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源遠流長的陝西秦腔文化

源遠流長的陝西秦腔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00:27:48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秦腔的流傳已有上千年,秦腔文化也是在這近千年以來,不斷變化改善,秦腔因流行的地域不同,而演變成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對與秦腔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陝西文化為你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秦腔,是我國戲曲中較為古老的大型劇種之一,因産生于秦隴大地,又以陝西關中話為基調,故名為秦腔。它是深受西北人民喜愛的一個主要劇種。秦腔傳入什川,據考證約在公元18000年以後。當時由于社會處于重大變革時期,文化交流活動加快,人們頻繁往來于蘭州什川之間,耳濡目染,逐漸對秦腔藝術有了興趣,一些農村藝人、好家,以不滿足“小曲子”演唱,并在各“小曲子”自樂班的基礎上模仿、嫁接、移植,走上由簡到繁、由折子戲到全本戲演出的道路。

  清代後期,秦腔在蘭州盛行起來。光緒元年(1875年),蘭州成立了秦腔班社“福慶班”。名藝人張福慶組織衆多藝人在固定的戲台上演戲。茶館酒肆常有清唱的藝人。1913年,朱怡堂等老藝人成立了“化俗社”。班社組織秦腔藝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促進了秦腔藝術的發展。高亢、激越、豪放的秦腔曲調吸引了許多聽衆變成戲迷。什川戲迷魏學品、魏貴喜、王元亭等數十人常去蘭州班社看戲學戲。什川城隍廟南面有一座乾隆年間的戲台,秦腔藝人常在台上演戲,廣大農民常去看戲捧場。

  上世紀三十年代,什川的幾十位秦腔藝人演戲水平提高。他們拆去舊戲台,在原址建起一座兩層戲樓,上層是戲台,結構精巧,高大寬敞。逢年過節和梨花會期間,本地秦腔藝人邀請水阜、中堡、西岔的藝人來同台演出,盛況空前。每場觀衆有1000人左右,男女老幼,熱鬧非凡。那時演出的劇目都是傳統的曆史劇。

  1940年,什川秦腔藝人組成兩個戲社。王元亭、魏毓功、魏學通、陶啟福、魏孔安、魏學禮、魏至願、魏本中、魏旭中、衛明新、衛明珍等人組成同樂社。魏貴喜、魏學品、魏至孝、魏學印、魏至貴、魏職相、魏周存、魏孔文、魏學成、魏周湖、魏學茂、魏至君等人因在上車村居住,組成的社名上車社。兩社常唱對台戲,梨花會時晝夜都唱,互相競争,促進了秦腔藝術的快速發展。

  舞台演出

  1944年,同樂社應邀去榆中夏官營演唱五天,受到那裡觀衆的贊譽。四十年代是什川秦腔藝術的鼎盛時期。泥灣村的藝人焦元寶、魏左堂、魏至卿等,河口村的藝人馬稱科、魏從貴、馬稱舉等,常渡河來什川演戲。解放初期,什川秦腔藝人在新年春節和梨花會期間仍然演戲。1958年,什川公社成立了秦腔劇團,名藝人魏周存任團長,團員有40人,青年女演員中張治花水平較高。秦劇團平時組織團員在同一工地上幹活,休息時大家談論演藝,互相切磋,老藝人傳教青年演員。他們曆史劇和現代劇都演。常演的曆史劇有《鍘美案》、《轅門斬子》、《蘇武牧羊》、《反徐州》、五典坡》、《遊龜山》、《遊西湖》、《周仁回府》、《潞安洲》、《三娘教子》、《小姑賢》、《白玉樓》、《大升官》等,現代劇有《十年之家》、《梁秋燕》(眉戶劇)等。

  1963年,什川公社書記寇永明重視秦腔等文藝事業,他安排木匠擴建戲樓兩側。自己在新台上粉墨登場,與藝人們一起演戲。老藝人陶啟福從榆中秦劇團回到家鄉,把精湛的演藝獻給鄉親們。1965年,青年藝人魏萬英、魏至芳等演出現代劇《會計姑娘》、《奪印》等。“文化的大革命中”,什川秦劇團演出《血淚仇》、《血淚湖》、《三世仇》等現代劇,并移植京劇樣闆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鵑山》為秦劇。主要演員有王家林、魏興吉、陸發安、劉永蘭、顔孔魯、衛明月、魏永旭等。1972年建起了新舞台,把古式建築的戲台拆毀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