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教育我們儉以養德,儉除了養德還藏有玄機
儉以養德,是我們祖先傳承給我們的寶貴财富。儉,可能大家都認為是節儉、節約,不鋪張、不浪費,省着花、省着用……也确實,儉就是有這樣的一些含義在裡面。不過,我在使用儉這個功夫以後,發現儉給我們的好處還有很多,背後還有更深層的邏輯,哪怕就是一個儉這個字,都蘊藏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在裡面。
老祖先認為通過儉的訓練,我們人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對外物的索求,對外物的欲望就會得到控制,進而能提升我們一個人的德性水準。這一點可能是我們廣大百姓都能認識到和體悟到的。這個是最初的意義,也是最深的意義所在。最初就是因為這個最簡單,對我們的身體也最有幫助。最深的意義就是這個可以貫穿到人的一生行為規範之中,其作用深刻無比。老子也說他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的三寶當中就有儉,可見其是非常受到聖人的重視的。
除了養德之外,儉還有很多妙用,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行動要科學,程度要适宜,用最少的精力做最大的結果。這是一個非常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通過最少的用量訓練,慢慢依循事物的發展規律,自然而然的完成。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生活技巧,也是一種分析應用的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大道至簡的文化智慧。
比如,老師給學生安排了一場考試。學生在做題的時候,突然遇到一道題目不好解決,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在這道題目上想半天、糾結,以至于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卻無法完成後面的題目。而另外,還會有很多人會選擇做不出來,先放一邊,把後面能做的題目,簡單的題目先做了,然後再過來做這道難題。結果有人還快速把這道題目解決。當然,也有不能解決的情況存在,但是除了這道不能解決的題目之外,有些人卻後面大多題目沒有完成,而另外的人卻把後面更簡單的題目完成了,用的時間也是一樣的。
為什麼時間一樣,結果不一樣,這本身就是合理利用有限的時間,快速的解決更多的問題,這就是儉的一種思考方式,也同樣是儉背後所蘊含的道理所在。
儉表面上似乎引導我們少花錢,但實際上也是在訓練我們多思考、多動腦,想辦法用有限的資源解決最大的問題。
所以儉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背後還是有很多深層道理的。隻是我們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去貫穿這些感受和體驗,以至于認為祖宗留下的東西不好,都是糟粕,沒啥用處。要做到真正的儉,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儉不是吝啬,什麼都舍不得,一毛不拔的樣子。儉就是在适當的時機,用适當的行為,該花多少就要花多少,來解決問題。比如修一條公路,要投入30萬的費用,而投入隻有15萬,這樣是儉嗎?不是。為什麼,因為投入不夠而導緻質量不過關,這沒有辦成事情啊,所以這反而是浪費資源,不是儉。所以,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儉的目的是要成事的,而不是說減少用度,偷工減料,最後拿個豆腐渣來蒙蔽衆人。
其實儉以養德,就已經包含了儉的所有作用在裡面了,隻是我們難以明白。現代人容易對節儉嗤之以鼻、不屑一顧,這是沒有對儉有一個正确的認識,讓自己的思維陷入了死胡同裡。這也是我們現代人對自己的文化有很大的不自信的原因所在,沒有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美,又如何能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精妙呢?就更加不能體會到古聖先賢對我們用心的教育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