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白并不屬于山水田園詩派當中的詩人,但是李白筆下的壯麗山水,比王維,孟浩然的那些詩歌讀起來更有韻味。
而且在這些山河的景色描繪當中,還浸透了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他的人生經曆密切聯系。同時詩人更把他自己豪邁的性格注入到詩句當中,形成了具有他自己鮮明特征的詩歌。
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唐詩,其中很大的篇幅都用來寫景。雖然這個時候的李白隻有23歲,剛剛離開蜀地到外面去尋求功名。雖然這個時候他的詩詞風格還沒有完全确立,但是他内心的豪情以及詩句字裡行間當中所滲透的那種情感,已經展現出了李白成為詩仙的仙氣。
而且,這一首唐詩,完全勾勒了一幅山水畫。尤其是這首古詩當中的中間20個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幅奇景。
且看: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這首唐詩的題目是《渡荊門送别》,寫于公元724年,當時的李白隻有23歲。20多歲的年輕人對于外界社會有很高的期待,也有無盡的幻想。内心的豪情壯志和青春氣息在這首古詩當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這首詩曾經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成為少年時代的我們對于李白必須掌握的重要唐詩作品之一。通過李白的這首古詩,我們對于秀麗山河景色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而且在這首古詩當中,我們可以初步了解李白的人生經曆、李白的詩詞風格。
開篇其實就交代了這首古詩的寫作背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李白20歲出頭就離開故鄉到外面尋求更大的世界,實現更大的夢想。他離開了蜀地來到了荊門,而且這片土地在古代的時候屬于楚國,所以寫到“來從楚國遊”。
伴随着行船的日夜兼程,李白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色。“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曾經居住的蜀地到處都是崇山峻嶺。
如今來到荊門可以看到那連綿的山脈,伴随着平野的出現而越來越少。長江水流滾滾東去,映入眼簾的乃是一片光芒的荒原。之情行船之時兩側都是崇山峻嶺等,等到這些山脈集體消失的時候,李白的目光也變得因為看到壯闊之景而豁然開朗。
日夜兼程,接下來的這兩句就是寫的夜晚行船李白所看到的壯觀景色。“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江面平靜的時候,看到江面上月亮的倒影,就好像從天上飛來了一片明鏡。再看天空當中的雲朵變幻無窮,就像是構建了海市蜃樓一般讓人身臨其境。
最後兩句表達出了對于故鄉的思念。但是他并沒有直接寫自己思念故鄉,而是寫故鄉之水對自己戀戀不舍。“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不如不會萬裡來送别李白出蜀。
這首古詩在李白的生平事迹上有很重要的地位,這标志着李白出蜀開始在中原地區行走。在此後長達40年的時間當中,李白經曆了很多的事情,有無上的榮耀也有,無盡的尴尬。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