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從太白山輾轉甘肅平涼崆峒山。
崆峒山是道教的發源地。這裡西接六盤山,東望八百裡秦川,南依關山,北崎蕭關。海拔在2123,5米。又正值秋天,正是多彩的季節,去崆峒山,尋找最亮麗的秋色!
從寶雞到平涼,一路上,黃土高坡從眼前一一掠過。路邊,很多廢棄的窯洞,遺留下很多過去的記憶。一排排火紅的柿子樹上,如當地人的熱情一般,微笑着歡迎遠方的遊客。臨近平涼,回民漸漸增多,街上的牛肉攤,各種面食餐館,以及各種各樣的面餅,毫無遺漏地顯示着當地人的飲食習慣。
一路上,聽司機師傅講,平涼這邊大都是黃土高坡,而崆峒山是石山。山上絕嶺危崖,深谷掩翠,而這個時候,應該快到萬山紅遍的季節了吧!
崆峒山下,有一個彈筝湖,湖圍繞着山。湖水清澈,碧波蕩漾,往裡走,是一條幽深的峽谷,谷内飛禽走獸繁多,蛇蟲環伺。然而奇怪的是,毒蛇隻在溝内活動,或許是忌憚道家的威力,不敢上山…………
我們從遊客中心,坐景區觀光車到中台。景區門票110.觀光車費30元每人。路上坡陡彎急,很是考驗司機師傅的技術。司機師傅給我們講了景區的大緻路線,并親自帶我們到崆峒山唯一的酒店住宿,當時酒店負責人不在,景區警察還幫我們找。讓我們深深感受到,甘肅人民的熱情與溫暖,感謝!
秦皇漢武,登臨崆峒山,從這條道上山,是主峰。從朝天門到皇城,再到香山。剛剛進門上山,就有一段天梯迎面而來,很是陡峭,或許道家是為了考驗凡人問道的誠心,才設此長石梯的吧!
上天梯的途中,山壁上有個小小的神龛,相傳此處即為黃帝問道廣成子處,那個小神龛是廣成子遺蛻的懸棺,而對面破落的小廟裡有個小山洞即為廣成子修煉的洞窟。在《莊子》裡,黃帝問道的故事寫得頗為有趣,黃帝首次拜訪廣成子,是以帝王的身份,問至道之精何以養天下萬民衆生,結果廣成子懶得理他,于是黃帝退回,棄置朝政,獨居三月後,再度探訪,這次很恭敬地跪行前往,沒問天下,而是問修身的問題,廣成子這才興緻勃勃給他講了一大通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的道理,黃帝于是歎曰:“廣成子之謂天矣!”世人都是老莊并提,其實,老子五千言,除了那個充塞天地的“道”之外,還講了很多治國之理,如“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如“治大國如烹小鮮”,而莊子提倡的大多是個人的修為與自由,對于政治他是鄙夷的。所以,有上面的故事。在《逍遙遊》中,堯帝也去訪姑射仙人,“杳然喪其天下焉”。
我們上山沒有走天梯,而是向右走,從舍身崖到的皇城。路道之險,可與華山堪比。老人,小孩,有高血壓,高反人群建議不要走此道。
皇城。起初我很是不解。自古以來,隻有皇宮,才敢稱“皇城”,而此地,何以有此稱謂?問道長,答曰“皇城乃太上老君修行之地”,也不知真假。
而皇城,是真正的古城,古城牆,古木門,石梯,石門坎,兩塊石墩相連之處,打的鐵釘,無不顯示着歲月的久遠,曆史變,石未變。
香山,是崆峒山的最高處。上面有崆峒山博物館。到香山後,有觀光車直接到景區大門。
我們是從中台步行到香山。又從香山步行下山。返回的時候又去了通天橋,天台寺。棋盤嶺,雷聲峰。
孤峰,絕壁,懸崖,索橋,深壑,僧人,這是天台寺。因固定索橋鐵鍊的水泥柱子産生了裂縫,故通天橋禁止遊客前往。這些廟宇建築大都建在危崖之上,兩邊都是萬丈懸崖。有一座廟宇隻能從地道通過,這也許是設計者故意如此設計的吧。
其實崆峒山不隻是道家,還有幾座佛家寺院。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不知道崆峒山為何“道”“佛”可以兼容。當然,本山是以“道家”為主的。
另外,崆峒山之所以出名,還緣于金庸先生,“崆峒武術,威峙西陲”。聽工作人員講,國慶期間每天下午兩點,在中台停車場,都有武術表演,剛剛我們去的時候,是10月8号,所以沒有眼福欣賞。
下山,有好幾條路,可以從中台分别步行到東門,南門,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及可到遊客中心,再坐13路公交車,即可進平涼城,很方便。
崆峒山,你若想觀景,現在正是時候,目前應該已經滿山紅遍了。其實夏天應該也不錯,氣候涼爽,滿目青翠不,危崖絕壁。
崆峒山,你若想問道,随時可去。道觀修在危崖之上,關鍵是修在崖脊之上,遠觀,如神仙居所,近觀,膽戰心驚。我想,影視劇中拍的修仙居所,或許就是這裡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