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已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與世長辭,享年96歲,作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的離世象征着一個時代的落幕。
和曾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治下的盛世不同,當今聯合王國内憂外患,英聯邦分崩離析,這是王權的隕落,也是帝國最後的悲鳴。
在位70載,伊麗莎白女王盡忠職守,在戰争時期為人民帶去歡樂和勇氣,在“大英帝國”向英聯邦和平過渡的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維護了王國的穩定和皇室的威嚴。
作為英倫三島的君主,女王是維系聯合王國和平統一的紐帶,而現在基石崩塌,王國風雨飄搖,獨立公投呼之欲出。擺在眼前的第一個危機就是,“倫敦橋倒塌”後,英倫三島或将走向分裂。
自《權利法案》出現以後,英王室權力受到限制,雖然是“吉祥物”,但政治意義十分重要,不管是資産階級革命還是逐步退出全球殖民體系,英國都很少經曆流血事件。
英王的妥協無疑發揮了重大作用,這也是國内外人民願意尊崇王室的原因,雖然隻是名義上的尊榮,但也是英國凝聚人心、維系國際地位的重要資本。
在地理位置上,英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組成,英格蘭人在數量上有絕對優勢,占了84%,經濟實力也最強, 貢獻了 87%的GDP,但英格蘭本身面積隻占了53%,而另外一半的領土都在鬧獨立!
這是因為自二戰以來,民族自決權得到長足的發展,越來越多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各族人民都熱衷于建立單一民族國家,愛爾蘭就是這麼從英國獨立出去的。
而英格蘭人屬于盎撒人,而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屬于凱爾特人,凱爾特人是原住民,在英倫三島定居了數千年,而盎撒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是後來打進來的,統治并奴役了凱爾特人,所以兩族人民屬于有世仇。
因此,即使是在現在,跟美國的種族歧視比,英國也是一點都不遑多讓的。和盎撒人标志性的金發不同,部分凱爾特人有着“異類”的生理特征,那就是紅發,絕大部分凱爾特人都會因為紅發遭到欺淩和歧視,因為盎撒人打心底就有着作為征服者的曆史驕傲。
曆史上盎撒人征服了凱爾特人,後者隻能遷出英格蘭,在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也是愛爾蘭和蘇格蘭隔三差五鬧獨立的曆史根源。
英國逐步建立全球霸權期間,這幾個國家還比較“聽話”,但從維多利亞時代落幕開始,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愛爾蘭率先發難,挑起獨立戰争,迫使英國承認其獨立,但這也是妥協的産物,英格蘭新教徒控制的北方六郡并沒有歸屬愛爾蘭,而是作為聯合王國繼續留在英國。
北愛爾蘭本來是親英派當家,但是今年,尋求“脫英”的新芬黨赢得了地方選舉,希望帶領北愛爾蘭回歸愛爾蘭,而且現在還真有機會。英國意欲毀約修訂《北愛爾蘭議定書》,為此已經得罪了歐盟和美國,一旦特拉斯推進修約法案,勢必引起巨大的國際動蕩。
首先是英歐貿易戰,然後是美國勢力龐大的愛爾蘭後裔一定會極力推動北愛脫英;地區局勢更甚,北愛“脫英派”一定會與英國對抗到底,愛爾蘭自然也會抓住統一國家的曆史機遇,到時候兵戎相見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根據《貝爾法斯特協議》,北愛爾蘭可以随時舉行公投,蘇格蘭也有一樣的心思,2014年就舉行過一次獨立公投,但當時跟英國混得還不錯,所以55%的民衆反對。但蘇格蘭并不死心,現在英國脫歐還處于震蕩期,内憂外患,蘇格蘭地方政府首席部長斯特金再次提出将于2023年10月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
特拉斯本來就和斯特金不對付,于是也開始着手準備,據媒體透露,英國政府将規定除非民調顯示60%的蘇格蘭人支持,否則禁止再次公投。但現在英國整體環境糟糕,蘇格蘭也受了連帶傷害,本來大家也是面和心不和,脫離英國的呼聲将會更高。
而且脫英的可能性比北愛還要高一些,蘇格拉獨立的條件很簡單,隻要多數人投票贊成就行了,但北愛的情況卻複雜一些。首先北愛不是非公投不可,是可以接受讓步的,隻要英國遵從《北愛爾蘭議定書》,北愛是可以繼續留在英國的。
而且,就算北愛發起公投,可能也難以湊到足夠的票數,因為經過這些年的人口變化,當地的主體人口都來自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新教徒,而愛爾蘭人是弱勢群體。
最後來說說威爾士,可能大家基本沒怎麼聽說威爾士鬧獨立的,不過這是有的,但聲音很小。曆史上威爾士曾多次叛亂,但遭到英格蘭的殘酷鎮壓,由于兩國離得最近,方便英王直接管轄。通過長期的清洗反英勢力和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威爾士才被英格蘭徹底馴服。
在蘇格蘭鬧獨立的氛圍帶動下,威爾士也對英格蘭施加了一些壓力,最終英格蘭同意威爾士建立了獨立的立法會,算是下放了一些權力。
比起蘇格蘭想要徹底決裂的動作,威爾士僅僅算是小打小鬧了一下,嘗到點甜頭後就馬上收手了,因為威爾士并沒有蘇格蘭的實力和底氣完全脫離英國,這是客觀的經濟條件決定的,但從民調上看,威爾士支持獨立的傾向上升到40%以上,并呼籲獲得更多的自決權。
總得來看,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都(将)具備脫離英國的政治條件,如果新任首相特拉斯應對國内以及外交危機不利,将加速英國的内部分裂,特别是女王去世後,本就不和的聯合王國向心力更弱。
而一旦有一個完成公投勢必會引起骨牌效應,到時候聯合王國将不複存在,而單一的英格蘭将失去50%的國土,軍事、經濟實力至少打個對折,政治地位也會一落千丈,可能連五常的位子都保不住。
更讓英國應接不暇的是,第二個危機——“聯邦分崩離析之勢難掩”。一戰後,英國國力大損,殖民地紛紛掀起獨立運動,舊世界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為了和平交接殖民地,英國作為宗主國與殖民自治領地共同組成英聯邦,承認其獨立,互不隸屬,英王作為名義上的君主,大英帝國名存實亡。
需要注意的是,“英聯邦”和“英聯邦王國”是兩個概念,英聯邦是英國和殖民地組成的松散國際組織,而英聯邦王國是現存15個奉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專稱。
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重要的盟友國家,這些國家都會由總理提名為總督接受英王任命并作為王室的全權代表。
英聯邦共有50多個成員,但最具影響力的除了上面那三個就隻剩印度了,随着英國國際影響力日漸衰弱,越來越多的成員國将離開這個聯盟,比如緬甸、愛爾蘭、津巴布韋很早就宣布退出了英聯邦。
2021年,東加勒比海國家巴巴多斯結束與英國王室的關系,改制共和,此前擔任總督的梅森就任總統,取代英國女王成為國家元首。
巴巴多斯是英國的早期殖民地,也是三角貿易的重要中轉站,所以巴巴多斯人多為黑人後裔,遭到宗主國的歧視和打壓,其發展曆程充滿了血淚,直到現在才算徹底結束了被殖民的曆史。
和巴巴托斯有着相似經曆的還有毛裡求斯、格林納達等等,同在英國的殖民曆史中受盡磨難才走上了獨立共和之路。今年3月,牙買加總理告知英國威廉王子将修改憲法退出英聯邦,改制共和,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向英國索賠販賣黑奴的曆史債。随着女王去世後,相信會有更多的小國走上獨立的道路。
正所謂牆倒衆人推,同為五眼聯盟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早有退出的打算。6月4日,澳大利亞總督赫爾利公開表示,澳大利亞有可能成為共和國,一旦女王去世,就會讨論脫離英聯邦。
其實,此事早有預兆,現任總理阿爾巴尼斯5月當選,組閣的時候就設置了一名共和國事務助理部長,他明确表示,澳大利亞不再是英國的殖民地了。
顯然澳大利亞已經不以英國為尊,但就算改制共和,也無法實現獨立自主,因為現在又轉投了美國的懷抱,到頭來也隻是換了個“主子”,自己的身份還是沒變。民調顯示,超過半數的澳大利亞民衆反對保留君主制,絕大部分人認為聯邦政府應該修改憲法廢除君主制。
從上述英聯邦國家的态度可以看出來,大家之所以還維系着這個松散的聯盟完全是看在女王的面子上,現在女王走了,查爾斯國王的威望和風評并不及母親,也是時候把議題拿到台面上讨論了。
這也就導緻英國将面臨第三個危機——“新王登基,國運多艱”。73歲的查爾斯國王雖然繼位,但并沒有得到民衆的喜愛。民調機構顯示,32%的民衆不認為他能成為一名好國王,42%的民衆認為他應該讓位威廉王子。
作為王儲的查爾斯不僅因為私生活問題遭到民衆的诟病,還多次被曝出财務醜聞,而且數據顯示,2021年英國王室的開銷達到1.024億英鎊,這讓原本就處于生活成本危機下的英國人民十分不滿,随着女王去世,英國王室的聲譽不複從前,反對君主制支持共和制的呼聲将越來越大,延續千年的英國王室岌岌可危。
伊麗莎白二世,是為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之保護者,曾宣誓窮極一生奉獻于偉大帝國之家,在位長久而體面。賢君既逝,天下缟素,失去女王的聯合王國和聯邦将何去何從還難見分曉,但可以确定的是,先王英名尚可流芳,而國之将傾,昔日榮光已然歸于塵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