大二開始,開展數字電路、模拟電路、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先進工藝、半導體器件等專業平台課。

南京大學發揮前沿引領、科教融合、産教融合優勢,創新“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推動課堂互動化、評價過程化;推動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推動“一人一芯”課程,讓每一名本科生都有親手設計集成電路芯片的機會。

當小我融入到大我的時候(小我融入大我前途方能廣闊)2

【學科專家深度講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胡遠奇:

在本科專業目錄中,一般認為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專業是學習集成電路的優先選項。該學科旨在培養系統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卓越工程師和行業領軍人才,優勢招生單位主要在建設有“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的高校院所。

集成電路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理論知識涉及量子力學、固體理論、半導體材料等,應用涉及芯片系統、軟硬件協同、射頻系統等工程設計。想要學好集成電路既需掌握紮實的數理基礎,也需具備微納加工等工程實踐能力。考生在報考前要詳細了解各大學集成電路學科相關本科專業,研究每個專業的培養目标和課程設置,以便做出适合自己的專業選擇。

适合學習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的學生,除了有濃厚興趣外,有三個特質是學好相關專業的有力保障:一是有較好的數理基礎,能夠快速掌握集成電路所需的理論知識;二是對不同方面的知識都充滿好奇,渴望嘗試交叉學科中的不同領域,為後續綜合運用打下基礎;三是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喜歡親自上手實踐,善于發現實際工程中的問題與挑戰。

集成電路産業是目前國家重點布局和支持的戰略産業,未來10到20年将需要大量集成電路人才。相關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前景良好,薪資待遇随資曆和經驗持續增長,年齡局限性較小,就業單位分布在集成電路領域的設計企業、制造企業和高等院校等。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作為信息社會的支柱,迫切需要年輕一代投身建設,一起夯實我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人工智能 引領科技革命的戰略性技術

【招辦主任權威解讀】

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招生辦公室主任熊俐嘉:

在教育部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近三年新增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分别為179所、130所和95所,可謂“爆款”。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将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生産方式。當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提升國家競争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

人工智能是典型的交叉學科,需要學習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學科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系統學習人工智能引論、機器學習、最優化理論與方法、數字信号處理、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系統、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等知識。人工智能專業一般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因此大部分課程都包含實踐實驗内容。人工智能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具有知識複雜性高、師資要求高、培養難度高的特點。中國人民大學專門成立了高瓴人工智能學院,通過“長聘制”等機制吸引來自世界一流院所和機構的優秀學者加入。

在人工智能産業蓬勃發展的當下,令人驚奇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子踏入人工智能的藍海,弄潮搏浪。他們有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去探索人工智能無人區,以敢為人先的精神,與衆多智者同行,緻力于創造智能而有溫度的未來。

近年來,我國對人工智能人才,尤其是高層次行業領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上升。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報告》稱,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達500萬。人工智能已覆蓋各行各業,互聯網及高科技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科研院所、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均有大量就業崗位,呈現出就業崗位多元的典型特點。

【學科專家深度講述】

複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育剛:

從人臉識别、車牌識别,到商品推薦、視頻推薦,再到語音交互、外賣派單系統……不知不覺中,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幫助我們提高生産力并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1950年,圖靈在一篇劃時代的論文中,預言了創造出智能機器的可能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為了将人工智能與控制論區分開來,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在1956年創造了人工智能這個詞,也标志着人工智能這一學科的誕生。

複旦大學于2020年設立人工智能專業,培育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紮實理論基礎、頂尖專業技術和優異創新能力的高水平人工智能專門人才。該專業采用本研貫通的培養體系,充分體現深基礎、強交叉的特色,鼓勵學生直接參與國家科研課題攻關,接受系統的科研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同時,通過與國内外著名人工智能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全面合作,形成“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培育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中堅創新力量。

【專業學生一線體驗】

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本科生劉韌:

人工智能專業有着獨特的魅力。我們從最基礎的數學推導和算法實現出發,一步步靠近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前沿。這樣的學習過程,會給人莫大的滿足感和收獲感。人工智能學子正在運用所學,一點一滴地推進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讓未來變得更美好。人工智能是一個年輕學科,它是創造性的,是開放的,是靈感迸發的,廣納百家之所長。能夠趕上時代的發展浪潮,領略科技前沿的無限風光,對人工智能專業的學生而言,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機器人工程 動手和創造是最大特色

【招辦主任權威解讀】

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生招生辦公室主任邢朝霞:

機器人工程專業是哈工大的優勢專業之一。哈工大培養的機器人學術研究與專業技術人才遍布全國高校、院所和企業,是中國機器人技術人才培養的搖籃。機器人工程專業包含在學校工科試驗班(智能裝備)專業集群内,在大多數省份均有招生計劃投放。學校還設有院士領銜的智能機器人班,由著名機器人專家蔡鶴臯院士、鄧宗全院士和劉宏院士領銜,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宏擔任班主任,依托機械工程A 學科和全國高校唯一的機器人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開設空間機器人、微納機器人等創新課程,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領域引領未來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入選智能機器人班的同學可以在智能機器人相關專業内任選專業學習,其中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機器人工程專業。

當小我融入到大我的時候(小我融入大我前途方能廣闊)3

6月16日,山東濱州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技術人員在調試新研發的工業機器人。初寶瑞攝/光明圖片

【學科專家深度講述】

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侯迪波:

機器人工程是順應未來發展趨勢和國家建設需求而設立的新興專業。它是一門在真實環境下,将感知、決策和執行驅動融為一體的應用交叉學科和技術,以控制、機械、生物醫學和認知科學等學科涉及的機器人科學技術問題為研究對象,綜合應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機器人的智能感知、優化控制、系統設計和人機交互等問題,是典型的多學科綜合與交叉的前沿專業。

機器人工程專業希望培養的是能從事機器人系統設計和運維的專業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浙江大學是國内最早開展機器人本科教學的高校之一,專業課程主要分五類:一是工科基礎課,包含微積分、普通物理、計算機基礎等;二是專業基礎課,包含自動控制原理、嵌入式系統、機械設計基礎等;三是專業核心課,包含機器人學、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等;四是專業應用課,包含空中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等;五是專業實踐課程,包括機器人制作、競賽實訓等課程及活動。

動手和創造是機器人工程專業最大的特色。喜歡動手,綜合各種理論知識并轉換為實物系統,是這個專業學生的必備能力。通過設計一個個機器人,學生可以鍛煉自己全方位的動手能力。通過組隊參加機器人競賽,學生們可以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通過參加機器人科研訓練活動,學生們可以參與機器狗、無人駕駛等前沿技術研發,培養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

【專業學生一線體驗】

北京工業大學機器人工程專業本科生戴思然:

機器人工程的學科培養計劃涉及人工智能、機械設計等内容,基本與信息類所有專業都有交集。機器人種類非常多,僅我做過的機器人就有四足仿生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等。我們可以參加很多專業競賽,看着自己制作的機器人闖過比賽中的一個個關卡,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機器人工程的很多專業課都不是以考試的形式結課,而是鼓勵同學們合作搭建機器人系統,并在課堂展示答辯。這是一個艱難但有趣的過程。在不斷的實踐實驗中,能夠學到并掌握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

臨床醫學 醫生必須“目中有人”

【招辦主任權威解讀】

南京醫科大學本科生招生辦公室主任朱智剛:

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是首批國家級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臨床醫學專業以培養創新型複合型醫學人才為目标,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維的構建,堅持臨床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并重,開展以師生互動為特征的混合式、新形态教學模式。目前,學校臨床醫學招收九年本碩博一貫制、“5 3”本碩一體化、五年制本科三個層次,每年招生規模約占全校總人數的1/4。

達到培養要求的九年本碩博一貫制和“5 3”本碩一體化畢業生在原有本科學曆、學位的基礎上,可獲得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曆、學位,以及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一階段合格證。品學兼優的五年制本科畢業生可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也可選擇考研深造。近三年,本科畢業生讀研率在70%以上,就業率在97%以上,在各級醫療單位就業率在94%以上。

【學科專家深度講述】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安友仲:

從醫近40年,醫學給我的教育和啟迪,就像立在北大醫學部門口的“厚道石”。“厚道”即敦崇大道,學醫行醫者要“敏于行,讷于言,勤于思,恒于業”。

第一,好醫生一定是有愛心、善于思考、善于總結的人。王國維《人間詞話》論學習的三個境界,就很符合學醫的過程:從最初面對大量書籍、課程的茫然無措,到投身醫學後發現學醫的樂趣,再到将知識聯系起來并加以總結後的豁然開朗。在臨床研究中,我們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缜密、批判的态度驗證道理、開展創新。

第二,醫學不是“純科學”學科,而是一個将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藝術互相融合的學科。臨床醫學并不能救活每一位患者,其重點并非掌握長生無病的方法,而在于讓病人減少痛苦,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因此,學醫者須首先了解人,不僅了解人體的解剖構造、生理生化,還要了解人的思想、情緒與心理活動。醫生隻有充分了解人,才能更好地幫助人。如今,醫學各專業日益精細繁雜,但醫生必須“目中有人”!

第三,“敦厚以處事,崇道以敬業”,這是北大醫學百餘年的傳統,鐘南山、屠呦呦等均為其中傑出代表。從北大醫學曆代師長身上,我們學習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智慧,力求在紛雜世界中,能夠沉下心思考、研究,做一個純粹的醫生。

【專業學生一線體驗】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6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創新班學生鄭權:

學醫的思想準備複雜又十分必要。在我看來,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反複精明衡量永遠得不到确切答案,心中那份熱忱終究才是最原始的堅強驅動力。

我永遠記得,在心髒大血管外科實習的一個周日,我經曆的那次深夜手術。晚上11點,我突然收到急診手術的消息,“上台”的渴望迅速沖散了一周來的疲憊。我毅然沖向最向往的無影燈下。一位患者因突發主動脈夾層,在剖宮産後第4天,再次躺上手術台。準備就位後,手術有條不紊地展開,我被安排在患者頭側觀摩手術。

我對建立體外循環的過程還不熟悉。不論此前看視頻時思路有多清晰,但真實看到跳動的心髒旁粗細不一的管子被夾閉或剪斷,自己的腦子還是很難跟上老師的操作。患者主動脈夾層段離斷下來,老師示意我替下師兄,我也獲得在老師精心指導下正式參與手術的機會。早上6點,經曆7個小時的手術,患者轉危為安。術後第2天患者即從ICU轉回普通病房,術後第8天患者體征平穩順利出院。華西醫生用精準的手術操作拯救生命,這是華西院訓“精業”最真切的體現。

心外科帶習教師肖正華曾寄語我們,“精湛醫術是我所追求的‘終極浪漫’,救死扶傷是我最遠大的目标。”我深有同感,我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更希望成為一名既能救治病患又能為國家醫學科技發展事業作出貢獻的醫學工作者。

卓越醫師科學家:應對未來醫學挑戰

【招辦主任權威解讀】

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陳啟鑫:

清華大學原臨床醫學八年制“醫學實驗班”全面升級為“卓越醫師科學家”培養計劃,2022年起啟動本科招生。醫師科學家是兼具高水平臨床診療技能與醫學科研素養的臨床醫生,能夠在診療過程中發現新問題,并根據臨床需要對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應用科研成果指導臨床實踐。區别于在高校或醫院科研部門工作的“醫學科學家”,醫師科學家首先是醫術精湛的醫生,從事臨床工作,還具備強大科研能力,能夠在面對多變的臨床情況時,開拓創新治療方法。

我國醫學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接受過系統的現代生命科學研究訓練的醫生嚴重短缺,醫學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需求存在脫節。雖然從事基礎醫學研究的工作者擁有較高研究水平,在頂級期刊發表重要論文,但由于他們不直接接觸病人,很多時候沒有辦法針對個體差異以及病情發展變化進行持續深入研究;而臨床醫生由于繁重的診療工作,無法投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在科學研究方面開拓創新。這使我國通過自主研發取得引領世界的醫學突破備受制約。

清華大學醫學學科依托自身學科優勢,開創了“醫師科學家”培養模式,2021年通過了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獲得最高級别八年的認證通過時間。2022年,清華大學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創新醫學教育模式,舉全校之力支持并打造臨床醫學教育新格局,培養強基礎、重臨床,具備深厚人文底蘊、國際化視野和創新潛能的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醫學人才,即“具有高度人文情懷的卓越醫師科學家”。

【學科專家深度講述】

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黃天蔭:

應對未來醫學的挑戰,醫師科學家是一個最佳選擇。早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就提出在醫學教育中融入科研訓練内容,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于1956年率先提出MD-PHD項目,之後醫師科學家的培養項目相繼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設立和實施,在醫學研究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名優秀的醫師科學家既需要了解人口、社會、公共衛生以及如何預防疾病,也需要了解社區中的個性化健康服務,還應該學習數據科學、數字醫學、人造工程、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等新内容。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一定會在未來醫生執業中大放異彩。醫學不僅是一個8年的學習項目,更是一個終身學習的學科。如今,我已從醫學院畢業30年,依然每天都在學習,學習新的技術,學習治療病人的新方法,理解新的疾病。我也衷心希望,更多年輕人選擇加入醫師科學家的行列,這是一個充實而振奮人心的事業。

(光明日報記者陳鵬、晉浩天、姚曉丹、鄧晖、蘇雁、劉博超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28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