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端陽蟬始鳴,烈日炎炎伏熱生。烏金土地黃金麥,喜收澄澄豐年來。
夏至,是我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确定的一個節氣。俗話說“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意思是說,從夏至開始,天氣就一天比一天炎熱起來了,蟬鳴嘒嘒,驕陽似火。
夏至,又稱“日長至”。這一天,太陽高度達到極緻,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故夏至亦稱“日長至”。
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之名,由此而來。
夏至三候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我國中國農業文明的智慧結晶,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是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也是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節氣”是根據農曆推算四季氣候的單位,一年24個節氣,分屬12個月。每個節氣15天左右,每5天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古代勞動人民用三候來表示當時的氣候特征、天氣特點以及一些特殊現象。
同其它節氣一樣,夏至也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古人認為,鹿角朝前生,屬陽,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刻,從這之後陽氣開始衰落,鹿角便開始脫落。蟬和半夏,均是陰屬性,夏至之後,蟬開始鼓腹而鳴,植物半夏開始旺盛生長。
夏至習俗
夏至,作為最古老的節氣之一,一直是我國非常重視的一個節氣。據《周禮·春官》記載:“以夏日至,緻地方物魈,以檜國之兇荒、民之劄喪。”意為在夏至祭神,祈求農業豐收和免除瘟疫。
一碗夏至面吃出夏的味道。在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夏至已有新麥,故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據《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可見,夏至吃面這一習俗最早從北京興起,後來逐步擴散到天津、山西、山東等華北地區。而在南方,夏至與端午一樣,要吃粽子,這一習俗比吃面要早,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就有“夏至節日食粽”的記載。到了江南一代,除了吃粽子,還有吃馄饨的,最有特色的要數喝“夏至粥”。
一把折扇搖出夏的優雅。據《遼史·禮志》記載:“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在夏至這一天,民間還有婦女們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用來消夏避伏。
夏至裡的詩情畫意
夏至已至,晝長夜短,紙短情長。
夏至,是個充滿詩意的節氣。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
漲落平溪水見沙,綠陰兩岸市人家。
晚風來去吹香遠,蔌蔌冬青幾樹花。
——宋·洪咨夔 《夏至過東市其二》
石鼎聲中朝暮,紙窗影下寒溫。
踰年不與廟祭,敢雲孝子慈孫。
——宋·範成大《夏至》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宋·趙師秀《約客》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莫将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宋·無門慧開禅師
《頌古五十五首其一》
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夏至
福至彩至
願所有美好如約而至
攜一米陽光
懷一顆感恩的心
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柴米油鹽醬醋茶
琴棋書畫詩酒花
在瑣碎的日常裡盡情“快樂8”
(來源:中國福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