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6日訊(記者 趙亞東 王亮)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赢打好的硬仗。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貧困人口生活質量、經濟收入、公共服務——時時關乎百姓冷暖,處處關乎民生福祉,不能有半點馬虎,更來不得半點虛假。
北安市東勝鄉向陽屯瓜農谷文彬在瓜田内展示麒麟西瓜。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北安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政策和幫扶兩方面重點向貧困村、貧困群衆傾斜,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體黨員幹部自上而下,傾情投入,殚精竭慮,扶貧工作開展得有成果,有特色,有深度,更有溫度。
截至2018年底,北安市貧困村全部出列;到2019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全面完成減貧目标。全市貧困人口生活質量明顯提升、經濟收入明顯增加、公共服務明顯改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6172元,增長8.6%。如今,北安這塊富饒的黑土地上,扶貧産業百花齊放,貧困群衆“摘帽”走上緻富路,過上了殷實的好日子。
小鄉村孵化大産業
脫貧戶的路越走越寬
從生産發展到産業興旺,反映了農村經濟适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優化升級、促進産業融合的新要求,讓老百姓實現永久脫貧,必須得做好産業。
一業興,滿盤赢。在北安市楊家鄉,遍布全鄉扡插的70萬株竹柳籬苗,長成為總長約7萬米的竹柳籬,目前已拿到了哈爾濱多地的采購訂單。用楊家鄉老百姓的話說這是“插柳成金”,同時也為家鄉打造出一座“綠色銀行”。
楊家鄉也是“軟包玉米罐頭”之鄉,擁有三個玉米加工廠,年産150萬穗甜糯玉米,産品遠銷京津滬。貧困戶種植鮮食玉米,畝效益達3000元,可帶動全鄉低收入家庭增收緻富。鮮食玉米加工廠日用工80-120人,加工時間一般可持續30天,按每人每天120元收入計算,每年實現勞務收入近40萬元。
北安市楊家鄉街道旁的竹柳籬。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産業扶貧的成敗,關鍵要看百姓評價。通北鎮依托對俄蔬菜出口基地,引進黑龍江坤健農業發展靈芝特色養殖,輻射周邊4個村屯的120戶貧困家庭。“我們為每戶代養100段靈芝,所有收益全部給到貧困戶。此外,趕上靈芝切片等時節,還要大量招收附近村民在園區務工。”企業運營負責人祝嗣友告訴記者,未來三年,基地将輻射周邊4個村屯的200多戶村民,讓他們的年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
搭上電商快車,依托電商新業态推進消費扶貧,打通電商扶貧最後一公裡。在通北連心扶貧電商超市内,“帽哥”王偉達正在網絡直播,展示才藝的過程中穿插着為網友介紹家鄉的蜂蜜、黑豆等特産。這位擁有近70萬粉絲的知名“網紅”,被鎮黨委書記薛海峰“電商 貧困戶 網紅”的模式所打動,架不住三番五次的誠摯邀請,毅然從内蒙古返鄉,為家鄉農産品免費代言,還承諾将直播收入的10%用于村裡扶貧。
光伏電站、庭院種養、生豬養殖、肉牛養殖......通北鎮8個扶貧項目,累計開發家門口公益性崗位177個,帶動642戶貧困戶增收208.7萬元。
北安市的扶貧産業遍地開花,結出累累碩果。城郊鄉有一項扶貧産業的143戶,有兩項扶貧産業的208戶,有三項以上扶貧産業的330戶,産業帶動收入最高達13000元。趙光鎮有肉牛養殖場、林下肉雞養殖、百棟大棚綠色蔬菜種植區、黑果花楸等多個優質産業,帶動千餘貧困戶脫貧。在東勝鄉,馳名省内外的麒麟西瓜年産50萬斤,按2元的單價核算,可實現100萬元産值,帶動周邊村屯的60個貧困戶就業,每戶年多收入7000餘元。
走遍北安看扶貧産業,貧困戶得到了實惠,增加了收入。近兩年,北安市光伏電站、畜禽養殖、綠色種植、生态扶貧、庭院經濟、勞務經濟六項扶貧産業就實現全市貧困人口全覆蓋,貧困人口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9344元。
産業扶貧是“真脫貧、脫真貧”的關鍵,産業扶貧要在“精準”上下功夫,在“徹底脫貧”上要成果。培育内生動力、從而擺脫貧困的根本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最佳選擇。
北安市駐趙光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楊慶志(右)介紹“草原紅”公雞養殖項目。
這是北安市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給我們提供的經驗。
貧困戶成自強之星
登上“北安春晚”
幸福生活從哪裡來?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幸福”和“奮鬥”這兩個詞,承載了太多的時代印記和家國情懷。
北安市在扶貧工作中緊緊抓住“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的關鍵環節,堅持扶貧與“扶德”“扶志”“扶智”結合。從“輸血”到“造血”,變“治标”到“治本”,扶貧幹部們紮實下了一番苦功。
在東勝鄉東北村二組,因病截肢一條腿的脫貧戶王殿陽身殘志堅的故事深深感動了我們。自建檔立卡以來,在各級扶貧幹部的幫助下,王殿陽做豆腐、養牛、養羊,靠着不懈地努力,2019年實現收入20815元,被評為北安市的“自強之星”,并被邀請作為嘉賓參加了2020年全市迎新春聯歡晚會。王殿陽告訴記者,最近他又新購進了2頭牛、9隻山羊,再加上雞雛和鵝雛的飼養,他的庭院養殖收入又将大提高,今年收入超30000元不成問題,真正走上了緻富的康莊大道!
坤健農業運營負責人祝嗣友展示企業高端養生産品。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黨的政策好,不僅幫我們修好了房子,有病也不擔心看不起了,現在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北安市委書記馮雲到村裡調研扶貧工作時,趙光鎮精準扶貧戶顧淑芬高興地說。
針對因病緻貧、返貧較為突出的實際,馮雲帶領市委一班人走遍全市所有貧困村,找病根、尋良策,相繼構建起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慢病門診用藥、補充住院保險等五重保障機制,創新實施危房改造四種模式。貧困群衆一級醫療機構住院診療報銷比例達到95%,慢病門診最高報銷比例70%,大病保險最高報銷比例70%,而且不設封頂,重特大疾病救助最高4萬元。
幾年來,北安市已核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6897萬元,預付醫保基金1947萬元。累計投入資金5743萬元改造貧困戶危房2076戶,貧困戶住房安全保障率達到100%。
北安市的扶貧工作,有力度,更有溫度,老百姓的感受最深。為改變村屯髒亂差的環境,北安市連續三年開展“好日子,從好習慣開始”農民素質和生活品質提升工程,扶貧幹部們先從改變貧困戶的個人生活習慣着手,動之以情,時時督促,時間一長,個人習慣改變了,生活态度積極向上了,“三清理一綠化”人人争當主人翁,村容村貌越來越好了。
“我能過上好日子,要感謝扶貧政策,感謝這些扶貧幹部們。”56歲的王玉均在一場事故中,摔斷了雙腿,一度自暴自棄。2016年被識别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經過鄉村兩級黨組織、駐村工作隊和幫扶人的勸導和鼓勵,重新燃起了生活希望,家庭收入從原來的2000元提高到14000多元,他靠着莊稼人的勤勞,成了村民們的學習榜樣。
網紅“帽哥”王偉達直播中為網友推介家鄉特産。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扶志”與“扶智”是以文化人的過程,潤物無聲,水到渠成。北安的扶貧工作有一種内在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蘊蓄與鼓舞,讓貧困群衆有希望,從而迸發出強大的内生動力。幾年來,北安市連續開展“脫貧之星”評選,選樹自強之星、衛生之星、孝心之星100名。王殿陽、王玉均這些脫貧戶,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在落實好黨的扶貧政策的同時,對那些奮戰在扶貧一線的幹部們也是考驗。隻有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真正發揚釘釘子的精神,锲而不舍、馳而不息地抓下去,才能做到讓貧困群衆在物質與精神上同時‘富裕’起來,‘升華’起來。”北安市委書記馮雲對記者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