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微聚廬江”可訂閱哦!
一元複始萬象更新!
今天是正月初四
小編在這給您拜年啦!
一為漢字頭,一為萬言始。
廬江方言口語、俚語俗諺中,
“一”在數字篇裡占有比較多的分量。
可以說“扁擔長的一字”能夠挑得起
日常生活裡五顔六色的居家景觀,
也可鋪展出城鄉間千姿百态的風土人情,
這裡說說精彩于我們身邊
方言裡“一”開頭的口語和俗諺
一搞——經常,總是。例句:這兩家夥一搞就幹架。
一号——通常字面意思為排序的開始,例如一号人物。廬江方言裡還有一層意思:一樣的,相同的,可以理解為“一個型号、一個碼号”的簡稱。三字為“一号的”。
一火——一次,一下。不同于詞語“一夥”。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三卷:“情興複發,又弄一火。”如今的口語中某些時候也代指“抽一次煙”。
一開——開水泡茶葉,每沖兌一次叫“一開”。
一了——一向這樣,一直如此。《水浒傳》第71回有語:那漢說:我一了不說價,五貫錢一桶,十貫一擔。今日例句:他一了就不喝酒,你灌都灌不進去。三字詞語有“一初了”。武漢、南昌等地同有此說法。
一紮——字面本意可理解為量詞的一小把,一小捆。廬江方言裡有另外一種語境:整齊,合适,正好,正确等類别意思的表達,應源于“一緻”的音變。例句:他穿這件衣服一紮得很,不長不短的。反面意思為“不一紮”。
一陣——現在詞面多為時間量詞,一會,功夫不大。廬江話裡還有一種語義,為一同,一道,相伴而行。例如俗諺句:三個一陣,小的吃虧。
一飽逮——不挑食、暢快淋漓地飽餐一頓。逮在此處是放開吃喝、不挑食的意思。各地方言中,把吃飯說成“逮”的還有遼甯大連,大連人問你一句“你逮了嗎?”那可是客氣的問候:“你吃了嗎?”
一包渣——物體碎的很多、很嚴重。
一初了——當初,一直就。例句:一初了就講這麼幹不照,非不信,搞出事來了吧?
一擔挑——事物因為相同的出處,其外形、習性等非常相似接近。
一丢丢——一點點,很少。和其相仿的有“一滴滴(dí)”。
一鍋熟——本意指飯、菜等多種食物一鍋燴就,引申為做事不分輕重緩急地攪在一起。
一尕尕(ka)——同上,一點點,或者很小。
一句話——除了字面本意,口語裡還有一種承諾口氣,“沒二話”,“就這麼定了”等語境。
一句子——廬江坊間對言語表達有較嚴重口吃障礙情形之人的稱謂。
一門經——心無旁貸地做某一件事。
一門清——本為打麻将術語“清一色”的别稱,方言裡有“整潔、幹淨”的兼指。
一錢錢——很小,很少等意思,以所處環境來判斷用法。例句:這弟兄倆個為一錢錢小事吵得天翻地覆的。
一頭沖——做事一頭熱,沒有過多考慮。
一萬六——很多的意思。多帶有諷刺意味。
一本清之(知)——指一件事的過程或細節都清楚明白。或為“一本清賬”的變音。
一點一泡——講話或辦事穩重,不浮誇,沒有虛頭。《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我從來是一點水一點泡的人,比不得媒人嘴。”
一跌三長(zhǎng)——多說在小孩學步階段,和“不跌不長”的意思相輔相成。
一呵三笑——完整的詞是“一哭三鬧,一呵三笑”。意為某件事的結果讓大家都很愉快。有時也表示“帶着笑意的交流大家都愉快”之意。
一呼不呼——一點技術和本事都沒有。也指學藝過程中沒有學到真本領,技術不精通。
一路棍子——和書面上的“一路貨色”意思接近。棍子,在方言口語裡多喻指兩類人:一為叫花,二是平常人家男孩子的戲稱。例句:别看他說的裡光外圓的,其實他們是一路的棍子。
一掼兩響——形容交易過程中彙賬時的直接幹脆、果斷爽快。
一門不門——一樣都不會。和“一呼不呼”意思相仿。
一屁兩胯——通常也說成“一屁股搭兩胯”,比喻處境很不好,或者虧欠太多之意。有趣的是,名著《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裡有同樣的話,不過用字不同:“銀子又用的精光,還剩了一屁股兩肋巴的債,不如卷卷行李往福建去罷。”
一踏平陽——道路平坦,寬敞好走。也說成“一坦平陽”。
一圖不圖——也可為“一頭不頭”。方言裡的意思是一點收獲都沒有,或者一門事都沒做成功。俗諺有:三九天蓋單被皮,一頭不頭(一圖不圖)。
一五一十——按照順序清點數字,也指賬目明明白白,清晰可查。《水浒傳》第25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一白遮三醜——皮膚長的白淨細膩,可以淡化和遮蔽某些不好看的外貿。
一個碗攢不響,兩個碗響叮當——泛指一件做錯了的事不是哪一個人的錯,雙方都有責任。這句話多形容在兩個孩子間打架時,大人們的評判和規勸,裡面兼含凡事多在自己身上找缺點的良苦用心,傳遞着以前鄉村樸素善良的教育理念。
一個被窿不蓋兩樣人——被窿,被絮裡面的意思。通常比喻兩口子幾乎一樣的為人性格、處事方式。
一快三分假,好吃囫囵吞——前半句說的是做某件事太快了,肯定會有偷工減料的嫌疑,後半句則是前半句的延伸,表示沒能弄清事理,無法領會消化。
一根蘿蔔一個凼,誰來都不讓——此句還有一種說法:一根蘿蔔一個凼,打死都不讓。意為堅持自己的位置,堅定自己的立場。
一籠雞總有一個會叫的——這裡的一籠雞是個特定的範疇,多指某個圈子、某一群人中總會有出類拔萃者。
一個荷包兩個口,東手來,西手走——指花費開支很大,口袋裡攢不下更多的錢。
一趕早,二趕飽——做事不能拖沓,就着早起飯飽、力氣旺盛去努力工作。
一個鼻孔出氣——指兩人或多人持一樣的态度。
一頭抹之,一頭塌之——完整的俗諺是:鍋鏟把撈湯果,一頭抹之,一頭塌之。比喻做一件事使用的工具或方式不對,最終什麼都沒得到。
一個雞蛋蒸一酒杯,老葛葛的——以前的酒杯大多與一個雞蛋相仿大小,可想而知這樣的蒸蛋和煮雞蛋差不多的闆結。比喻人講話、幹事老練沉穩。
一句話一跳,一句話一笑——講話方式很重要,同樣的一件事,可以讓聽的人惱怒翻臉,也可以讓對方破涕為笑;比如某人丢了一件東西,愁眉不展。甲說:别老惦記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趕明兒換個新的沒準比先前的更好呢。丢東西的人聽後自然心頭寬慰不少。而乙說:做事總是像丢掉魂似的,不丢你的才怪呢。本來人家心情就不好,這樣說法弄不準會遭那人狠狠地回一句:又不是丢你家的,關你什麼事!
再接着往下看:
一痣痣到嘴,好吃帶搗鬼——純粹順口溜式的說辭,沒有絲毫的科學道理。
一碗鍋巴三碗飯——鍋巴因為幹硬,消化慢,所以耐餓。
一門不到一門黑——對某一方面、某一行業不熟悉不了解,一定是不懂和陌生的。
一口吃不出胖子,一筆寫不成上字——應該說這句俚語很有文采的,兩個不相連的動作組合成韻句,喻指做事情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循序漸進。
一斤山芋七兩屎,回頭望望還不止——風趣幽默地将山芋管飽、通便的功效表達出來。
一根蘿蔔三泡尿,三個蘿蔔晚上睡不着覺——誇張地形容蘿蔔生吃時富含充足的水分及利便的獨特功效。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親戚在社會進程中自然淡化和疏遠的演變趨勢。
一呵三笑,一吵三鬧——以微笑的方式去交談或解決問題,人家會接受得快一些,處理的結果大家都開心。反之,有可能鬧的雙方都不痛快。
一稻籮長,兩稻籮粗——誇張語氣,形容人體形的矮胖。
一天一暴,田埂長稻——特指夏天高溫天氣裡,打暴次數多對水稻特、别是早籼稻的灌漿成熟非常有利。
一條船裝來的——因為來自(出自)相同的地方,所有性格脾氣幾近相似。和其同義的還有“一稻籮挑來的”“一根藤上結的”等。
一蓬好雨落到焦湖裡——焦湖,巢湖。夏天打暴時雨下偏了的形容。借指對人熱心的給予和幫助沒幫上路子,沒有取得實在的成果。
一把米養個恩人,一鬥米養個仇人——指在幫助和接濟别人時沒掌握好分寸,效果适得其反。也可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較對應着解讀。
一個角子捏碎了當兩個花——形容人很節儉或者很吝啬的樣子。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句話各地都通用,語出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之“一度着蛇咬,怕見斷井索”。
一毛竹篙讨不到底——比喻人城府深,心機重。
一屁股搭兩胯——本意指人褲子破了、露出屁股和大腿的寒碜形象。口語中多形容人外債很多、不堪重負的窘迫境況。
一争兩醜,一讓兩有——遇到事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協商解決,和氣才能生财。
一粒老鼠屎,敗壞一鍋粥——經典通用、流行的俗諺。
一人難遂百人願,一牆難擋四面風——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勸導人要搞好團結,衆人拾柴火焰高。
一人動嘴,十人淌口水——東西很香很好吃,很通俗地形容人們生理上條件反射的情形。
一隻手按不住兩隻鼈——鼈的勁相對比較大,而且易咬人,一般情況下抓鼈必須用雙手。喻指做事要一門門來,不能心急。
一個要補鍋,一個鍋要補——在特定的環境下,雙方各有需求,而且能互助互補,所以一拍即合。
一樣米養百樣人——相同環境下長大的人,性格也是各不相同。
一條魚攪渾一塘水——一個人在某種場合裡的極力攪纏,讓事情變得複雜。
一條魚攪不渾一塘水——比喻某個人或物的力量不足以改變現實狀況。
一根草搓不出繩,一塊闆搰不出盆——個人的能力是單薄有限的,必須要衆人的合作才能成大事。
一家憎(cěn)王麻子,王麻子憎一家——比喻雙方之間關系鬧的很僵,處于不友好的對立狀态。
一謊千句圓——說一句謊話要成百上千句來遮掩、圓和,告誡人做事處世要誠實,切不可自欺欺人。
一生不出門是福人——之前交通不便導緻的偏安一隅的處世理念,和現代流通開放的大格局是矛盾且不可取的。
一蠻三分禮——某些場合略帶粗暴的行為方式也能起到震懾的作用。
一心歸門裡——收起他心雜念,專心緻志、集中精力去做某件事。
一個師傅下山——指兩人的手藝或脾性基本相似。
一鍋飯沒冷——形容血緣、親戚關系非常近。完整句有:“五伏的兄弟,一鍋飯沒冷。”
一摸不擋手——比喻人懂得很多,做事内行,熟練,很少有不會的。某些時候也借指人很強勢的樣子。
一張紙畫個鼻子——人在某些場合得到青睐追捧,有臉面。較偏向貶義。
一老各(一種鐵質挖土工具)挖到得(底)——各,字面或為戈的變音。本句意思做事或說話操之過急,過了頭。
一步到袋口——說話辦事直截了當地闡明或進入重點,不模棱兩可,不優柔寡斷。合肥方言為“一步到台口”。
一卵二十三——最是這“一卵二十三”,一般外地人很難從字面上諧出其寓意來。這句口語所要表達的原意是一件事做砸了,沒達到預定的效果之意。但因其廣為引用的變異,在日常表述中又可以做多種解釋,像兩個人關系鬧僵了可以說,不想去做某件事也可以套上它等等。關于這句俚語的形成或出處,廬江知名網站“魅力廬江”上有兩個版本。之一是網名為“瓦全鋪子”的網友的考證:卵,蛋之意思。民間孵小雞一般二十一天左右出殼,如果到了二十三天仍然沒動靜,說明這個蛋可能已壞了,孵不出小雞來。細想之下,也算合情合理的。之二是網名為“布衣”的網友借用廬江歇後語“小和尚送竈——一卵二十三”來诠釋,這句話可能與傳統節氣裡的臘月二十三送竈有關。和尚多超凡脫俗,且又吃素,到二十三的時日拿什麼去送竈?以大師傅經年不變的光頭作喻,顯得诙諧風趣。有一點需要說明,這裡面多以趣味取樂為主,不含慢侮之意。而語言、詞典學家王光漢在《廬州方言考釋》中以合肥口音收錄為“業卵二十三”,和廬江方言有一些差異。
往期精彩回顧
■大家辛苦了!過大年,縣長慰問堅守崗位的一線幹部職工
■新年步步高!走,我們爬山去!
■廬城市民,過了一個沒有劈裡啪啦的春節,照樣缤紛多彩!
■各位親,縣委書記王連貴、縣長許華為給大家拜年啦!
作者/張彎
編輯/汪小桃
點亮底下的小花花
鼓勵一下上班的小編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