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地下城”究竟是何模樣?一座城市,究竟應該怎樣去規劃建設它的地下空間?我們不妨管窺這些杭州的地下空間,從中探究一座城市現代化持續發展的可能。
城市的“倒影”
零距離接觸杭州的“地下城”,你會發現它和想象中的“城”還有點不一樣。
我們梳理發現,此次入選的27個項目中,與交通、停車、市政管網等相關的地下空間項目占了一大半,像杭州紫之隧道、大華飯店的地下停車庫等,似乎都不算新鮮了。這些項目能代表杭州地下空間的建設水平嗎?杭州到底要建一座怎樣的“地下城”?
“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應該按需設計。”全程參與此次典範項目評選的杭州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湯海孺看來,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并沒有“放之皆準”的模闆,“可以說每座‘地下城’,都是這個城市的‘倒影’。”
“譬如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它所擁有的地下空間不僅連通地鐵站、商店、飯店,還有銀行、電影院,甚至還有大學,這是因為蒙特利爾冬天特别冷,市民不适合在地面活動。”但杭州不一樣,湯海孺指出,“杭州是山水之城,也是曆史文化名城,最美好的人文與風景都在地面上,那麼在設計‘地下城’的時候,就會重點考慮把影響城市景觀的功能或設施放進去,比如停車、過境交通、市政設施等。”
正因為如此,不少參評專家指出,這批典範項目推出的關鍵意義,在于明确了杭州地下空間規劃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向地下要空間,并非引導人們完全在地下活動,而是通過地下空間建設釋放地上空間,讓人們更好享受地面上的綠色和陽光。
近年來,随着杭州道路、公共停車場庫等交通設施逐步地下化,市政設施也開始嘗試地下化,并獲得了多元利好。
自此,杭州地下空間建設搭載着軌道交通推進,從點到線,并依托地鐵站點與周邊地下空間互聯互通,飛速發展。截至今年11月中旬,杭州市地下空間開發總量已突破1億平方米,目前已形成“一城五軸、三主八副、十一片”的地下空間系統,初步具備了一座“地下城”的概念。
“出了地鐵站台,不用再出地面,直接走地下通道就能到來福士大廈。”自去年年初,在杭州市錢江新城來福士大廈上班的錢芸早上可以晚起15分鐘。27個典範項目之一杭州地鐵市民中心站,是地鐵4、7号線換乘站,位于錢江新城CBD核心商業區和行政辦公區,不僅打通了其北面前往來福士大廈的通道,還與周邊砂之船、高德置地、迪凱銀座等商業綜合體以及市民中心無縫對接,在1.5公裡範圍内形成一個地下循環體。
“據初步統計,每天有超過兩萬人通過地鐵市民中心站各個出入口直達辦公樓,從市民中心過錢塘江到奧體的時間縮短到3分鐘,并且可以直達蕭山國際機場,為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錢江新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地鐵建設帶動杭州市地下商業等公共空間迅速發展,杭州地下空間的綜合化功能利用迅速提升。據杭州市建委數據,自2016年開始,在當年完工的地下空間開發建築面積中,用于商業、市政等其他功能的占了50%左右。
“對于市民來說,地下空間有了商業的植入,才會有‘地下城’的感覺。” 陳豔萍告訴記者,伴随着軌道交通的延展,“地下城”也在不斷生長,品質感也将越來越強。
“地下空間的開發建設,雖然沒有可學習的模闆,但有可以借鑒的開發模式。”趙立維翻開一份資料,用紅筆重重劃出裡面的案例,“我們正在推廣的一體化開發模式,就是雄安新區、廣州琶洲等地下空間建設領軍地區的最鮮明特色。”
位于杭州錢江新城二期的連堡豐城,就是一座超大“地下城”。整個空間串聯起地鐵9号線禦道站、五堡站、六堡站、七堡站,集地下公共空間、地下基礎設施及地下交通設施于一體,構建起地上地下“雙城系統”,将呈現全新的都市生活方式。
“還有西站樞紐、奧體博覽城等,這些精品項目與大家見面時,或許市民群衆對‘地下城’的印象又會更加深刻一些。” 陳豔萍說。
愈發“深入”之後
城市越來越“深”,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和挑戰。
杭州在規範發展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方面,也一直在不斷探索。近年來,杭州相繼頒布實施《杭州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杭州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理辦法》《杭州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實施辦法》等政策,就為地下空間的綜合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不乏創新突破之舉。
“比如,就商業項目建設地下連通道來說,之前因為沒有政策依據,部分連通道建設因超出商業項目批準用地範圍難以實施。”杭州市建委地空處負責人說,“但現在我們制定了《杭州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實施辦法》,明确了地下通道的公共屬性,在經過相關部門聯合論證、審批後,可以辦理劃撥供地手續,為企業建設連通道解決了政策障礙。”
更多探索在路上。今年7月,在杭州西站樞紐雨棚上蓋項目“交地”當天,杭州市規劃資源局餘杭分局向開發單位同步發出了該項目兩處“地上空間”建設用地的三維不動産權證書。“這是全省首本‘地上空間建設用地三維不動産權證書’。”杭州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這給了我們一個思路,在地下空間的分層開發中,我們也可以用三維坐标的形式,給地下空間辦理不動産權證書。”
這樣一來,就把過去很模糊的空間變成一種資産,然後确權,不僅可以推動社會資本的進入,也讓其有成為資本的可能性。
不過,在專家看來,包括杭州在内的很多城市,地下空間建設依然存在許多短闆,譬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率不夠高,尤其是淺層資源未能合理利用;科技創新、信息技術服務、前沿技術、智力培育等地下空間專業核心競争力投入不足。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教授曾表示,這其中,城市地下空間的“數字短闆”顯得尤為突出,以緻在地下空間治理體系建設、規劃建設、數據化信息化管理建設方面都受到影響。
為補上短闆,目前,《杭州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2021—2035年)》正在編制中,将作為今後指導杭州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總體框架。“杭州的地下空間建設将從關注空間發展轉向為關注資源管控,結合淺、中、次深、深層四個開發層次,建立地下空間資源管控。” 陳豔萍告訴記者,地下空間規劃也将從常規管理轉向智慧管理,通過科技、數字手段解決地下空間規劃、建設、審批、管理、運維、監測,特别是逐步完成地下空間資源普查,建立3D信息網;還将結合城市大腦優化地下空間的運營,建立智能監測系統。
目前,杭州正在積極推進住建部全國首批“新城建”試點城市建設,開發“地下隐患智治系統”,已完成實驗區約103.65平方公裡三維實景底圖,率先在試點地區實現地下隐患因子全部三維可視。
而放眼全省,一張事關地下空間安全的監測數字化“大網”正在推進建設過程中,要補上的,也正是城市地下空間的安全短闆。“城市地下市政設施底數不清、狀态不明,部分設施建設标準不高,管理上涉及諸多部門,各部門監管邊界不清、信息孤立。”省建設廳城市建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硬件符合标準的前提下,地下空間的治理極度考驗着城市的運行管理水平。他表示:“‘城市生命線及地下空間綜合治理’數字化應用場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設立起來的。聚焦重大安全問題、重大民生問題,我們正在搭建省市縣聯動、部門多跨協同、軟硬件結合的城市運行安全監管體系。目前,這個應用場景正在試點,未來将在全省鋪開。”
相信一座更好的“地下城”,正在不斷構建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