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濱海灣新區交椅灣闆塊已建成東寶公園、濱海驿站等親海項目。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海洋日的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态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2)》昨日發布。根據報告,2021年廣東全省海洋生産總值19941億元,同比增長12.6%,占地區生産總值的16.0%,占全國海洋生産總值的22.1%。廣東省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
此前,省生态環境廳發布《廣東省海洋生态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支持和鼓勵廣州、深圳等地大膽創新,全面支持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助推廣州打造成為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助力珠海創建現代海洋城市。
1 綠色發展新格局 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
《規劃》提出,以海洋生态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着力構建綠色發展新格局。
依托“六灣區一半島五島群”的海洋空間格局,打造形成陸海一體、協同有序、綠色活力的海洋空間。
在源頭上将建立完善海洋生态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劃定海洋生态空間和海洋開發利用空間,對海岸帶、海灣、海島等海洋生态空間實行分類保護,嚴格限制建設項目占用自然岸線,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在具體實施中,要推動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區域重大戰略平台綠色低碳發展,創新陸海生态環境治理,形成一批可複制、可推廣的創新成果。
支持和鼓勵廣州、深圳等地大膽創新,全面支持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助推廣州打造成為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助力珠海創建現代海洋城市。
建設人海和諧的沿海經濟帶。全面支持湛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打造更具活力、魅力和國際競争力的現代化沿海經濟帶。
《規劃》明确目标,到2025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達到86%以上。同時,36個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穩定消除劣V類水質,重點推進15個美麗海灣建設。展望2035年,廣東沿海經濟帶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海洋生态環境根本好轉,80%以上重點海灣基本建成“水清灘淨、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
2 陸源精準治污 到2025年國控河流入海斷面全面消除劣V類
海洋生态環境質量受陸源污染影響較大,《規劃》提出要推進陸源精準治污,削減污染物入海總量。
首先針對入海排污口,沿海各地要全面排查,摸清底數,編制入海排污口名錄,并實施整治銷号制度。到2025年,基本完成珠江口入海排污口整治。同時要深化入海河流污染治理,到2025年,國控河流入海斷面水質全面消除劣V類。
還要削減入海總氮總量,開展入海河流總氮、無機氮濃度和通量監測,實施入海河流氮磷削減工程。沿海城市開展涉氮重點行業污水總氮超标整治,全面推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等。
對于海上污染,《規劃》提出要依法規範和整治灘塗與近海海水養殖,制定水産養殖尾水排放标準,加強工廠化和集中連片養殖池塘尾水的排放監測等,2023年前要制定出台廣東水産養殖尾水排放标準。
同時,完善船舶水污染物收集處理設施,提高港口接收轉運能力,補足市政污水管網與碼頭連接線。開展漁港環境綜合整治,到2025年底主要漁港髒亂臭差現象得以改觀。
此外,要建立海洋生态環境治理監管體系。加快構建海洋生态環境監測網絡,提高重點海域赤潮、海洋垃圾預警監測能力。強化海洋生态監測,開展海洋自然保護地和海洋生态保護紅線的遙感監測評估等,并逐步開展海洋溫室氣體和海洋碳彙監測。
3 生态保護修複 将營造和修複紅樹林8000公頃
《規劃》還強調海洋生态保護和修複,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提升海洋生态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要築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栖息地保護,提升廣東沿海濕地作為東亞—澳大利亞水鳥遷徙路線上重要停歇點和越冬地的作用,加強汕頭韓江—榕江口、汕尾海豐等全球候鳥遷徙路線重要節點的濕地保護與修複。
到2025年底前,整體推進湛江雷州半島海域、陽江—茂名—南鵬列島海域、珠江口海域、惠州—汕尾海域和潮汕—南澎列島海域五大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建設。
同時,要實施海洋生态保護修複,因地制宜采取分類保護和生态修複措施修複紅樹林。到2025年底前,完成營造和修複紅樹林8000公頃,其中營造紅樹林5500公頃、修複紅樹林2500公頃。
解讀
《規劃》明确,在具體實施中,要推動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區域重大戰略平台綠色低碳發展,創新陸海生态環境治理,形成一批可複制、可推廣的創新成果。支持和鼓勵廣州、深圳等地大膽創新,全面支持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助推廣州打造成為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助力珠海創建現代海洋城市。
廣州
打造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
建設極端海洋科考等大科學裝置
廣州擁有世界一流的港口、豐富的海洋科教資源和完善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陸海要素兼備,文化底蘊深厚,在海洋強國戰略實施方面一直發揮着主力軍作用。去年11月,《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新時期,廣州被賦予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的使命。
到2035年,基本建成陸海高度融合、海洋經濟發達、科技創新活躍、生态環境優美、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海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打造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方面,規劃提出:
建設海洋科技創新核心區,激發涉海企業創新活力,強化海洋科技人才引育,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
規劃布局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和策源地。
加快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打造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預備隊”。
支持冷泉生态系統、極端海洋科考設施等大科學裝置建設。
加快建設天然氣水合物鑽采船(大洋鑽探船)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打造全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發和商業開發總部基地。
推動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超前布局海洋遙感與導航、海洋生物安全、無人和載人深潛等涉海新産業新業态。
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方面,發揮廣州在綜合交通、科技、商貿、公共服務以及國際供應鍊網絡等方面的樞紐優勢,面向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和南海綜合開發,按照陸海統籌、江海聯動、集群發展的原則,構建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
深圳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加快組建深海科考中心
深圳《關于勇當海洋強國尖兵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實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深圳将夯實“四梁八柱”,重點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生态與文化、海洋綜合管理、全球海洋治理五大領域,大力推進63個重點項目示範性建設,到2025年成為我國海洋經濟、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可持續發展的标杆城市和對外彰顯“中國藍色實力”的重要代表。
《實施方案(2020-2025)》提出,持續推進和新增共計63個涉海重點項目,包括推動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按程序組建海洋大學、建設智能海洋工程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建立國家深海生物基因庫、規劃建設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和國際金槍魚交易中心、設立深圳港航發展基金、推動設立中國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等。
大力推動的23個新增重點項目,包括按程序組建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推動設立海洋産業發展基金、争取試點啟運港退稅政策、推動組建中國海工集團、推動建設中船南方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建設蛇口國際海洋城、規劃建設水産實驗基地、推動深圳灣紅樹林濕地納入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建設前海灣人工沙灘等。
記者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2021年,深圳國家遠洋漁業基地正式獲批建設。
從海洋産業發展來看,深圳已初步形成了以濱海旅遊業、港口航運業、海洋油氣業等傳統優勢産業為支柱,以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業等新興産業為支撐的産業格局。
2022年,深圳将編制出台2035海洋發展規劃,健全海洋事業發展實施路徑。
同時,加快海洋經濟立法工作,高質量辦好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推動傳統漁港升級改造,加快建設深圳國家遠洋漁業基地,高标準籌建深圳現代漁業(種業)創新園,促進海洋經濟蓬勃發展。深圳還将加快組建國家深海科考中心。
珠海
發展四大新興産業
建設現代海洋城市
今年3月,《珠海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規劃明确了珠海打造現代海洋城市的新格局、新動能、軟硬實力及新使命,提出發展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水綜合利用四大海洋新興産業。
《規劃》提出,至2025年,全市海洋生産總值達到153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8%左右,海洋生産總值占全市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5.5%左右,全力構建高質量現代海洋産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海洋産業集群。
到2025年,實現形成兩個超五百億級産業集群(海洋旅遊業、海洋油氣化工),一個超三百億級産業集群(海洋高端裝備),兩個超百億級産業集群(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業),打造1~2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等15項主要指标。
《規劃》明确,“十四五”時期,珠海要突破發展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水綜合利用四大海洋新興産業,鞏固提升海洋旅遊、海洋油氣化工和海洋交通運輸業三大海洋優勢産業,加快發展海洋金融和航運服務兩大海洋高端服務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海洋産業集群。
“十三五”期間,珠海市着力推進海洋資源利用和海洋生态保護協調統一,在海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創新等方面成效顯著。2016年~2020年,全市海洋生産總值從687.9億元增加到854.6億元。2020年,海洋生産總值占全市地區生産總值24.5%。目前全市規模以上海洋企業超過500家,海洋經濟成為珠海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知多D
根據《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
“六灣區”:環珠江口灣區、環大亞灣灣區(深惠灣區)、大廣海灣區、大汕頭灣區、大紅海灣區和大海陵灣區;
“一半島”:雷州半島;
“五島群”:珠江口島群、大亞灣島群、川島島群、粵東島群和粵西島群
統籌:易福紅 楊存海
采寫:南都記者 魏凱 韓成良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 實習生 郭一蒨 崔眠曲 張麗缇 何芊慧
綜合 生态環境部網站 廣東省生态環境廳網站
南方日報 中國自然資源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