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能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但這句話并不恰當,或者說誤導了很多人。因為,這句話過分強調了儒家思想“治”的作用,而忽視儒家思想的人文關懷和終極追求,接下來,我會用一個系列的視頻,來為大家分享古籍經典《論語》,為了面向更多的用戶,尤其是青少年朋友,這個系列内容,我會盡量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讓更多小夥伴理解和領悟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但說到儒家思想和孔子,可能很多人存在偏見和誤解,典型的誤解有兩種,第一種認為儒家思想是一種僵化迂腐的道德說教。比如哲學家伏爾泰:“孔子既沒有給我們新的世界觀,也沒有啟迪人們的神靈,隻是傳授古代法則的智者”。而哲學家黑格爾則更直言不諱地說:“從孔子的著作中可以得出判斷,假如這些著作還沒有翻譯,孔子的名聲可能會更好”。一些西方學者甚至很多國人都對儒家思想存在偏見和誤解,并沒有看到其真正的價值和本質。
儒家文化第一次影響西方是在啟蒙運動時期,在歐洲的啟蒙運動時期,儒家文化被廣泛傳播,一大批啟蒙主義者認為,《論語》僅從自然理性而不需要宗教和束縛人的教會說教權威,就能獲得一種關于道德的令人稱道的證明。德國啟蒙時期哲學家:克裡斯蒂安·沃爾夫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範例能像孔子所代表的中國人的信念那樣,向人們表明自然力量的作用範圍。
但是顯然早一批西方學者,隻是看到了儒家文化提倡道德訓誡的一面,沒有看到其真正的核心和本質。随着這些年中國的不斷強大和崛起,中國文化再次被世人關注和重視,一些西方學者,比如美國夏威夷儒學的代表郝大維,他看到了孔子對“仁者”和“君子”的解釋之後,發現跟西方以理性為主的哲學完全不一樣,《論語》裡面描繪的理想社會是“審美取向”的,而不是“道德取向”的。
“道德”是一種準則,具有拘束性;而“審美”是一種偏好,具有開放性,這正是儒家文化真正的價值追求。孔子在《論語》裡面的确有很多道德訓誡,但道德教化并非真正的目的,而僅僅是一種手段,儒家思想的根本追求是至善,至善是一種審美追求,對完美人格,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或者說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
在《論語·先進篇》裡面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孔子問子路、冉有和公西華三位弟子的人生理想,孔子大弟子子路說,他的人生理想是治理國家,讓國家變得強大,讓民衆變得勇敢;冉有說,他的人生理想是讓民衆變得富足;公西華說,他的人生理想是擔任一個祭祀的官員。對于這三位弟子的人生理想,孔子隻是微笑點頭。
最後,弟子曾皙站起來說,他的人生理想是,在暮春三月,穿好春天的衣服,和大人小孩在河裡洗澡,在舞雩[yú]台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聽了之後,贊歎說,我欣賞你的人生志向。美好的生活方式,才是孔子更看重的價值追求,而不是道德訓誡本身。
對儒家思想的第二個誤解是,很多人常常認為,儒家推崇的“德治和禮治”是一種治國手段,過分強調其工具價值,而忽視了人文關懷,這也是一種常見的誤解,或者說它并不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本意。所以,開始我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來評價《論語》并不恰當,因為它過分強調了“治”的作用,一種作為治理工具的作用。就連孔子自己都說:“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用厲聲呵斥來教化民衆,這是最低劣的治理方式。
“治理”并非儒家思想真正的目的和終極追求,儒家思想終極追求是“至善”。《大學》開篇第一句話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才是儒家思想的終極追求,至善是一種“審美取向”,它追求的是美好的人生,和諧的社會,和萬物共生,這是一種非常崇高的精神。在儒家經典《中庸》的第一篇中就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不管是“止于至善”還是“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都是一種審美取向,對美好的追求,才是儒家思想的終極追求,隻是後來很多腐儒陋儒們把方向搞偏了。你可以把這種“審美取向”看成: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可以看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可以看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總之,“治理”并非儒家思想的核心,而隻是手段和達到目的的途徑。儒家文化或者說中國文化中,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墨家思想中,都充滿了這種人文關懷和大愛,這才是中國文化真正強大的地方,也是我們應該樹立“文化自信”的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