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這句話出自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李康的《運命論》:“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衆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
蒙曼
以現在來看來,不得不說,李康對人們的心理研究得非常透徹,生活中不乏“秀”過頭招緻反感的人,也不乏因為優秀而被忌妒圍攻、放大缺點的人。
比如國學女教授蒙曼,前段時間就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對耳熟能詳的古詩《憫農》一番解讀“翻了車”。
蒙曼
對于中國古文化有所了解的讀者們想必并不陌生。
實際上,蒙曼其實是一位著名的曆史學者,是北京大學的一位曆史學博士,同時還身為中央民族大學的副教授以及碩士生的導師,其主要研究的就是隋唐五代,以及中國古代女性的曆史。
蒙曼
在32歲那年,蒙曼以最年輕的演講者的身份,登上了百家講壇,惹人注目。
在百家講壇她用頗具特色的方式講述了武則天的傳奇一生,完整展示了她的口才和學識,讓很多人都感慨于其能力之出衆。可以說,這是蒙曼成名的開始。
然而,真正令蒙曼走進大衆的視野中的,是一檔詩詞類的節目。
蒙曼
國學女教授蒙曼,解讀“鋤禾日當午”起争議遭群嘲,此詩為何意?在《中國詩詞大會》第5季第2場中,蒙曼講評“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詩源自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也是小學生必備詩詞篇目其中的一首,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而蒙曼将“鋤禾日當午”解釋為“農民在春天播種”,此言一出,一時間起了很大的争議,遭到網友們群嘲,議論紛紛。
蒙曼
那麼此詩到底為何意呢?有的學者認為,蒙曼老師把“鋤禾日當午”解釋成“指農夫種莊稼的過程”。
雖然鋤禾有指農事的意思,但是如果說單隻是種莊稼的話,這就是非常有悖常理了,同時給全國“不懂農事”的國民一個非常錯誤的解釋。
并且,這句詩顯然是發生在夏天的事情,而蒙曼老師的點評說,僅僅是種莊稼播種顯然與當時的季節不符合。
另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确是描寫農活的場面,但是“日當午”、“鋤禾”又說明是在給莊稼除雜草,因為糧食播種一般不會選擇在烈日當頭的時候,這會導緻種不活莊稼,也沒有那個莊稼人會在夏天種植莊稼。
其實真幹過農活的人就知道,夏天大中午的熱得要命,人和植物往太陽下一站,都要面臨被烤焦的風險,所以“日當午”時去播種,不太現實。
古人在春天播種,夏天也就是去田裡除雜草,“鋤禾”的意思,蒙曼顯然誤解了。
雖然我們也無法用完人的标準去衡量蒙曼,但必須承認蒙曼在解讀這首《憫農》犯了錯。
在解讀詩詞上的“翻車”,讓蒙曼迎來步“于丹後塵”的猜測,未免有些武斷了。
于丹
術業有專攻,蒙曼在詩詞文化這方面或許做得不完美,但她在曆史研究領域的成就還是值得肯定。
随着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國學小名士》這幾檔節目的熱播,高考語文改革,中小學語文教材裡古詩詞的增加,以及今天高考語文作文題目裡古文詩詞素材……
“得語文者得高考”,随着語文在高考分數中比重的增大,以及課本中古詩詞篇目的增多,對于孩子的古詩詞的培養,
我們家長勢必要重視起來:孩子再不學好古詩詞就真的落後了!
可是我們怎樣才能讀好古詩學好古詩呢?今天,老陳給大家推薦一套非常不錯的古詩書籍——《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
首套與地圖相結合的古詩詞,沿着詩人的足迹探索詩詞的創作源頭,引申出超多曆史典故、傳說、風俗與文化。
這些詩詞,每一首都有着它獨特的地方,将這些詩歌收集,那美妙的詩歌,呈現出一幅幅壯麗之景。
山、樓、石、川,這些是詩中的圖。它們縱橫捭阖,它們一一相連。既有那些盛名在外之景,亦有一些樸實之觀。
詩人走到哪裡,詩歌寫到哪裡,那些美圖便存在那裡。
曾經為之叫好的詩歌,就這些美景,成為了腦中之圖。它們,和我們,隔着時空,緊緊相連。
比如,李白來到了江西廬山,驚歎于廬山瀑布的奇麗雄偉景觀,創作了《望廬山瀑布》。
攤開地圖,根據書中介紹的位置,找到廬山在中國詩詞地圖上的位置,了解這裡的相關地理、曆史知識。
李白是第一站中的身影,高傲不羁的詩仙,開啟了詩歌的一個征程,他筆下的那些,讓人為之驚歎。瀑布成了銀河,别離的情感深厚千尺,當然,金樽之中的酒不可少,那可是值萬錢。
裡面有40位詩詞大家的180首名篇,從初唐四傑的王勃,一直到青島後期高鼎結束,跨越了詩詞鼎盛的幾個朝代。
學習古詩的高境界,就是領悟詩歌的意境。
對孩子來說學習詩詞的主要意義,并不在于背會了多少,更大的收獲不僅是能夠體會其中的韻律感、語言美、還要感受其中的意境。
一套書中有詩詞,有地圖,有美圖,有故事,有音頻。内容豐富多彩,又能有機結合,真是妙趣橫生,令人愛不釋手啊!
79塊9一套全4冊《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平均一冊不到20塊錢,一頓外賣的價格,讓我們領略到詩詞的真谛,實在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感興趣的朋友們,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查看詳情購買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