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一周新書風向标”又與讀者見面了。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将不單單把好書列出來寫一段推薦語,我們還會盡可能地在自己閱讀效率允許的範圍内,對讀者們關注的或剛剛出版的書籍給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書的内容非常精彩,我們會不遺餘力地給出推薦,如果一本書的内容與其關注度不符,我們也将會在參考意見中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為了更直觀地看到我們對某本書的态度,我們還會增加一個“推薦指數”,類似豆瓣評分。
當然,任何閱讀的判斷都是個人的,我們的意見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見,但它們一定是真誠的。我們隻是提供一個參考意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份閱讀指南(畢竟,這個事情可能還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風險)。如果你有比較猶豫的、想要知道我們态度的新書,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也将盡快給出自己的看法。
傳記
《卡夫卡傳:關鍵歲月·1910-1915》
作者:(德)萊納·施塔赫
譯者:黃雪媛 程衛平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貝貝特
2022年4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張進
如今,談論卡夫卡,多少會有一種困難感随之而來。這種感覺主要體現在言不及義和觀點的重複。其中的原因部分是因為卡夫卡的一則則寓言本就晦澀難懂,呈現出多義性乃至神秘性;部分是因為關于卡夫卡已經說得太多,評論者中不乏本雅明這樣最具洞察力的批評家,一般人難出新意。然而更糟的情形也許恰恰是相反的,現在讨論卡夫卡似乎在某種意義上也非常輕松便利,因為卡夫卡已在漫長的簡化和抽象過程中被描畫為一個粗糙的剪影,是這個剪影而不是那個在世界上生活過四十一年零十一個月的卡夫卡成了被大衆熟知、追捧的對象,成了一個流行文化符号。
不言而喻,卡夫卡是複雜的,雖然他的生命時間持續得實在算不上長,社會生活也比較單調乏味,但其内心世界卻複雜幽微到了極緻,像一口深不見底的水井。一部好的傳記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傳主的複雜性,顯然也沒有哪位傳記作者會認為自己所寫人物是簡單易懂的。萊納·施塔赫在《卡夫卡傳:關鍵歲月·1910-1915》的導言中引用《歌德傳》作者的話說:“我的工作就是要處理對象的複雜性,複雜性本身比傳記工作更經得起時間考驗。”雄心勃勃的施塔赫所處理的自然就是卡夫卡的複雜性,這一點僅從篇幅上就可以看出:短短5年左右的生命時段,用了近700頁。複雜性是一個基礎,不處理複雜性就不能揭示傳主(或者說任何一個人)的真實世界,不過就實際寫作而言,簡化又在所避免,難以計數的材料必須經曆一個整合過程才能形成叙述,但施塔赫對簡化的“分寸界限”有着清醒的警惕:“每一個解決方案都将以損失細節和形象直觀為代價。畢竟,在某些情形下,一根線和一個刀片會投下同樣的陰影。”這一警醒無疑有利于維持并保存卡夫卡生命的複雜多變。
卡夫卡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在于他的内在世界,他的那些驚人作品都是從中提取出來的。同樣在導言中,施塔赫說明了自己工作的行進路徑,即遵循卡夫卡的創作路徑,既然卡夫卡認為真正的文學隻來自“内心深處”,那麼,一個想要試圖探尋卡夫卡真實世界之究竟的人除了努力讓自己“潛得再深一點”,确實也沒有别的好方法了。施塔赫在傳記中所做的,除了細緻梳理卡夫卡這幾年間的生平經曆和外部世界的重大事件(比如一戰)對他生存體驗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探尋卡夫卡的内心活動,深入其靈魂深處。卡夫卡為什麼對噪音這麼敏感?和父親的關系為什麼加劇緊張,他又對此有什麼心理反應?他為什麼會鬼使神差地選擇了菲莉絲(我們知道,卡夫卡在日記中說她“樣子就像一個女傭”)作為追求對象?兩人關系的發展,從試探到狂熱到出現裂縫到訂婚再到解除婚約,卡夫卡在每個階段和節點有怎樣的具體感受?他嘗試結婚又為什麼想過一種禁欲主義式的生活?施塔赫以可靠資料為基礎對上述問題作出了精細剖析,有些部分可謂不厭其煩。施塔赫在《求婚》一章中說,“卡夫卡努力地傾聽着内心的聲音”,我們也可以說,施塔赫同樣在努力地傾聽着卡夫卡内心的聲音。
然而,這樣做是否就捕獲了“真實”的卡夫卡?施塔赫對此也是清醒的。對于卡夫卡來說,沒有一種工具可以讓人看清他的心底,就像看着一杯清水。施塔赫坦承,“方法最老練的傳記作者也無法準确抵達畫中畫:心情和情緒,眼前閃過的色彩,腦海中的聯想,内心潛伏的恐懼和欲望,表情和姿勢,聲響和氣味……一切都可能與我們認為必須去想象的有所不同……想象力所能做的就是:提供證據,銳化輪廓,提高圖像清晰度;所能說的就是:這也許是那個生命可能的和應該的模樣。”
能看到卡夫卡生命可能和應該的模樣,對于想了解一個複雜生動的卡夫卡的讀者來說大概也已足夠。
非虛構
《貧窮的質感:王梆的英國觀察》
作者:王梆
版本:單讀|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2年4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申璐
貧窮,一個近乎老生常談但仍然隻會嫌少不會嫌多的話題。這本書切入的角度是,它注意到了今天的人們談起貧窮時,談論的已不再是埃塞俄比亞或委内瑞拉,甚至不是希臘,而是一個中産階級正在萎縮的第一世界國家。在那裡,貧窮與尊嚴之間的撕扯格外觸目驚心。畢竟,它折射出一個曾被許諾的美好願景的逝去。從這個層面而言,全書嘗試回答的問題隻有一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既往存在的諸多社會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或者如作者所言,在持續瘋轉的社會中,那些跟不上速度,随時可能會被離心力甩出去的普通人,如何才能同樣有尊嚴地活下去?
就閱讀體驗來說,讀者對于非虛構作品的期待在這本書中幾乎都能得到滿足。鮮活的個體,抓人的細節以及恰到好處的議論,這些都為“貧窮”這個有些宏大抽象的話題填了幾分落地後切實的“質感”。稍有不同的是,作為講述者的王梆在書中是全程在場的,大到話題的推進、小到對話的開啟幾乎都由她自身的困惑而來。這讓這部社會紀實讀起來更像是作者個人的在英回憶錄。如果這些問題恰好也是讀者的興趣所在,那這種寫法估計會生出一種别樣的“臨場感”。不過,更重要的是,作者沒有停留在追問和抱怨中,她後續參與到工黨讨論,去食物銀行做義工,加入到社區活動,這些都為全書議題的探讨補充了一個更為動态的視角。
“當你面對的人變得真實、具體,像棱鏡一樣具有多面性時,任何一種标簽都是粗暴的。”在貧窮的質感之外,全書氤氲着的那種文字的溫度以及将焦慮與關懷化為實踐的熱度或許會給我們留下更為深刻、持久的印象。
文學
《日日雜記》
作者:(日)武田百合子
譯者:田肖霞(默音)
版本:理想國 |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2年5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申璐
喜歡書評周刊愚公子專欄漫畫的讀者一定也會喜歡這本書!雖然一個是圖畫,一個是文字,但相似的是,從中都能感受到那些瑣碎日常裡被忽視的可愛之處。這本小書收錄了日本散文家武田百合子的生活雜記,每篇都以“一天”開頭,它既可以是特定的某一天,也像是日常生活裡的每一天。随手翻開一頁都能讀進去,也沒有特定的開頭和結尾。雖是日記體,但其中的很多篇都有小說的質感。看似閑筆,卻能回味很久。某一刻甚至會有些恍惚,究竟是生活本身本就這麼有趣,還是在百合子的講述中它才變得如此有趣。忍不住分享書中一個片段:
我在有樂町高架鐵道橋底下買了糖炒栗子。拿出五千元的紙鈔,買了一袋一千五百元的。六十歲左右的糖炒栗子店的大叔正在和一個五十好幾的大媽站着聊天,他停止聊天,除了一千五百元的一袋,又抓了一把栗子放進紅色小袋子,說是送的,和找零的一起遞給我。我說,你隻找了三千塊。他說,我給了三千五。我說,真的沒有。這時,剛才談話被中斷的大媽插嘴道:“真的給了。我可是瞧見了。對吧?”
我說,可是真的少五百。大媽把繞在脖子上的蓬松的淡紫色布料松開少許,吸了口氣,她化了濃妝、皺紋很深的臉上,往裡凹的深黑的眸子閃着光。她使勁盯着我,接着一把抓起旁邊不作聲的大叔的右手,辯護道:“我的确用我這雙眼睛瞧見了,這家的老闆用手指,這根手指,這根,和這根,像這樣,取了三張一千元的紙鈔和一個五百元硬币。”原來她在和糖炒栗子大叔談戀愛。我回到家,發現手提袋的底部有個五百元硬币。
文學
《故事隻講了一半》
作者:萬瑪才旦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大方
2022年3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安也
滿腹民間故事的村莊老人,被認證為活佛轉世的幼子,為了哺乳耗盡心力的新生兒父母,犯下縱火罪行的詩人……對于普通讀者來說,這些故事帶着神秘和某種隐喻,遊離于大多數人的生活之外,但又恰到好處地撕開了生活的某個角落——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個故事。單從文筆和叙事來講,萬瑪才旦的小說大抵算不得多麼精彩——質樸、直白,多少有些平鋪直叙。他筆下故事的發生不像是寫出來的,更像是本來就生長在那裡——日複一日地生長在普通藏地老百姓的日常之中。
作為一本短篇小說集,書中一共有十個故事,全部根植于青藏高原獨有的語境,充滿了人文意識。其中《水果硬糖》是我個人最早閱讀的一個故事,也是最為喜歡的一篇,這是一個藏族母親的個人史詩,也是每一個母親都可能或者擔心會經曆的故事:優秀的孩子總是離開家鄉,愚笨的孩子卻可以留在身邊,個中滋味,就在一包便宜的水果硬糖之中。《屍說新語:槍》是一個關于聆聽和講述的故事,脫胎于古老的西藏民間故事,是對《屍語故事》的重新講述。如意寶屍總是能用講故事的方式,誘使德覺桑布(頓珠)開口發問以便溜走:這種一次又一次的周而複始,似乎也是生活的一種方式。
作者/書評周刊編輯部
編輯/李永博 青青子
校對/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