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娛做綜藝,哪怕彰顯出那麼一丢丢獨特的文化特質,都很可能會做成市場上大殺四方的爆款綜藝。
但是玩得不好的話,可能也會砸了自己的招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正走在兩個方向的中間地帶。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播出3周之後,終于完成了全部33支樂隊的亮相。
也就是說,對于所有的觀衆和歌迷,已經對這一季《樂隊的夏天》當中樂隊的實力和節目組的策劃、剪輯水平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有趣的是,對于這樣的“認知”,在更多網友的讨論聲音當中,等同于“争議”。
這樣的争議很難說它到底是不是馬東和米未想要達到的目的——之前說過,作為一名出色的商人,馬東太明白應該在一檔綜藝節目裡面處理些什麼、制造些什麼、放大些什麼。
很多歌迷都在質疑的一個問題是,《樂隊的夏天》正在放大的一些東西,是不是兜售情懷操之過急?比如,關于那些已經名聲在外的“老牌樂隊”們。
這樣的問題并不是過去的這個周末才出現的。
事實上,從第二季節目播出的開始,有關那些名聲在外的搖滾“老炮”們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實的業界領軍人物,很多對于搖滾樂不熟悉的網友和觀衆已經畫上了大大的問号。
本季《樂隊的夏天》的賽制相比于上季最大的調整,就是在賽制的設計上把所有33支參賽樂隊分成三組進行初賽。
但無論是重塑雕像的權力音樂的複雜程度,還是Joyside、後海大鲨魚的音樂完成度,都讓并不了解他們的路人不由自主地問一句:“就這?怎麼就成了領軍人物了?”
于是,也就有了更多的人在節目播出3期之後就直接給節目蓋棺定論:《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比第一季差遠了!
其實這樣的論斷并不讓人意外。
相比于第一季的參賽樂隊,《樂隊的夏天》在第二季的選拔上注定是完全不同的。沒有了第一季當中像刺猬或是新褲子那樣性格外露到令人發指程度的成名樂手。
原因無他,因為全國也隻有一個新褲子和一個刺猬罷了。
人們喜歡那樣的性格外露。
因為這樣的外向與灑脫很容易被人理解為,那就是所謂的“搖滾精神”。
巧合的是,一年之後的今天,新褲子已經遊走在各大綜藝節目,并且會和女團合唱,把自己歌曲當中的“地下”、“文化”和“為了錢”全部改換掉。
這樣的做法,我們隻能稱其為“對搖滾精神的另類诠釋”。
關于重塑雕像的權力音樂專業性的探讨,現在已經褪去了熱度,因為無數樂迷和媒體探讨來探讨去也沒想明白一首歌裡到底講的是什麼——那就隻能探讨探讨他們是不是抄襲的事兒了。
可是Joyside和後海大鲨魚代表的應該是另外一種老牌樂隊給人的印象,那就是:歌不那麼好聽,人長得也不夠好看,或者說不夠帥不夠像是搖滾明星。
為什麼他們到最後還是能高票晉級呢?
這是節目組的黑幕麼?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摩登天空的招牌樂隊之一、縱橫江湖好幾十年的後海大鲨魚來參加《樂隊的夏天》結果初賽就被淘汰了——哪怕票數不那麼好看,老闆沈黎晖的臉上肯定都會挂不住。
所以關于票數,網友們看個熱鬧就好,别當真更别上火,想着這隻是一檔綜藝就好。
話又說回來,馬東也不是傻子,他不會簡簡單單因為面子就讓一支在音樂性上完全沒有競争力的樂隊一往無前。
老牌樂隊之所以是老牌樂隊,除了經典的作品久經打磨之外,成熟音樂人的音樂素養和創造力都是年輕的新興樂隊所不能比拟的。
上一季的九連真人一出場絕對算得上是驚豔,可到了後面更加漫長的比賽周期當中,難免給人一種缺乏變化和表現穩定的感覺。
總而言之,哪怕是在第一輪當中并不那麼讓人驚豔的樂隊,對于《樂隊的夏天》的忠實觀衆來說,都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因為我們必須要正視這檔節目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無論欄目組怎麼放大情懷與故事,但這就是一檔具有比賽性質的綜藝。因為比賽的性質,使得很多觀衆會把一支樂隊的音樂水平和一首歌的音樂呈現畫上一個等号,這本身就是個唯心的僞命題。
一提起華語的搖滾,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起像Beyond、黑豹這些在90年代初期火起來的經典樂隊。
但對于他們本身來說,黃家駒并不認為《海闊天空》和《真的愛你》是自己最搖滾的音樂,窦唯現在也相當厭惡路人問他:“你什麼時候再唱一次《無地自容》啊?”
對于獨立樂隊來說,他們的風格和音樂理念都很難用一首歌的維度來诠釋透徹。
除非是白舉綱那樣現攢的班底或是水木年華那樣毫無誠意的商演,否則這個論斷其實适用于參加這檔節目的各個老牌和年輕樂隊。
還是那句話,《樂隊的夏天》終歸是一檔綜藝欄目,負責樂隊的導演可能也會更多地建議樂隊選擇那些更有名氣或是更加适合現場氛圍的音樂來表演。
Joyside的首秀選擇了自己成軍好幾十年來最欠缺打磨的一首新歌,也是成軍好幾十年來唯一的一首中文歌曲。
對于第一次看到他們的觀衆來說,這樣一首歌能诠釋Joyside所代表的朋克内核麼?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然了,對于Joyside來說,在一個沒有酒精催化的場地演出,效果本身就大打折扣。
後鲨的問題其實也是類似的,《猛犸》也是他們歌單當中相對新一點的創作。
當然,後鲨最大的問題可不在這裡,他們的問題甚至在節目當中自己都承認了:樂隊本身的生存狀态已經不是非常艱苦樸素的奮鬥狀态,最近半年也缺少演出機會,那麼相比于那些可能指望着參加節目改變命運的年輕樂隊,他們的心态自然會有些變化。
問題在于,《樂隊的夏天》在明知道歌曲效果可能存在變數的情況下,依然給到這些老牌樂隊相比于其他人更多的露臉時間,是不是也在賣弄情懷?
應該說是,也不是。
如果我們把“賣弄情懷”解釋為“無節操無下限地放大老牌樂隊的煽情故事”,那麼看看《樂隊的夏天》給到他們的時間篇幅确實會讓人産生這樣的感覺。
但我想說的是,把Joyside或是後鲨的故事講得更透徹一些,除了對節目效果是一種提升之外,也确實能夠代表《樂隊的夏天》一直以來都緻力于傳播的搖滾精神。
這季節目來到的老牌樂隊其實挺多的。
Joyside和後鲨代表的是上一個時代裡最“摩登”的年輕人迸發的思想和先鋒精神,而另外一批老前輩們,像野孩子或是達達,代表的應該是可聽性更高一些的音樂組成。
顯然,那些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旋律在什麼時代都能夠被人所接受,可所謂的“先鋒精神”這樣有些意向化的概念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讓人消化(其實重塑面對的也是這個問題)。
有人說了,後海大鲨魚都不好好排練了,這樣的故事不是單純的賣慘嗎?其實這樣的說法對于搖滾樂手們來說并不公平。
那些老牌樂隊在地下混迹了20年,突然之間告訴歌迷“我已經結婚生子好久了”歌迷就覺得這是淪為平庸,那這樣的想法也難免有些偏頗。
對于後鲨來說,回歸平穩的生活,或許是人到中年難以避免的歸宿——不光他們是這樣的,新褲子、扭機、反光鏡、痛仰都是這樣的。
痛仰都已經不叫痛苦的信仰了,隻能說明他們不那麼痛苦了。
這不是一件好事麼?為什麼隻有痛苦才能創造出好的音樂呢?搖滾音樂人就不能活得輕松一點不那麼反叛麼?搖滾精神又不等同于反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或許這樣講故事的方式才是對于中國搖滾更好的解讀,因為它更加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搖滾或者說中國搖滾樂手們的生活狀态與心理狀态。
既然《樂隊的夏天》是一檔關于音樂的節目,那麼所有的故事,終歸還是要回歸到音樂當中。
這個夏天還長,留給這些老牌樂隊“講故事”的時間還很長——至于他們的故事到底夠不夠精彩,沒必要太着急,慢慢聽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