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聚焦建團百年

聚焦建團百年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4 13:14:19

[聚焦·百年寬仁]開欄語:

一座醫院的曆史,寫在院志上是一段濃縮的文字,奉獻給祖國的是閃爍光芒的醫學明珠,載入史冊的是永遠銘記的豐碑。

百年寬仁,橫跨世紀,穿越硝煙,曆經洗禮。128年的歲月,沉澱着每一位寬仁人的努力與奮鬥,镌刻了醫院發展的風雨兼程。當我們撫摸曆史滄桑,追憶杏林春秋,一位位醫學泰鬥閃耀時空,一段段動人心魄的醫學傳奇躍然眼前。

上遊新聞開設《聚焦·百年寬仁》專欄,與大家一起追憶醫學傳奇人物,追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百年寬仁”的曆史足迹,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1955年,沈鼎明25歲,方是青春年少躊躇滿志之時。當西遷的集結号吹響,他毅然收拾行囊踏上征程,懷抱着行醫濟世的初心與夢想,與西遷大部隊一起奔赴重慶。他将根紮在巴渝大地,全力奮戰在消化内科臨床一線,從隻有一根胃鏡的胃鏡室開始了艱難的建科之路……時光荏苒,60多年過去,當年的青春年少已成韶華白首,但甘灑青春為家國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

人物名片》》

聚焦建團百年(聚焦百年寬仁)1

沈鼎明,我國著名消化内科專家

1932年生于上海市,1955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學院,曾任上海第一醫學院華山醫院住院醫師及助教,1958年響應号召支援内地建設調至重慶醫學院(現重慶醫科大學)。曆任重醫附二院内科主治醫師、内科副主任及内科主任、教授,現為消化内科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被評為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11年獲重慶醫科大學發展貢獻獎,2019年獲重慶市醫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作為重醫附二院消化内科的奠基人,沈鼎明教授從事内科消化病臨床及研究工作40年,取得顯著成績。1979年建立消化内科胃鏡室,開展胃鏡檢查,80年代中期率先在重慶市開展食管曲張靜脈硬化治療,90年代在重慶市首先引進食道及上消化道的動力測定和食管24小時pH監測技術,對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提供了新的診斷平台。曾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級科研項目4項。發表論文40餘篇,參編專著8部。

從小耳濡目染父親行醫路

懷抱從醫初心西遷重慶

1932年,出生在上海的沈鼎明從小成績優異,畢業後被分配到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華山醫院,那裡醫療教學資源豐富,對學習提高十分有利,是醫生們理想的奮鬥之所。相比之下,相隔千裡的重慶,醫療條件落後、人才匮乏,對醫學深造極為不利。也正因如此,1955年國務院決定将沿海地區一些高校全部或部分遷至内地,以改變沿海與内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高校布局不合理狀況,經中央批準,上醫抽調部分力量建設重慶醫學院。那時,沈鼎明25歲,踏入華山醫院不到三年,剛潛入這片優渥的知識海洋。

聚焦建團百年(聚焦百年寬仁)2

(1955年6月于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廣慈醫院的實習醫生結業時集體照 第三排左二)

接到号召支援内地、建設重醫的指令時,他毫不猶豫地報上名,彼時的他卻因此陷入顧小家還是為大家的兩難之中:妻子剛剛生下女兒,正是需要支持與照顧的時候;母親患有高血壓面神經麻痹,常年需要就醫檢查,身邊不能無人陪伴,家人們都希望他留在上海。如果留在華山醫院,家人得以照料,個人也能獲得極好的發展,面對優劣如此明顯的選擇,沈鼎明仍進行着激烈的思想鬥争,放棄不了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

懷想當初報考醫學院時的初心,一是為了繼承父親的衣缽,二是在目睹祖母病逝後,他便暗下決心要走上醫學之路。沈鼎明的父親是位留德醫學博士,是當時難得的高學曆人才,救治過許多患者,很是受人尊敬。從小耳濡目染父親的行醫之路,沈鼎明對醫生這份職業充滿了崇敬。中學時,祖母不幸患上鼻咽癌,涕中帶血,耳悶堵感,頭痛耳聾,萬分痛苦,父親也無能為力,讓沈鼎明感歎人類在醫療技術上的遠遠不足,立誓竭盡自己所能讓更多的人不因患病而生死離别。

經過半年多的思索考量,沈鼎明安頓好一家老小,下定決心隻身前往重慶就職。這一去便是40餘年,直到2005年,他以73歲高齡退休,将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重慶醫科大學,奉獻給重醫附二院。

隻有一根胃鏡的胃鏡室

艱苦環境中成就輝煌

收拾行囊,輾轉多日終于到達重慶。那是1958年10月的一天,重慶的天氣依然炎熱,沈鼎明來到醫院報到,“那時的重醫附二院隻有兩棟樓,内科和外科在一起,1~2層是内科,3~4層是外科,整個大内科隻有幾十張病床。”回憶起初到醫院時的場景,沈鼎明依然曆曆在目,但這艱苦的條件并沒有讓他退縮,一心紮進了教學、臨床與科研工作中。

聚焦建團百年(聚焦百年寬仁)3

(1963年沈鼎明在生化教研室學習 第一排左一)

1975年,醫院設立消化内科學組;1978年,消化内科科室成立,沈鼎明任科室主任。他的搭檔消化内科副主任吳顯才教授回憶道,“設立初期,科室的技術設施配備仍然不足,在老主任(沈鼎明)的帶領下,1979年科室籌建了胃鏡室,卻隻有1根胃鏡。老主任和另外一名醫生輪流做胃鏡,由于檢查人數多,在保證消毒安全的情況下,盡量加快胃鏡檢查的速度。”

聚焦建團百年(聚焦百年寬仁)4

(沈鼎明參加重醫附二院一百周年紀念活動 右一)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沈鼎明絲毫沒有放松對臨床工作的标準,制定了疑難病症與死亡病例的每周例會,并收集大量資料組織學習、分析,力争為患者謀得最佳治療方案。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着科室成員率先在重慶開展食管曲張靜脈硬化治療;創建消化實驗室,篩選肝纖維化和肝癌的血清标志物,以聯合檢測方式在全市推廣應用。上世紀90年代在重慶首先引進食道及上消化道的動力測定和食管24小時PH監測技術,為診斷提供了新的診斷平台。

聚焦建團百年(聚焦百年寬仁)5

(1975年在重醫附二院與工農兵學員于内江基地教育點 第一排左四)

在一代代上醫人的支援中,在一批批重醫人的奉獻裡,重醫附二院消化内科發展成為醫療技術實力雄厚、臨床服務能力和教學科研成績突出的位居西部領先行列的學科,是重慶市首批重點學科,重慶市臨床重點專科、重慶市消化内鏡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重慶市肝病治療研究中心核心科室、中國醫師協會内鏡醫師分會消化内鏡醫師培訓基地、中華醫學會中國食管胃靜脈曲張診治規範基地、重慶市護理學會消化内鏡專科護士培訓基地、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博士後流動站、衛生部臨床藥理基地(消化病藥物)、重慶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治療研究中心。

順應時代發展

帶領消化内科人一生求“變”

上世紀70年代,川渝兩地人民深受肝腹水之苦,許多患者都是大着肚子走進醫院,肚脹、納差、下肢浮腫,随着腹水的增多,嚴重者難以平卧,呼吸困難,引起呼吸、心率病理性改變,卻沒有較好的醫治方法。沈鼎明派副手吳顯才前去天津學習,在科室開展腹水超濾濃縮回輸技術,将患者的腹水抽出,經過濾、濃縮後,再将腹水經靜脈回輸到體内,以緩解患者症狀。

肝腹水是常見的消化内科疾病,也是典型的疑難病,同時也是肝硬化晚期的典型并發症。為了從根源上解決這一難題,沈鼎明成功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那時醫院肝病酶學診斷已處于國内領先水平,通過肝病(主要是肝癌)酶學研究項目申報的中标經費,科室修建起消化病實驗室,緻力于肝炎、肝纖維化和肝癌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擁有了可以研究的醫學設備,各項科研項目得以推進,完成工作後沈鼎明與同事們便一頭鑽進實驗室裡,主要從事肝癌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異質體、α-L-岩藻糖苷酶、酸性同工鐵蛋白、異常凝血酶原等的研究,用無私的真情與奮鬥的汗水豐富着消化病癌譜。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率先在國内建立肝纖維化血清标志物和肝癌血清标志物檢測的方法及臨床應用,對肝纖維化的診斷,肝癌的早期診斷、鑒别、監測随訪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迄今仍然為各醫院廣泛使用。

聚焦建團百年(聚焦百年寬仁)6

(1982年舉辦消化學習班 第一排左四)

如今,面對一直威脅着患者生命安全的肝硬化門脈高壓所緻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重醫附二院率先開展經球囊導管阻塞下逆行閉塞靜脈曲張術(BRTO),通過脾動脈栓塞術、經頸内靜脈肝内門腔靜脈支架置入分流術(TIPS)、經皮肝穿胃冠狀靜脈栓塞術等減輕靜脈曲張并止血,形成了以HVPG、增強CT和門脈血管成像為術前決策指導,内鏡下規範化EVL、EIS、改良三明治組織膠注射技術和/或BRTO輔助為主要治療方法,TIPS和外科手術為挽救措施的診療體系。介入治療的出現,不單大大減輕了手術帶來的風險,還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業成于精專,功在于求變。沈鼎明40年餘年奮戰在内科消化病臨床及研究工作第一線,為治愈患者病痛不斷推陳出新,帶領科室求新求變。

以身作則桃李滿園

願做培養下一代的墊腳石

“我從小在重慶長大,姐姐在上海讀完小學也接來了這裡。”二女兒沈堅從小在父親身邊長大,深受父親的影響,“家父很少訓斥我,但在為人處事和學業上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父親十分平易近人,心裡充滿了愛,盡管很少用語言表達,但在行動上他的關愛我處處可以體會到。印象中父親對工作一直兢兢業業,周末、假日經常看見他修改論文,替學生或住院醫生修改英文文獻翻譯稿,幫助他們提高英文閱讀水平。”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下,沈堅也選擇了從事醫療工作,執着于對醫學科研和臨床病理事業的追求。

聚焦建團百年(聚焦百年寬仁)7

(沈鼎明與妻子合照)

在學生馮曉霞眼裡,老師沈鼎明謙和、溫煦,話不多,時時刻刻以身作則的嚴謹風範,成為學生們的典範。跟随老師多年,她從未見過沈老師發火,卻是以嚴于律己的風範約束着科室成員們,為了照顧學生們的身體,還會讓師母下廚,做上許多好吃的上海菜招待大家。在他的耐心培養與呵護下,先後培養消化内科碩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8名,博士後1名。

聚焦建團百年(聚焦百年寬仁)8

(2006年攜部分研究生與參會同道們合影 第一排左二)

退休後,沈鼎明仍堅持在臨床第一線,有時做胃鏡檢查,一坐就是大半天不起身。他說,作為醫學院校,臨床醫療、教學工作、醫療技術創新同等重要,我熱愛着消化專業,願在力所能及範圍繼續做好工作,為培養下一代做出貢獻,成為他們的墊腳石,讓重醫消化專業走上新高度。

科室鍊接》》》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内科

聚焦建團百年(聚焦百年寬仁)9

重醫附二院消化内科于70年代由原上海第一醫學院(現複旦大學醫學院)著名的老一輩消化内科專家徐葆元、沈鼎明等教授牽頭組建,經過近40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斷創新,在現任學科帶頭人梅浙川教授和何松教授的帶領下,消化内科已發展成為醫療技術實力雄厚、臨床服務能力和教學科研成績突出的位居西部領先行列的學科,在2019年度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位居41名。目前年門診量6萬餘人次,年住院患者5000餘人次,年胃腸鏡診療近4萬人次。科室在渝中院區、江南院區均開設門診部、住院部和消化内鏡中心。在肝病晚期并發症綜合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套紮及組織膠注射治療、人工肝、TIPS、TACE等)、食管疾病的綜合診療、消化道早癌的内鏡下診療、膽胰疾病的内鏡下微創治療以及上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急危重症的治療方面具有鮮明特色,其中食管胃靜脈曲張内鏡下治療在重慶地區手術量最大、操作最為規範、綜合水平最高,消化道早癌的内鏡下診療水平在重慶市亦名列前茅。擁有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三級醫療隊伍及訓練有素的護理隊伍,能勝任消化内科各種疾病的診療及護理工作。

科室擁有1支以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為主體的學術造詣高的隊伍,先後有10名醫護人員赴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研修學習,目前有重慶市第二批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10名。科室有醫生29名,主任醫師4名,副主任醫師6名,主治醫生9名,全部具有研究生學位,博士占89.65%;護士50人,内鏡專科護士13名,PICC專科護士4名,ICU專科護士1名,傷口造口師1名。

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項,國家重點專項1項,省部級科研基金40餘項,獲得資助經費1300餘萬,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2項,重慶市科技進步獎8項。近10年發表文章200餘篇,其中SCI 論文70餘篇。為國家培養醫學碩士160餘名,博士30餘名,博士後1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