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數字化賦能現代農業

數字化賦能現代農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3 17:51:41

來源:人民日報

數字化賦能現代農業(現代農業裝上數字引擎)1

圖①: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森禾農業園區,農技人員在智慧組培室裡查看石斛苗培育情況。

餘賢忠攝(人民視覺)

圖②:在山東省榮成市虎山鎮北寨子後村麥田,農機手駕駛智慧農機進行植保作業。

李信君攝(人民視覺)

圖③:在湖南省澧縣大堰垱鎮熊家灣村油菜田,技術人員使用無人機開展病蟲害防治。

柏依樸攝(人民視覺)

編者按:指出:“可以瞄準農業現代化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生産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水平,幫助廣大農民增加收入”。

數字技術在農村的廣泛應用,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态,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動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提出,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産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對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

數字化給農民的生産、生活和鄉村治理帶來了哪些深刻變化?數字鄉村如何更好賦能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從本期開始,我們将推出系列報道。

“一塊屏”帶來生産方式之變

從靠人力到靠算力,手機成了新農具,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

【鄉村故事】

過去擡頭看天,如今低頭看屏,種好大棚,崔新中心裡有“數”。

崔新中家住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4座蔬菜大棚,他一個人管得井井有條,有啥秘訣?

“秘訣就在這裡。”老崔打開手機,溫度、濕度等數據一目了然。看完數據,老崔輕點屏幕,棚頂的“棉被”緩緩收起,陽光透過棚膜傾灑而下,青青秧苗舒展枝葉。

“以前種大棚,掙的是辛苦錢。三九天卷簾子,人爬到棚頂,大風刮在臉上那叫一個冷,手牽着尼龍繩,扯動上百斤的草簾,有時腿都站不穩。”老崔細數變化,“自從裝上智能卷簾機,省勁多了。咱點點手機,卷簾機就自動開啟,幾分鐘就能搞定。”更讓老崔高興的是,瞄着溫度變化,卷簾機卡點啟閉,秧苗凍不着,長得壯實。

大棚裝“大腦”,升級成綠色工廠。這幾天,正是給甜瓜追肥澆水的時候,大棚裡卻很安靜。原來,智能植保機在一排排菜架間穿梭,“大腦袋”來回搖擺,水霧彌漫。“用手機設定好路線、時間、用量,剩下都不用管。”老崔算起賬:葉面都能均勻灑上,産量有保障,每座棚還能節省水肥1/3以上。

“過去靠人力,現在靠算力。”說話間,老崔演示起來,“一個個物聯網傳感器,緊盯作物生長情況,土壤pH值、墒情都顯示在屏上,秧苗啥時候‘喝水’,手機說了算。”

大棚裡耕種收,都有智能設備幫忙。“棚内溫度超過30攝氏度,就得放風降溫。”不久前,老崔去縣城辦事,看到提示信息後,用手機遠程遙控,智能放風機就“嗡嗡”開啟。

從土棚到“雲”棚,老崔曾邁過不少溝坎。20年前,蔬菜大棚在壽光興起,老崔跟着砌了幾面土牆,搭幾根木架,掙了不少錢。可後來大夥兒都來學,各地大棚多起來,“咱有的别人也有了,辛苦一年卻賣不上價。”

促進蔬菜産業轉型升級,壽光從“種大棚”到“種技術”,蹚出了一條新路子。“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在當地落戶,政策有扶持。引進人才,與高校院所合作攜手創新,好技術走進千家萬戶,‘一代棚’升級為‘七代棚’。”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介紹。

“拿我家棚來說,接上‘雲’連上網,智慧管棚用工少了,成本降下去了,産量卻增了三成以上。”老崔說。

新技術添底氣,老崔改種草莓西紅柿和羊角蜜甜瓜,“西紅柿是農科院專家引來的,一年兩茬,畝産6000斤,每斤賣到了10塊多。羊角蜜又甜又脆,一斤賣到8塊,一年掙20多萬塊沒問題。”

過去扛鋤頭,如今點手機,别看現在用得溜,剛開始老崔真不太适應。“農機上紅紅綠綠的按鈕,咱不敢亂按”“系統提示讓點這、點那,點錯了怎麼辦”……老崔笑着說,“技術員上門教學,咱跟在後面練,忘了就打電話問,學技術跟種地一個理兒,鑽進去才能有收獲。”

“技術指導到位,新技術落地生根。”壽光市農技推廣中心農藝師李光聚說,“我們既有網上平台、24小時熱線,也有田間課堂,農民遇到難題,第一時間能得到幫助解決。”如今,壽光新建大棚全面推廣自動溫控、臭氧消殺、水肥一體機等智能設備,物聯網應用率達80%以上。

在壽光,手機小屏連上智慧大屏。數據從田間地頭彙集,為農民提供精準指導。“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種地有準頭,發展有奔頭,智慧農業給咱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老崔信心滿滿地說。

看全國,生産智能化助力農業轉型升級。物聯網、大數據、雲平台等新技術正與農業生産深度融合,推動節本增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國全系統裝備北鬥導航設備作業面積6000萬畝以上。全國累計創建9個農業物聯網示範省份、建設100個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征集發布426項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應用成果和模式。

“一張圖”帶來組織方式之變

從埋頭種地到看圖管地,數據成為新農資,“田保姆”帶動鄉親抱團發展

【鄉村故事】

春耕大忙時節,河南省延津縣田野裡麥苗青青。“紋枯病發生侵染,請及時植保作業!”伴随着“嘀嘀”聲,一條小麥病蟲害預警發到“田保姆”彭良成的手機上。作為聯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良成聞訊而動。

來到塔鋪街道西吐村村民王文喜家田頭,調取小麥苗情電子地圖,彭良成和飛防手鎖定作業區域。植保無人機轉動旋翼升空,機艙内的農藥霧化噴出,不到一刻鐘,8畝地全部作業完畢。

“這幾年年紀大了,種地有點不趕趟兒了。”去年,王文喜決定把地托管給彭良成,訂單種植,統一管理,成本降了一大截,每斤小麥售價高出市場價1毛錢。

“7年間,托管面積從3000畝發展到1.42萬畝。”2015年,彭良成成立合作社,推出托管服務。十來個人,靠啥管好1萬多畝地?“麥子長在現代農業産業園裡,數字化管理全面應用,這是我最大的底氣。”彭良成說。

“農情苗情一張圖盡覽,這可是我們‘田保姆’的好幫手。”打開辦公室電腦,彭良成輕點鼠标,“現代農業信息一張圖”進入眼簾。選定村莊地塊圖斑後,哪塊小麥長得如何,地塊肥力怎樣等信息一目了然。這些數據信息來自設在田間的農情監測站。

“智慧農業悄然改變着鄉親們的種地方式。”延津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春學說,通過打造現代農業信息一張圖,提供病蟲害預警、農産品質量監測等智能化服務,從埋頭種地到看圖管地,種麥正變成一項精細活。

靠着現代農業信息一張圖,種糧人有了“指導手冊”。彭良成說,小麥每個重要生長節點,平台都會及時推出田間指導方案,記錄農戶管理情況及各處小麥長勢、有無病情等。“有啥疑難雜症,随時能通過平台打通專家熱線尋求幫助。”

“一張圖”上,田塊顔色深淺不一:耕地後地塊黃色變深,播種後漸漸變綠。原來,電子地圖按比例模拟每塊耕地的位置、面積,不同顔色顯示着該地需要哪種農機作業,也可實時顯示農機動态。“到了‘三夏’,這就是實時更新的麥收地圖,結合每塊小麥的成熟時間、附近農機數量等信息,可動态調度農機,确保顆粒歸倉。”延津縣農機站站長陳國勝說。

随着平台功能不斷完善,去年彭良成為鄉親們推出了全程托管服務,老任莊村村民樊作萍第一個報了名。她算過一筆細賬:“土地流轉出去,一畝一年才800元;選擇托管,每畝能收1200斤,按一斤小麥1.2元來算,除去650元的托管費,還能收入790元。關鍵還能再種一季花生,劃算!”

數字化重塑着農業生産組織方式。延津縣委書記李澤宙說,縣裡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田保姆”,“誰來種地、怎麼種地”有了新答案。以前從種到收一肩挑,現在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推出社會化服務,農民種地更輕松、更高效。“下一步要繼續完善并用好‘一張圖’,健全農業生産各種數據庫,讓鄉親們種地更有準頭。”

管理數字化助力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社會化服務。在全國,蘋果、大豆等8個大類15個品種的全産業鍊大數據建設試點穩步推進,信息加速整合共享開放,越來越多的大數據轉起來、用起來,促進農業生産組織更精準高效。目前,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積達到16.7億畝次、帶動7800多萬小農戶,農機精準作業、測土配方施肥等節本增效新技術加速落地。

“一根線”帶來經營方式之變

從提籃叫賣到網銷全國,直播成了新農活,山貨接通數字供應鍊

【鄉村故事】

“新鮮羊肚菌成熟了,木耳也将迎來采摘季,趕快下單預訂吧……”一大早,陝西省柞水縣金米村農民程洋走進食用菌大棚,對着手機屏幕熱情地吆喝起來。大棚内外,一筐筐食用菌傳遞,鄉親們加緊采摘、打包、發貨。

“木耳觸網賣全國,産業規模越來越大。”程洋種了3萬多袋吊袋木耳,一年兩季,一季五六茬,供不應求。秦嶺深處的金米村,靠着一根網線,把小木耳做成了大産業。“去年全村銷售木耳38萬斤,總收入1200萬元。”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說。

實際上,熱銷的木耳曾一度被“困”在大山裡。程洋說,早年間,鄉親們賣木耳,或是步行幾公裡到路邊提籃叫賣,或是到鎮上集市擺攤銷售,“掙不了幾個錢”。脫貧攻堅期間,電商新風吹進了金米村,木耳開始“觸網”。

“電商銷售也并非一帆風順,鄉村物流短闆是首先遇到的瓶頸。”程洋打開話匣子,“最開始,收到網上訂單後,發貨得從山溝裡一趟趟開車送到快遞站,最近的也有兩三公裡路程,發貨價格高還不及時,經常被客戶給差評。”

“訂單越來越多,儲存、運轉必須高效,可不能讓金米村困在‘最初一公裡’。”李正森說,近年來,縣裡健全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加強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加快京東雲倉等配套項目落地,發展壯大電商産業鍊,助力木耳等更多山貨出山。

走進2300平方米的柞水京東雲倉,數字化系統連接店、倉、運、配等各個環節。程洋把木耳等山貨儲存在雲倉裡,網店與雲倉系統即時互聯,隻要有人下訂單,雲倉直接分裝、打包、攬收,實時上傳物流信息。

程洋細算成本賬:以前每單要付15—20元的快遞費,現在降到幾塊錢一單;三五千斤木耳放進雲倉,系統自動打包發貨,可節省一大筆人力來回搬運的成本。“物流成本節約一半多,淨利潤提高了九成,新鮮美味第一時間送到消費者餐桌。”程洋打開手機照片展示,以前羊肚菌隻能銷售幹貨,現在物流提速,鮮貨出售,多賺了一倍多。

一根網線連城鄉,不僅貨暢其流,也深刻影響農民經營方式的改變。“跑動的大數據,還能預測銷量,提醒提前備貨。”柞水縣電商協會副會長陳群說,倉儲代發貨,發貨時間以秒來計算,及時率高達99%以上。

嘗到甜頭的村民們,開始琢磨如何用電商帶動産業增效,直播成了他們的新農活。

程洋是金米村最早一撥農民主播。“剛上播的時候,手一抖把桌上的一盒木耳撒了一地,鬧出了笑話。”後來程洋報名參加了電商培訓班,從設計開場白、剪輯短視頻,到産品分級分揀,邊學邊幹,網店粉絲量一路上漲。

“高質量才能赢得大流量,咱柞水木耳的金字招牌,也得精心耕耘。”李正森說,村裡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鄉親們“抱團”一起向前奔,小木耳變成了現代化的菌包棒,住進了智能化大棚。大棚旁建起柞水木耳大數據中心,推動生産、包裝、分揀等環節數字化升級,産業鍊增值。木耳粉、木耳茶、木耳鍋巴……深加工産品品牌化經營,帶動木耳漲身價。

一根網線帶來的影響還在深化。柞水縣經濟貿易局局長李政為說,随着柞水木耳銷售半徑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鄉親觸網銷售農産品。目前,縣裡的網店等經營主體達420餘戶,打造了“秦嶺天下”“柞水有好物”等多個特色電商品牌。

李政為說,電商作為新業态,下一步還要着力構建完善生态鍊,讓更多深藏大山的特色農産品銷往全國。縣裡将繼續提供直播培訓、直播場地以及倉儲和物流支持,讓農業因電商強起來、農村因電商活起來、農民因電商富起來。

經營網絡化助力電商新業态蓬勃興起。産銷對接、電商促銷、“互聯網 ”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各地用好互聯網,完善提升産業鍊,促進農産品網絡銷售、優質優價。2021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0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農産品網絡零售額達4221億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