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1課,講三個漢字,即《說文解字》解字“犛”部漢字的三個字。其中犛是部首漢字,“氂”與“斄”是部屬漢字。這三個漢字,字形複雜,但字義相對簡單,分别如下:
1、犛。是《說文》540部部首之一,現在這個部首已經取消。犛字201部首檢字檢字法歸在“牛”部。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注了讀音má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犛,西南夷長髦牛也。”形聲字。《玉篇.犛部》:“犛,獸如牛而尾長,名曰犛牛。”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牦牛。後來犛寫作“牦”。犛的本義就是牦牛,牦牛屬于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動物,是以中國青藏高原為中心,及其毗鄰高山、亞高山高寒地區的特有珍稀牛種之一,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叫聲像豬鳴,所以又稱豬聲牛。因其主産于中國青藏高原藏族地區,也稱西藏牛,牦牛尾巴如馬尾,所以又名馬尾牛。樣子如圖:
(牦牛)
《山海經.中山經》:“東北百裡,曰荊山……其中多犛牛。”郭璞注說:“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讀jiào,義同邊塞的“塞”)外也。”《國語.楚語上》:“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指巴浦之地,這些不同于中原的動物非常多。
犛牛外在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脅等處密生長毛,因此人們據此多長毛的特征另造了一個從牛毛聲的“牦”字,毛同時兼表義。以代替字形複雜的“犛”字。
另外,文獻中也用“旄”(《說文解字》有旄字,也讀máo)字指犛牛,旄的本義是指用牦牛尾在旗竿上做裝飾的旗子。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旄,以犛牛尾注旗竿,故謂此旗為旄,因而謂犛牛尾曰旄,謂犛牛曰旄牛,名之相因者也。”現在通用的牦字也有可能是旄引申出旄牛的意義後制作的一個分化字。古代旄也用于使節出使時符節,用的也是牦牛尾毛。比如《漢書.蘇武傳》“仗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大意是:(蘇武)拄着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着,以緻于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掉落了。
(傅抱石畫《蘇武牧羊》)
(二)犛字的第二個讀音讀lí。專用于“犛靬(讀jiān)”這個詞。是漢代西域國名。就是大秦國。也指漢代張掖郡縣名,也寫作驪靬,在現在的甘肅省永昌縣。
犛的小篆寫法如圖:
(犛的小篆寫法)
2、氂。現代漢語201部檢字法在“毛”部。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了一個音máo。給的解釋是:“氂,犛牛尾也。從犛省,從毛。”王筠的《說文句讀》稱:“‘犛省’及‘毛’皆其聲也。許君于會意字而兩體之聲皆諧者,例不言聲。”朱駿聲的《說文解字通訓定聲》稱:“從犛省,從毛,會意,毛亦聲。”因此,這個字是形聲兼會意字。本義就是牦牛尾。清代徐侃《遊李氏松園記》:“有長松數百株,皆偃蹇屹立,枝樛曲上向,葉如氂,團簇滿林中。”;也用來指馬尾。《淮南子.說山訓》:“執而不釋,馬氂截玉”高誘注說:“氂,馬尾也。”。執着而不放棄,就是馬尾也能截斷玉石。
本義之外:(1)氂還指長線或長毛。《廣雅.釋器》:“氂,毛也。”《列子.湯問》:“(紀)昌,以氂懸蝨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紀昌(為了學劍練眼睛)用長線拴住一隻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轉睛地盯着它看,十多天之後,虱子在眼中漸漸顯得大了起來;到了三年以後,竟顯得有車輪那麼大。有的譯本譯為馬尾巴,似乎并不準确。
(紀昌學射)
(2)通“犛(牦)”。牦牛。《集韻.爻韻》引《說文》稱:“‘西南夷有長髦牛也。’或作氂。‘”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七》:“其地多氂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負重。”徐霞客在雲南見到了牦牛。
(香格裡拉的牦牛)
(二)氂的第二個讀音讀作lí。有三種用法:
(1)用作量詞,後來寫作釐,就是厘。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三:“十毫曰氂,今皆作釐。”《集韻.之韻》:“氂,十毫曰氂”。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二:“按毫厘本權度之數。《孫子算術》:‘蠶吐絲為忽,十忽為杪,十杪為毫,十毫為厘,十厘為分,十分為寸。’”後人又移之于稱(秤),是權度皆以毫毛起數,其字本應從毛。”毫、厘是重量和長度單位。平常我們說的“差之毫厘”,其中的“厘”,到底微小到什麼程度呢?看上面這段話,它最初就是從蠶吐的絲開始算起的。
(蠶絲)
(2)同“斄”。硬而卷曲的毛。下面第三個字會專說到這個字。(3)同“剺”,割;劃。
氂的小篆寫法如圖:
(氂的小篆寫法)
3、斄。現代漢語201部檢字法在“攵”部。這個字也有兩個讀音:
(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注了一個讀音lí。給的解釋是:“強曲毛。可以著起衣。從犛省,來聲。”斄的本義就是硬而卷曲的毛。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著同褚,裝衣也。”王筠的《說文句讀》:“強者倔強也,屈者屈曲也。”這裡的“裝褚”,典出《漢書.王莽傳》。
《小爾雅.廣訓》:“雜毛曰氂(上面氂字第二意思)。”胡承珙《小爾雅義證》稱:“《漢書.王莽傳》‘莽好以氂裝衣’注雲:‘毛之強曲者曰氂,以裝褚衣中,令其張起也。’”這個記載稱王莽喜歡自制衣服,把硬而卷曲的毛絮到衣服裡去,應當是能起到更好的保暖作用,他的這個原理,基本上相當于現代羽絨服保暖原理。
(王莽)
此外,斄還通“犛”,就指牦牛。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斄,假借為犛。”比如《莊子.逍遙遊》:“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成玄英疏稱:“斄牛,猶旄牛也,出西南夷。其形甚大,山中遠望,如天際之雲。”
(二)斄的第二個讀音讀作tái。有兩個用法:(1)古邑名。傳說為後稷封地。在陝西省武功縣南。也作“邰”。(2)古縣名。秦代所置,治所是同一個地方。
斄的小篆寫法如圖:
(斄的小篆寫法)
犛部漢字隻有今天講的這三個。“犛”部在現代漢語裡已經取消,部屬三個漢字打散分别歸入其他部首之下,檢字時注意。
(【說文解字】之141,圖片引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