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原創稿
人民網阜陽11月26日電(周坤) 11月底的皖北,寒意漸濃,但在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的蘆蒿大棚内,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村民們正忙着将蘆蒿收割、捆紮,讓豐收的喜悅伴随着鮮嫩美味的蘆蒿走進千家萬戶的飯桌。
大家都知道蘆蒿價格不便宜,卻很少人知道其真正的含“金”量。在阜南縣新村鎮,當地村民報出數字:一畝蘆蒿一年淨賺近兩萬元。更令人稱道的是,當地種植蘆蒿多年,從沒發生過虧本,這裡的蘆蒿一直是市場上的“香饽饽”。前不久,“新村蘆蒿”還獲批國家地理标志證明商标。
新村鎮的蘆蒿。人民網 陶濤攝
新村蘆蒿憑什麼“一枝獨秀”?
面對提問,阜南縣新村鎮黨委書記張亮給了答案:“這裡蘆蒿賣得好,在于解決了‘誰來種、怎麼種、怎麼賣’的問題。”
新村鎮地處阜南縣的最北邊,在幾年前,多數新村人還種着生姜、西瓜、南瓜等普通經濟作物,畝均收入千餘元,集體收入也是捉襟見肘,一度被稱為阜南的“西伯利亞”。
在2015年成為鎮黨委書記後,張亮一直尋找适合新村的緻富路。在走訪中,他發現鎮裡有十幾戶居民種植蘆蒿,總共面積不到100畝。雖然種植規模不大,但是十幾年來,蒿農從來沒有虧本,甚至還靠着賣蘆蒿蓋起了二層小樓,這讓張亮眼前一亮。
原來,其實早在20多年前,新村人就開始種植蘆蒿,畝均效益很可觀,是傳統稻麥收益的5至10倍,但小戶經營、粗放管理、品種繁雜,讓農戶漸漸喪失信心。
農戶正在分揀蘆蒿。人民網 陶濤攝
但張亮認為,有着良好的種植曆史和群衆基礎,再加上市場前景廣闊,“尋找緻富路,首選種蘆蒿。”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重振蘆蒿産業,答好“誰來種”問題,當地的做法是,黨員村幹部帶頭,種植協會帶動,大戶幫助,讓農戶唱主角。
與過去村民自己單打獨鬥不同,現在的蘆蒿,從種植到技術、銷售和質量監管,都有當地的蘆蒿種植協會指導,每一個生産環節都有專業人員培訓。
“最初為鼓勵種植蘆蒿,政府給我們新種植戶每畝200元獎補,老戶帶新戶給予每畝100元獎補。現在政府以每畝400元給留種苗戶補貼,還幫着辦理小額貸款,協會在建棚、生産、銷售等環節跟蹤服務,讓我越種越有信心!” 新村鎮農民孫洪濤說。
而要解決“怎麼種”問題,新村人從技術、品質等環節,着力攻克。
當地政府與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在育苗、栽培、深加工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保障。同時,還發展起連棟溫室、智能溫室等先進設施農業。這讓原本一年三、四茬的蘆蒿,一下子變成了一年六到八茬。
如今在整個阜南縣,全縣蘆蒿種植面積發展到17000多畝,帶動大約1.5萬多農戶,人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俯瞰阜南縣的蘆蒿種植基地。人民網 陶濤攝
圍繞“怎麼賣”的難題,新村人也曾經吃過虧。
去年疫情期間,因為交通管控,導緻阜南縣新村鎮的蘆蒿種植一度滞銷。
吃一塹、長一智。于是今年年初,張亮積極動員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地頭保鮮庫建設項目,通過建冷庫,延長蘆蒿的保鮮期。
如今,看着身旁已經投入使用的冷庫,新村鎮蘆蒿種植大戶張文賓再也不用擔心滞銷風險。更為重要的是,蘆蒿采收後在車間進行加工,打造成市場上暢銷的“精蒿”,按照不同品級分類銷售,可以實現每畝增收1000元以上,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市場競争力。
在阜南縣,建冷庫、搞加工、延産業鍊……一套組合拳,讓細嫩的蘆蒿徹底變成了“綠金條”。
現在,張亮瞄準了下一個目标:蘆蒿種植面積達到30000畝以上,力争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園、國家級“蘆蒿小鎮”。而如今的阜南,也流傳着這樣一句俗語:“家家種蘆蒿,生活節節高。”這是阜南縣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寫照,更寄托着當地居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