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功高蓋世的意思是

功高蓋世的意思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8:30:51

原創 安斌 東西兒童教育 2022-09-25 發表于四川

功高蓋世的意思是(從功高蓋世到死于非命)1

上一篇講了大漢第一謀士張良,今天我來講一講“漢初三傑”中的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韓信。

功高蓋世的意思是(從功高蓋世到死于非命)2

張良和韓信都在漢朝建立的過程中立下了不世功勳,前者獲得善終,後者卻死于非命。

是什麼造成了他們不同的命運呢?

今天我就用八個成語故事來講一講韓信的傳奇人生,試着解答這個疑問。

不像張良出身韓國貴族,韓信的出身比較低賤。

雖然長得人高馬大,一表人才,經常背着一把象征貴族身份的劍,青年時代的韓信生活一貧如洗,以至于經常要餓肚子。

他跑去下鄉南昌亭長家裡蹭飯吃,一蹭就是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受不了了:大小夥子真不要臉,我們家都快被你吃窮了!

有一天,亭長的妻子早早地做飯,全家吃了,等到飯點韓信去的時候,飯已經沒了。

韓信明白她的用意,他自尊心很強,一怒之下就再也沒有去南昌亭長家。

可是人得吃飯啊!

于是韓信去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在旁邊漂洗絲棉,其中一位大娘估計聽到了韓信肚子咕咕叫的聲音,就拿出飯給韓信吃,一連幾十天,直到漂洗完畢。

韓信很感激,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您老人家!”

大娘生氣地說:“一個大丈夫,卻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公子你才給你飯吃,難道是貪圖你報答嗎?”

後來韓信發達了以後,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送給她一千兩黃金作為報答。

他也給下鄉南昌亭亭長一百錢,說:“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

成語積累:一飯之恩

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近義詞“一飯千金”。

因為貧窮被人看不起,青年韓信經常會被一些地痞流氓欺辱。

一天,他正在街上走,有個少年攔住他挑釁說:“别看你長得這麼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你要不怕死,就一劍殺了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伏下身子,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

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韓信膽小怕事。

韓信做了楚王以後,召見那個曾經侮辱過的少年,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訴大家說:“這是位壯士。當年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他嗎?殺掉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了一時的侮辱,成就了今天的功業。”

成語積累:胯下之辱

原指韓信從少年胯下爬過的恥辱。後形容有才幹的人在未得志時,受到的鄙視、嘲笑和侮辱。

韓信的成與敗都和一個人有關,那個人就是丞相蕭何。

秦二世二年,韓信投入項梁軍中,項粱戰敗,韓信又跟着項羽,他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都沒有采納。

後來,韓信便脫離項羽,歸順了劉邦。

丞相蕭何多次跟韓信談話,認為他是位奇才。

然而韓信仍然沒有得到重用,他估摸着蕭何已多次向劉邦推薦自己,大概是沒什麼戲了,所以就幹脆逃走了。

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趕忙跑去追他。

有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

劉邦又驚又怒,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

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是惱怒又是高興,罵蕭何道:“你為什麼逃跑?”

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趕逃跑的人。”

漢王說:“你追趕的人是誰呢?”

蕭何說:“韓信。”

劉邦又罵道:“将領逃跑了幾十人,你都不追,卻去追韓信,你不老實!”

蕭何說:“那些将領容易得到。至于韓信這樣的傑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

劉邦說:“看在你的面子上,讓他做個将軍吧。”

蕭何說:“即使是做将軍,韓信一定不肯留下。”

劉邦說:“任命他做大将軍。”

蕭何說:“那就太好了。”

正是蕭何的極力推薦,讓韓信從一個無名小卒成為一員大将。

然而,韓信的死也是蕭何一手策劃的。

漢朝建立以後,劉邦有殺掉韓信的想法,但遲遲沒有下定決心。

不久,代相陳豨謀反,劉邦親率大軍前去征讨。

這時候,有人告發韓信謀反。

劉邦的妻子呂後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來,就和蕭何商量,打算騙韓信說陳豨已被俘虜,群臣都要進宮祝賀。

蕭何對韓信說:“就是有病,也打起精神進宮祝賀吧。”

韓信萬萬想不到蕭何會出賣自己,就放心地進宮了。

韓信一進宮,呂後就命令武士把他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

成語積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劉邦麾下的猛将很多,但隻有韓信可以單獨指揮大軍作戰。

楚漢戰争開始後,劉邦趁着項羽北上攻打齊國的機會,率領五個諸侯國的兵馬,共五十六萬人,向東進攻楚國,占領了項羽的大本營彭城。

項羽聞訊,率領精兵三萬人離開齊國,長途奔襲,在彭城以東的睢水上跟漢軍激戰,大敗漢軍,漢兵的屍體堆積如山,睢水都被堵塞了。

劉邦敗退到下邑,十分沮喪,覺得自己一個人打不過項羽,便下馬倚着馬鞍問道:“我打算舍棄函谷關以東,誰能夠同我一起建功立業呢?”

張良進言說:“有三個人可以。”

劉邦說:“哪三個人?”

張良說:“黥布和彭越,這兩個人可以利用。您的将領中唯有韓信可以獨當一面。如果要舍棄這些地方,就舍給這三個人,那麼楚國就可以打敗了。”

成語積累:獨當一面

當:承擔、擔當。

原意是單獨指揮軍隊作戰,迎接一面之敵。後泛指獨立擔當或領導一個方面的工作。

就像作家有代表作一樣,一個名将也有他的代表戰役。

對于韓信來說,就是攻打趙王歇的戰役。

韓信是如何指揮這場戰役的呢?

首先,韓信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隐蔽前進,命令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營地,插上漢軍的旗幟。

韓信又派出一萬人作為先頭部隊,背靠河水擺開戰鬥隊列。

趙軍遠遠望見,都捧腹大笑。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

不一會兒,漢軍假裝戰敗,退回水邊陣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前來追擊。

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越戰越勇。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見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大為震驚,隊伍立刻就亂了。

漢軍前後夾擊,取得了大勝,活捉了趙王歇。

勝利之後,将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行軍布陣應該背後靠山,前邊臨水’,現在您讓我們背水排陣,竟然取勝了,這是什麼戰術呢?”

韓信笑着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隻是你們沒有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我們的士兵并沒有受過嚴格的訓練,如果有退路,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成語積累: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

後來指處于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韓信曾經有一個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好機會,但是他主動放棄了。

攻下趙國以後,韓信接着進攻齊國,大破二十萬援助齊王的楚軍,殺了楚将龍且,占領了齊國。

這時候韓信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是事實上劉邦、項羽之外的第三股勢力。

項羽聽說龍且被殺,有些害怕了,派說客武涉去勸說韓信脫離劉邦。

韓信對武涉說:“我侍奉項王,不過當個衛士,言不聽,計不從,所以我背楚歸漢。漢王拜我為上将軍,脫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我絕不會變心的,請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走後,又有一個叫蒯徹的人勸韓信自立為王,也被韓信拒絕了。

成語積累:解衣推食

把穿着的衣服脫下給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别人吃。形容對人熱情,慷慨地給予關心和幫助。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韓信因赫赫戰功被封為楚王。

劉邦始終對韓信不放心,他想削去韓信的兵權,卻苦于沒有理由。

不久,劉邦接到密告,說韓信收留了項羽的舊将鐘離昧,有謀反的嫌疑。

于是,劉邦假稱自己要到雲夢澤巡遊,派使臣通知各諸侯前往相會。

韓信感到惴惴不安,他想發兵造反,又認為自己沒有罪,想觐見劉邦,又怕被擒。

這時有人跟韓信出了個馊主意:“殺了鐘離昧去見皇上,皇上一定高興,就沒有禍患了。”

韓信去見鐘離昧,坦白了這件事,鐘離昧說:“漢王不攻打楚國,就是因為我在你這裡,你想殺我讨好漢王,我死了,下一個死的就是你。”

于是罵韓信說:“你不是個厚道人!”然後自刎而死。

韓信拿着鐘離昧的人頭去見劉邦,劉邦命令武士把韓信綁了。

韓信說:“果真像人們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本來應當被烹殺!”

劉邦說:“有人告發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了刑具。

到了洛陽,劉邦赦免了韓信,改封他為淮陰侯。

成語積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烹:燒煮。

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鳥打完了,就把弓收藏起來。

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有功之臣成就事業後被殺掉或抛棄。

韓信離開了自己的封地,又失去了兵權,好比蛟龍被困在了陸地,猛虎被關進了囚籠。

他悶悶不樂,托病不去上朝。

但即便到了這時候,他說話的口氣仍然很大。

有一次劉邦問韓信:“你看我帶兵打仗能帶多少人馬?”

韓信說:“不超過十萬。”

劉邦說:“我能帶十萬,那你呢?”

韓信回答說:“我越多越好。”

劉邦說:“奇了怪了,您越多越好,怎麼還被我俘虜了?”

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卻善于駕馭将領,這就是我被陛下俘虜的原因。”

韓信被蕭何和呂後合謀殺掉以後,劉邦平叛回來,聽到韓信的死訊,又高興又感到惋惜,問呂後:“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

呂後說:“韓信說,後悔沒有采納蒯徹的計謀。”

蒯徹就是當初勸韓信自立為王的辯士之一。

成語積累:多多益善

益:更加。

形容越多越好。

EASTWEST

寫在最後:

現在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

為什麼張良和韓信的命運如此不同呢?

司馬遷說:假如韓信能夠像張良一樣學道謙讓,不誇耀功勞,不恃才傲物,就沒事了。

易中天老師分析說:韓信“猶豫狐疑、患得患失”“在最能夠背叛劉邦的時候忠貞不貳,卻在最不可能反叛時涉嫌謀反”,這些都是造成他的悲劇結局的原因。

這些都是從韓信的角度去想怎麼才能避免悲劇,但有沒有個人以外的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我們想象一下劉邦和韓信的互動:

韓信在劉邦身邊,心裡犯着嘀咕:“他會不會懷疑我對他有威脅?會不會拿我開刀?要不幹脆反了算了?”

劉邦心想:“這小子看我眼神怎麼不對?一定心裡憋着壞呢!最好還是先下手為強?”

雙方的猜疑和不安全感越來越深,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是劉邦殺了韓信,就是韓信真的造反。

整個過程就像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韓信的個性是狂傲了一些,不過假如活在今天,頂多就是人緣差,升職加薪慢,絕不會有性命之憂。

真正殺死韓信的,既不是劉邦、呂後和蕭何,也不是韓信的張狂性格,而是皇權之下畸形的君臣關系。

我們今天給孩子讀曆史,并非為了讓他們學會古人的“處世之道”,而是要讓他們從對曆史的學習中獲得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畢竟,我們所期待于他們的,是創造一個未來,而不是複制一個過去。

文章圖片:采集于網絡,僅作學習交流使用,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