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田野,一粒粒良種生根發芽,打下了堅實的豐收基礎。
糧安天下,良種先行。種子農業是農業的“芯片”,是現代農業的戰略性核心産業。作為肩負着支撐和引領幹旱半幹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使命的楊淩。建設發展25年來,始終瞄準種業發展這一核心要義,以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向我國幹旱半幹旱地區源源不斷地輸送“楊淩良種”,在遼闊的大地上播撒了豐收的希望。
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在以“創新·合作與糧食安全”為主題的第29屆楊淩農高會上,通過田間展展覽展示優良品種田間表現和栽培模式;設立楊淩國際種業展讓參會者能選到更多楊淩良種;舉辦的國際種業論壇,圍繞“科技引領種業振興”主題探讨種業發展……
多年來,楊淩示範區強化使命擔當,圍繞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補短闆、強優勢,為我國種業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其中,楊淩農作物育種長期處于國内領先水平,創造了數十項全國第一或世界領先的成績,育成了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油菜品種“秦油2号”,蘋果、猕猴桃等果樹育種及栽培技術全國領先,支撐陝西成為全國蘋果、猕猴桃、鮮食紅棗和花椒産業第一大省……先後培育動植物新品種800餘個,其中小麥品種16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20多億畝,增産1000億斤。“楊淩良種”成為了農民增收緻富的金鑰匙。
以科技創新
打造良種繁育“策源地”
在楊淩良科智慧農業夏播玉米試驗田裡,良科1918、良玉88、良玉DF26、良玉369、良玉DF31等系列玉米新品種屹立田間、長勢喜人。
近年來,丹東良玉種業和楊淩良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品種累計達到了80億噸。2012年通過國審的良玉99,不僅在東北地區大面積推廣,在黃淮海地區因其耐密性、抗倒伏、品質好,赢得了廣大種植戶的好評,10年時間,累計增加社會效益40多億元,如今已成為年推廣面積達到3000多萬畝的“金種子”。
“在良玉99的基礎上,我們通過科技創新、資源創新,又研發了良玉DF31這個品種,它的豐産性、抗倒性超過了良玉99,在山東、河南夏播區,一直到東北的糧食主産區,推廣的面積都是非常大的。随着我們楊淩良科玉米生物技術研究院的揭牌成立,我們将确立若幹個國内領先的課題作為研究方向,通過校企合作、科技合作、強企合作的方式,解決玉米産業化面臨的瓶頸,進而在田間生産中增加糧食産量,助力農民增收。”良玉品牌創始人、丹東良玉種業有限公司首席育種專家、楊淩良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協良說。
科技創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金鑰匙”。9月17日,在第五屆楊淩國際種業創新論壇上,陝西糧農集團與示範區管委會發起組建的楊淩秦豐種業下屬的偉隆種業,獲得了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資質,得到1000萬元獎勵。“這标志着我們在打造以小麥、玉米主要農作物品種為種業陣型的具體實踐邁出了關鍵一步,後續我們将在圍繞國家東北、華北、西北、黃淮海及西南糧食主産區,組建專業化品種推廣團隊,讓楊淩的良種打造成為陝西種業振興的骨幹力量。”楊淩秦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鋒滿懷激情得說。
目前,楊淩示範區現有種業技術研發平台115個,省部級以上研發平台66個,近1000名科教人員從事生物育種研究工作,近5年審定登記動植物新品種288個。近兩年來,楊淩示範區先後組建成立種業、果業、農業智能裝備、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畜牧、食品工程等6個産業創新中心并運行,建立了以小麥、玉米、油菜、馬鈴薯、蔬菜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陝西榮華作為全省唯一一家種子企業入選農業農村部種業補短闆企業陣型名單,榮華、鴻塬入選全國十強油菜種業企業,發現了全球首個小麥條鏽病感病基因,成功開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世界首款大麥高密度液相SNP芯片、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SNPs芯片,對突破生物育種技術瓶頸、提高育種效率、實現育種突破提供了重要工具……
記者了解到,2021年共計109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審定登記,其中國審品種15個,種業發展取得了亮眼成績。
科技成果
在農民“田間地頭”轉化應用
“我們合作社的200多畝地,大部分都種植陝單650,這個品種田間表現很不錯,産量高、防疾病、籽粒脫水快,而且銷路好,我準備明年全部種這個品種。”興平豐收糧食合作社的趙育會說。
良種配良方,好的品種加上科學的種植技術,才能發揮出最大優勢。該合作社相應的還示範了玉米種植“5335”技術模式,從試驗示範到大面積的種植也有三年時間。目前,陝單650在興平市已從最初的零星種植發展到如今的2000多畝。
蒲城縣位于陝西關中平原東北部,玉米作為當地重要的糧食作物,品種的好壞是每一位玉米種植戶關心的問題。“人家推薦說陝單650産量高、穩産,我就試着種了,沒想到一畝地就增産300斤左右,增收将近400元,20畝收入基本上增加了8000元左右。”蒲城縣孫鎮甘北八組的玉米種植戶葉青海說。
目前,國審玉米品種陝單650入選2021年黃淮海夏玉米(機收)五大核心展示綜合表現優良品種。“從市場上看,陝單650、660品種的銷售能占種子銷售總量的60%,這個品種植株不是很高,穗位整齊,産量比較高,産量好了農戶就喜歡,農戶為了經濟效益,就願意選擇這樣的品種。”蒲城縣孫鎮賈娟農資經營部負責人賈娟說。
經過農業農村部、國家玉米産業技術體系、國家玉米栽培學組等有關專家在蒲城、旬邑、榆林和定邊機械現場實産驗收,陝單650玉米品種最高畝産達到1122.3公斤,創造了夏玉米畝産超過750公斤、灌溉玉米超過1100公斤的紀錄。2019年至2020年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在奇台總場建立高半示範田,經測産畝産達1465.25公斤。
不僅是玉米,楊淩作為我國乃至世界小麥育種科研高地,長期以來為我國小麥種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去年陝西省通過國審的7個小麥品種有6個出自楊淩,全年種子交易量占陝西全省的二分之一,示範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今年楊淩西農511、偉隆169等小麥品種在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區推廣種植面積約3000多萬畝,約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9%左右。良種在糧食增産中發揮的作用占到了45%以上。
此外,蘋果新品種“秦脆”以1200萬元苗木生産經營權轉讓費刷新全國紀錄;國審小麥新品種“西農511”技術轉讓費達455萬元,被列為河南省小麥主栽品種之一;楊淩職業技術學院“武農981”“武農988”小麥品種權實施許可金額100萬元……楊淩的良種在祖國大江南北星羅棋布,越來越受到種業企業和農民的青睐。
在楊淩,已集聚種業企業近百家,種子年交易額約8億元,年示範推廣面積逾億畝,累計完成品種權交易298項,交易金額2.45億元,已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農牧良種集散地。
楊淩良種
在“海外農田”生根發芽
在位于第29屆楊淩農高會農業科技與糧食安全國際交流合作展館的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展區,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小麥和油菜加工而成的面粉和食用油,以及富有陝西地方特色的食品一一呈現在參會者面前。據該公司總經理助理賈俊奇介紹,公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目前已在哈薩克斯坦北哈州擁有150萬畝的種植基地。
為了深挖哈薩克斯坦糧食生産潛力、提高糧食供給能力,促進國際化人才培養、海外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和智庫建設,不斷提升合作深度和廣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求出發,與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公司等相關合作單位開展品種選育、綠色健康食品研發、國際化人才培養和海外農業技術培訓工作,不斷探索創新“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海外模式,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楊淩智慧。
“目前,我國的小麥新品種已在哈薩克斯坦等上合組織國家進行推廣,比當地主栽品種每畝增産最高達60.51%,小麥寬幅溝播技術也在當地逐步普及。”上合小麥育種創新基地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正茂說。
作為哈薩克斯坦科克舍套示範園首席專家,張正茂協同中外專家在示範園篩選優良品種,組裝配套相應的栽培技術,并做出樣闆,通過科技培訓傳授給農場主和農民;合作單位組織農場主和農民進行大面積綠色種植生産,以訂單收購模式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真正讓小麥“買得到、運得回”,探索出了一條産學研合作的“海外”模式。同時,專家們與甘肅定西、平涼開展多生态區異地穿梭,育成了“西春8号”等一批新品種(系),還從哈國小麥中鑒定出近6個免疫白粉病的品種……
其實,早在第28屆農高會上,哈薩克斯坦愛菊農産品物流加工園、中烏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等5個上合農業實訓基地同時揭牌,着力為其提供實訓實操指導,促進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在上合組織國家乃至更大區域推廣應用。
截至目前,依托楊淩海外合作園區面向上合國家進行小麥、玉米和雜糧作物的引種和示範推廣,已引進小麥、油菜品種7個,完成播種面積5205畝,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奮楫揚帆正當時,勇立潮頭譜新篇。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楊淩示範區将始終立足“國家隊”的職責定位,持續種業加強創新攻關、示範推廣、要素集聚、扶優培強,探索建立政府、科研、市場協同推進種業發展的新機制,搭建統籌國内外種業創新要素、開展種業源頭創新的重要平台,着力構建覆蓋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主産區的育繁推一體化網絡服務體系,推動楊淩成為國家種業重要戰略科技力量,為推進種業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行波
編輯:張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