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9 03:14:22

關于自己的心态,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着極為明确地表示,他在此文中說過這樣被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而後他提及自己受腐刑乃是天下的極刑,但即使這樣為什麼還要活下來呢?他接着說道:“所以隐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後也。”

司馬遷明确地表示他想活下去的原因就是因為史書沒有寫完,同時他引用了很多曆史名人因為受難而努力撰述的掌故:“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傥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1

路過古橋

接下來,司馬遷在此文中講述了自己撰述史書的整體狀況,以及他希望自己的撰述能夠流傳于後世,讓人們知道真實曆史的心态:“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愠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由以上這段話可知,他所撰的史書總計由五部分構成:《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總計一百三十篇。這部書的内容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年間。按照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的統計,《史記》一書共寫了“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的曆史。而本書的撰書體例,張大可認為“《史記》的五體均為司馬遷所創造”。劉知幾在《史通》卷二《列傳》中亦提到了《史記》在撰寫體例上的創造性:“夫紀傳之興,肇于《史》《漢》,蓋紀者,編年也;傳者,列事也。編年者,曆帝王之歲月,補《春秋》之經;列事者,錄人臣之行狀,猶《春秋》之傳。《春秋》則傳以解經,《史》《漢》則傳以釋紀。尋茲草創,始自子長。”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2

景區内的第二個入口

劉知幾在這裡将《史記》與《漢書》并稱,而金毓黻在《中國史學史》中的評論方式也是如此:“吾國史學,萌芽于孔子、左丘明,而大成于司馬遷、班固。”後世亦将《史》《漢》并提,有人認為《史》高于《漢》,也有人認為這兩者順序應該倒過來。而早在東漢就有人對《史記》一書提出了批評,《後漢書·班彪傳》載有班彪所撰的《略論》一文中說過的這樣一番話:

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馬遷,采左氏《國語》,删《世本》《戰國策》,據楚、漢列國時事,上自黃帝,下訖獲麟,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遷之所記,從漢元至武,則以絕其功也。至于采經摭傳,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務以多閱廣載為功,論議淺而不笃,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3

山門

班彪說一百三十篇的《史記》其實不缺,其中缺了十篇,此事暫且不論,但班彪認為《史記》一書記載的史事有的太過“疏略”,同時他不贊同司馬遷的學術觀,他認為司馬遷崇尚道教而輕儒教,尤其《史記》中的《貨殖列傳》輕仁義而以貧賤為羞,同時該書還強調俠客精神。這都不是儒家觀念所提倡者,但是從文筆而言,班彪還是認為司馬遷有良史之才。

班彪的觀點為其子班固所繼承,其在《漢書·司馬遷傳贊》中說過同樣一番話:

……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于大漢,其言秦漢詳矣。至于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牴牾,亦其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頗缪于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敝也。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故謂之實錄。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4

古老的路

若從内容來論,司馬遷确實重視農商,因為《貨殖列傳》以專篇來論述經濟問題,因為司馬遷認為:“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甯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司馬遷說人們對物質的需求是發自本能,而社會的分工推動了經濟發展,這一切并非政治力量所能決定的。他強調隻有吃飽飯了,人們都有榮辱觀,而後才會變得有教養:“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歸焉。”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5

繼續向上攀登

所以司馬遷認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他明确地認為過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本性,這是不用學而天生具備的本能。而後他說出了這樣的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正是司馬遷的直率,而受到了班彪、班固以及後世的指責。如果以這個角度來認定司馬遷崇道貶儒,顯然是以偏蓋全,因為儒學的創始人孔子的第一篇完整的傳記就是司馬遷所寫。這篇傳記就是《史記》中的的《孔子世家》,錢穆在《孔子傳》的序言中稱:“西漢司馬遷《史記》采集以前各書材料成《孔子世家》,是為記載孔子生平首尾條貫之第一篇傳記。”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6

牌坊

然而有人會說,《論語》一書中更多的記錄了孔子的言行,對此,董敏娜在《論<史記>對孔子形象的重塑》一文中說:“《孔子世家》是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孔子傳記。在《史記》之前,有關孔子生平言行的資料基本上都保存于《論語》之中,其材料雖豐富翔實,卻沒有完整的體系。”

對于司馬遷所撰《孔子世家》,錢穆在《孔子傳》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然司馬遷之《孔子世家》,一則選擇材料不嚴謹,真僞雜糅;一則編排材料多重複,次序颠倒。後人不斷加以考訂,又不斷有人續為孔子作新傳,或則失之貪多無厭,或則失之審核不精,終不能于《孔子世家》以外别成一惬當人心之新傳。”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7

兼做導水渠的路

雖然錢穆指出《孔子世家》中存在一些材料不真實的問題,但他同時也說在《史記》之後有不斷的人為孔子作傳,但沒有一篇能夠超過司馬遷所撰《孔子世家》。而司馬遷也是第一位把孔子譽之為“至聖”的人,他在該文中對孔子的偉大有如下的贊譽: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适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于賢人衆矣,當時則容,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8

終于到了最後一進

雖然說在司馬遷之前也有人稱孔子為聖人,比如《孟子·萬章下》載有孟子所言:“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孟子說孔子是集大成者,但他并沒有說出“至聖”這個詞。後世稱孔子為至聖,乃是自司馬遷始。所以李景星在《史記評議》中說:“天地明,難以形容;聖如孔子,亦難以形容。孟子稱為聖之時,已是創論。而史公世家,更稱之為聖,尤為定評。自是之後,遂永遠不能易矣。”

司馬遷對孔子的重視還不僅于此,因為《孔子世家》一篇中還載有孔子去世後的事迹:“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複盡哀;或複留。唯子贛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内,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于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後從政。”對此,董敏娜在文中總結說:“通覽《史記》全書,司馬遷所錄君王賢人如此之多,卻沒有對任何人死後的哀榮做記載,唯獨記載司馬遷心目中的‘至聖’——孔子。孔子死後所獲得的哀榮,正是對其一生作為道德上的偉人,學術上的典範的總結與肯定。”而内藤湖南認為《史記》一書所用的撰寫理念也同樣是效法孔子的《春秋》:“就全體而言,《史記》是采用了孔子《春秋》之義法的。”這些都說明了司馬遷對儒家創始人孔子的高度看重。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9

司馬遷墓處在山頂

對于《史記》與《漢書》孰優孰劣的問題,後世有不同看法,比如劉知幾就認為《漢書》高于《史記》,因為《漢書》的文字更謹嚴詳細,然持這種觀點的人卻忽略了司馬遷寫的是通史,而《漢書》乃是斷代史。更何況,作為正規史書這種題材,司馬遷才是發明者,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稱:“魏禧序《十國春秋》,謂‘遷僅工于文,班固則密于體’,以是為《史》《漢》優劣。不知無所因而特創者難為功,有所本而求精者易為力,此固未可同日語耳。”

趙翼強調司馬遷的首創之功不容忽略,因為最難者就是創造,而汪高鑫在其專著中又提到了《史記》一書在體例中也包含了撰寫者的思想:“司馬遷撰成《史記》一書,标志着我國紀傳體通史體裁的創立。而這一紀傳體通史體裁的創立,不僅是曆史編撰學的一大突破,更蘊含了司馬遷的大一統思想。”範文瀾在《正史考略》中指出:“《本紀》十二之數,是效法《春秋》十二公而作。”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10

山頂景色

其實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于人物的編排上面也有着仔細的考量,比如有人批評史記中的《本紀》,因為《本紀》寫的都是皇帝,然而項羽沒有當過皇帝,《史記》中卻有《項羽本紀》,司馬遷為什麼要自亂體例呢?錢穆認為司馬遷這麼做有着仔細的考量:

但秦是亡了,秦二世已投降,漢高祖還未即位為皇帝,中間所謂“秦楚之際”的一段計有五年,太史公把來放在項王身上。《本紀》本隻是把來編年的,那麼項王這幾年也自該稱《本紀》了。但太史公《史記》又并不稱為《西楚霸王本紀》,而連姓帶名直稱《項羽本紀》。在這一顯然不妥的題目下,卻自見太史公有一番深遠的意義。秦亡了,漢沒有起,中間有項羽,然而他又不為一個朝代,隻是一個人物,因此他雖是位為西楚霸王,而《史記》不稱《西楚霸王本紀》。雖則大家都稱他項王,太史公文章裡也有稱項王的,但題目上則稱《項羽本紀》。這實在又是太史公一番了不得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11

司馬遷祠

可見,司馬遷撰寫《史記》一書無論在搜集資料、人物撰寫以及内容安排方面,都有着仔細的考量。而《史記》以人物為中心的寫法,正是其重要的發明。對于這個發明,白壽彜在《中國史學史》中稱:“從史學的角度看,最重要的還在于《史記》善于透過人物的言語、活動和遭遇,去揭示當時的政治情況,去說明、判斷曆史問題。”而《史記》同樣是著名的文學作品,白壽彜又稱:“《史記》擅長寫人物的對話,并注重刻畫人物說話的口吻,表現其神情風貌。司馬遷還善于寫場面、寫戰争,如《項羽本紀》寫钜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戰,《淮陰侯列傳》寫韓信破趙之戰,《李将軍列傳》寫李廣對匈奴作戰,都是脍炙人口、千古傳頌的名篇。”

司馬遷所撰史書最初并未定名,故當時人們将其稱為《太史公書》,有人說到東漢,也有人說到三國時這部書才定名為《史記》,但是司馬遷寫出該書後并沒有傳布天下,他去世後他的外孫楊恽将這部書傳播開來。《漢書·司馬遷傳》中稱:“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恽,祖述其書,遂宣布焉。”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12

祠堂内的碑刻

然而後世所看到的《史記》有一部分已經不是司馬遷著作的原貌,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就談到了《史記》有後人竄入處:“《史記·田儋傳贊》,忽言‘蒯通辨士,著書八十一篇,項羽欲封之而不受’,此事與儋何涉而《贊》及之?《司馬相如傳贊》,謂‘相如雖多虛詞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諷一,猶馳騁鄭、衛之音,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餘采其語可論者著于篇’雲雲。按雄乃哀、平、王莽時人,史遷何由預引其語?此并非少孫所補,而後人竄入者也。”

《史記》中記載了司馬遷去世後的事情,顯然這不是作者本人所為。但即便如此,這絲毫不影響《史記》的偉大。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13

懸崖下的枯樹

司馬遷去世于何時,史無記載,關于其死因,東漢衛宏在《漢書舊儀注》中稱:“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關于何為怨言,有人認為就是他寫的那篇《報任安書》,然這種猜測畢竟難以找到史料佐證。其去世後則葬回了他的家鄉芝川鎮,芝川鎮處在韓城,康熙版《韓城縣志》中載有司馬遷墓的狀況:“漢太史令司馬遷墓在芝川鎮南嶺上,西枕梁山,東臨大河,氣勢雄闊,古柏數十百,皆蒼老如鐵,懸于兩崖,作蛟龍狀。子長一家,巍然其巅,祠壁石墨林立,代有名作。家以石砌,二柏出其上,盤崛尤奇,北望少梁,曉煙殘照,如圖畫然。”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14

山頂上的古松柏

對于司馬遷墓最早的記載,應是出自郦道元《水經注》在陶渠水注中的所言:“又東南迳司馬子長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史公自序》曰:‘遷生龍門’,是其墳墟所在矣。”

看來早在一千七百餘年前,司馬遷墓就處在此處,而其墓留存至今,這當然是後世不斷修葺的結果。李大可的專著中載有北宋治平元年,太常博士知同州韓城縣事李奎所題之詩,該詩中有:“荒祠臨後土,孤冢壓黃河。”之句,可見在北宋時司馬遷墓已經殘破。宋宣和七年,韓城縣知事尹陽對司馬遷墓做了修整。金大定年間,韓城知事趙振在其所撰《大定己亥修太史公墓小碣》中又談到了對司馬遷墓的整修過程:“(司馬遷)及其卒也,葬于梁山之崗,至今韓人享祀不絕。惜乎時代曆久,舊冢傾頹。今春姚定乃率裡人命工修複,其意欲以光華文史之風,激勵衰鄙之俗。”這樣的修整一直到清代,仍然有多次。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15

司馬遷墓外觀

2012年4月11日,我在山西運城一帶尋訪,從地圖上查得這裡距陝西韓城不遠,于是特意請朋友安排車帶我前往該處去瞻仰司馬遷墓。司馬遷祠與墓位于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出通化再上209國道,二十餘公裡到河津市西轉上108國道,5公裡後駛上G5京昆高速,5公裡後跨過黃河進入陝西境内。眼前之景十分開闊,司機說這是黃河最寬的一段,再行40餘公裡到達韓城。

繼續南行幾公裡,駛上架空極高的大橋,從橋上望下去,一眼就看到了山體上“司馬遷祠”幾個大字。字的下面是一陡峭的山體,上面蓋着一些古建,那定是司馬遷祠所在。然而高速卻無出口,隻能繼續前行,之後所行駛的5公裡路途,其路邊大約每隔1公裡都有司馬遷祠的指示牌。從芝川站下道拐上一條不窄的柏油路,約行5公裡到達司馬遷祠前面的停車場,整個停車場還未完工,汽車胡亂地停在土堆的空地間,而停車場前面的廣場卻已完工,售票處就在廣場的入口,門票50元。這麼大的建設規模50元不能說貴,隻是這一段路太長,路面全部用青石鋪就,每隔10米兩側都是花壇,每個花壇中有一個腰鼓狀的裝飾物,我猜想可能是路燈,但高度不足二米,不知如何照明,廣場很寬,約有50米,長度也在300米以上,因為剛建成沒有一棵樹,若是到了夏天,走過這一段長長的路估計能把人曬暈。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16

畢沅所書墓碑

路的頂頭是高大的司馬遷塑像,走近觀之,似乎是做工不夠細膩,然塑像後并不能直接穿行,因為後面是一條河,路到此左轉,穿過幾十米長的一個古橋,這個橋的确是舊物,因為橋面的石闆已磨損得很嚴重,開裂處用鐵铤鉚在一起,這種工藝應該是幾百年前的手藝,張大可在文中寫清康熙十七年,韓城縣知事惟世琪大規模地整修了墓祠,不知道這些鐵铤是不是當時所做者。

過河之後沿坡上行即到了收門票處,其售票處與檢票處如此之遠,我所遇到的隻有洛陽龍門的白園跟此有一比,來時朋友除了讓用他的車,還讓他的辦公室人員小秦陪同,她覺得景區太大,我們找起來太費力,堅持請了一位導遊,付費50元,導遊的确講得很詳細,稱腳下的這條石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向前追溯二千多年,都是沿這條路前往西安的,路面的石闆均為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每塊石頭的四腳已全部磨成圓弧狀,現在古董造僞最發愁的就是難以仿造出器物的歲月磨痕,而這條石道上的每一個石塊卻是渾然天成的感覺,肯定令今天的造僞者自歎弗如。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17

墓頂上有柏樹

在石路的半途有一個幾平方米大小的小廟,導遊說是姜太公廟,是清代康熙年間建的,為了讓這條路上的小鬼不傷行人。上到一半沿右路上行,此路面為磚砌就,兩邊以碎石相嵌,奇特之處是路呈倒梯型,中間凹,兩邊高,腳邁在這個路上很不容易保持平衡。導遊解釋說這是因為此山為黃土結構,下雨則很易水土流失,古人奇思妙想,用這種辦法修路,平時當路,雨時當水渠。之上則是一小型山門,山門向上為99級石階,導遊又解釋一翻99之說,這一段似乎就是附會了。但我也感謝導遊小姐一絲不苟認真地講解。

台階之上則是幾畝大的平地,建有司馬遷祠,祠的正中司馬遷彩塑端坐其上,導遊稱是宋代的原物,然而塑像前有玻璃遮擋,無法拍照。導遊又讓我等注意司馬遷的臉是略偏北方,而非端坐直視,她解釋說因為司馬遷為李陵之事受了宮刑,而李陵卻投了匈奴在北方,因此司馬遷一直遙望着北方,希望他自己的冤情能夠得到昭雪,我請問她為何司馬遷選在這官居道險要處做為自己的長眠地,導遊說司馬家族有墓地離這兒有十幾裡地遠,但古人認為發膚受之父母,殘缺了則無顔見先人,所以司馬遷生前在48歲受過宮刑之後再未去祭拜過祖墳,死前選此地也是因為無顔将自己埋在祖墳之側。

西漢司馬遷史記介紹(覓史記司馬遷史記)18

遠眺

祠堂的左邊有條小路,穿過到後邊又是另一個平台,此即是司馬遷墓所在地,此墓的制式很是奇特,整個墓穴呈蒙古包型,頂上植着數棵古柏,從枝的粗細程度看必當是幾百年前之故物,墓壁四周全部用磚與石砌就,磚雕為一圈八卦圖案,導遊說司馬遷主張民族融合,不排斥少數民族,給匈奴寫過曆史,匈奴很尊重他,所以給他修了這個形式的一個墓葬,但其所說之出處我不知道,等得暇詳查之。因為墓頂的柏樹長得很是茂盛,其根部已經将墓的四圍撐裂,看上去像是現代人做了加固,墓的左右兩側都是懸崖,右側懸崖的下角有一棵古樹完全枯死,從樹齡看至少是千年之物。早在郦道元時代,他已記載司馬遷墓前種有柏樹,不知眼前所見是否為郦道元所記載的那些樹中的一棵。

司馬遷的墓碑在墓與祠之間的小夾縫中,兩邊各僅有不到一米的距離,拍照十分困難,但我還是盡能力将它拍下來,碑文隸書中間一行“漢太史司馬公墓”,落款為畢沅所書,墓的右側是百丈高的懸崖峭壁,上面搭着兩溜百米長的通天梯,我很奇怪有人會冒險從此攀登,導遊說3月31日在此舉行了盛大的公祭,因為此時是司馬遷誕辰2157周年,當時為了在此能夠懸挂上熊招政所書的一幅對聯,這梯子就是懸挂對聯的架子,如此大的對聯可謂貫絕古今,可惜我未能目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