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沉甸甸的名單,讓穿梭在蒙山腳下的他,重塑了“郵遞”的意義。
烈士名單 受訪者提供
他是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坦埠鎮的郵遞員王德建,綠色的郵遞包裡裝着一份尋親烈士名單。如今,36歲的他,已堅持為烈士尋親7年了,共找到了20多位烈士的家。
10月25日,這位郵遞員的故事的登上了熱搜。天目新聞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上了這位熱心的郵遞員,面對網友的點贊,王德建說,其實自己沒做多大貢獻,隻是為烈士親人傳遞點信息。樸實的話語下,是他炙熱的心。
一封平信
王德建與烈士們的緣分來自一封平信。2016年的一天,他在分揀信件時,發現了一封寫着“為烈士尋家”的平信,信件來自“菏澤市張和莊烈士陵園”,寄往“山東省蒙陰縣坦埠區朱下村”,收信人為公建厚烈士,信件上注有“該烈士(29歲)于1947年12月犧牲于菏澤戰役,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
拿着信件,王德建有些猶豫。在坦埠鎮,并沒有信件上所寫的朱下村,倒是有一個與其同音的“諸夏村”,但也找不到公建厚親屬。“因無法送達,按照規定本該退回。”但王德建心裡有種聲音告訴他:“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這些老一輩們流血犧牲換來的,再努力一下吧,盡盡微薄之力。“
走進諸夏村村委會打聽、深入老年活動中心、詢問村中老人……為了找到一些線索,王德建帶着這封信,在諸夏村走街串巷,卻一無所獲。有老人家同他講,姓公也可能是别的村的。于是,他輾轉了六七個村莊,耗時3天,終于在諸夏村附近村莊的一個小巷子裡獲得了一些消息。
給他信息的是位80多歲的老人,他雖腿腳不好,但記憶力非常好。老人告訴王德建,小時候,他曾和這位烈士在一個院子裡生活過,後來就隻知道他去當兵了,對于烈士最後的消息停留在犧牲在菏澤。而現在,兩家就隔着一道牆。
聽到這裡,王德建松了一口氣,他終于核實了這位烈士的信息。
後來,菏澤市張和莊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來到村子裡核實信息,臨走時,他給王建德留下一份包含13名烈士的名單。“您看看,能不能在送郵件的同時,幫這些烈士找找家。”從此,王德建成為了一名志願者,踏上了義務為烈士尋家的征程。
七年尋找
王德建的書 受訪者提供
“那時候什麼都不懂,真難。”7年前,王德建的孩子大的6歲,小的才3歲。“上一天班回了家,也不照顧孩子,就是在書上、網上搜索這些烈士的信息。”王德建說,那時候家人也不懂他是在做什麼,卻給了他默默的支持。
同音不同字,地區劃分的變更,地區名字的修改……那時候的王德建隻有一個感受,就是他在大海撈針。“不懂地方史,就開始讀曆史書籍,經驗是慢慢一點點磨出來的。”七年過去了,王建德的書架上,關于曆史與戰争的書籍不少都被翻舊了、翻破了。
“自己在沂蒙山區從小聽紅色故事長大,所以對革命烈士特别敬重。”這些年,背着烈士名單走在郵遞路上的王德建,逢人就問,他想通過村裡老年人的記憶,找到烈士家人的蛛絲馬迹。
王德建發現,有些時候,明明線索很通暢,但到最後的結果是,即使找到了烈士的家,家裡卻已沒了家人;亦或是,找到了烈士登記的村莊,村子裡卻根本沒有這個人。“這時候還挺打擊積極性的,但我從未想過放棄。”
步履不停
公丕平的父親公茂英的烈士證明書 受訪者提供
73歲公丕平的父親公茂英,17歲當兵,27歲就犧牲了,找到父親的犧牲地是公丕平最大的心願。
2019年,公丕平聽聞郵遞員王德建的故事後,出現在了王德建工作的快遞站門口,希望他能為自己找到解放戰争時在湖南相家橋犧牲的父親。對于這位年過七旬老人的心願,王德建感覺自己責任重大。
“這次找尋挺巧合的,因為這位烈士是副連長,書中記錄的戰鬥經過中出現了他的名字。”王德建說,而且他在書中驚喜地發現,這位烈士犧牲的地點應該不叫相家橋而叫楊家橋。而湖南當地有很多楊家橋,難以确定是哪一個。後來,王德建翻出了當時的行軍路線路,慢慢找到了烈士犧牲的楊家橋。終于,公丕平50多年的尋父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7年的時間,王德建已為20多位烈士找到了家。但他卻說,“咱沒有做多大的貢獻,就是幫忙找找地址,改改信息,傳遞一些烈士親人的線索。”
為英烈尋親的73封信寄出 受訪者提供
現在,他開始在臨沂市以外更大範圍幫烈士尋家人。“為黑龍江籍烈士尋親的16封信今天寄出,希望英烈親人能收到”“為英烈尋親的73封信寄出,希望英烈親屬能收到”……與此同時,他聯系了其他郵遞員一起幫忙。
“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在為烈士尋親的道路上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王德建說,“希望我手裡的烈士名單越來越少,找到的烈士親人越來越多。”
來源: 天目新聞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