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有關臘八節的詩詞

有關臘八節的詩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2 01:09:21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自上古時代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一些地區還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佛教傳入,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被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有關臘八節的詩詞(臘八裡的詩詞盛宴)1

我國民俗中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的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吃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

臘八節源于生活在漫長農耕歲月裡的先民對自然的感恩、對生命的崇拜、對未知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憧憬。人們也在節日中感受自然的力量,體驗世态人情,或欣喜或歎惋,胸中用湧動着的情感與眼前的景物交織。除了紀念先祖、阖家團聚、祈福迎祥等節俗,臘八節還有一種詩意的打開方式,文人墨客拈韻賦詩,将歲暮之時的情緒、感悟與哲思傾注筆端,落筆成文便成了千百年淺吟低唱的辭章。

蠟日

陶淵明

風雪送餘運,無妨時已和。

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

我唱爾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錄自《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

【題解】

這首詩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作品。詩人“蠟日”飲酒賞梅,即景言情,表達了超外物而意足、悠然自适的心境。

【評析】

世人皆知陶淵明愛菊,此處收錄的恰是一首詠梅詩。詩的開篇交代時令,承題中“蠟日”,同時也為整詩奠定了明亮的基調。風雪中已近年終,但是溫暖的時節還是來到了。門的兩側栽種了梅樹與柳樹,梅樹的一條枝杈上有花綻放。正如莊子所說:“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于心者也。”“佳”意為美、好,是詩人對初綻梅花的評價,也為下文詩人與梅花對話做好了鋪墊。“我唱”“爾言”,寫詩人與梅花之間的唱和。“得”字說明,人與花在溝通上默契投合。當詩人沉醉自适之時,景物不再是景物,而幻化為友人,詩人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自然之中,打破了人與花的對立,将自己的性情投射到景物中,才有了“得”字的渾融為一,營造出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而“得”又加深了酒中趣的程度。“何多”為贊歎,極言對酒當歌之樂。這種樂趣莫可名狀,用言語是說不清楚的。“章山”句,既收束全詩,又有宕出遠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遠,韻味悠長。這首詩清新明麗,可謂“無我之境”(清王國維《人間詞話》)審美境界的典範。

有關臘八節的詩詞(臘八裡的詩詞盛宴)2

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

臘日

杜甫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淩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随恩澤,翠管銀罂下九霄。

(錄自《全唐詩》225卷,中華書局1960年版)

【題解】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作品。詩人臘日得皇帝賞賜,内心欣喜萬分,賦詩抒懷。

【評析】

首聯開篇扣題,以“常年”與“今年”構成今昔對比,點明詩作創作時的天氣特點,也因此為詩定下了輕快的調子。颔聯寫景,所謂寒極而春,詩人以雪色、萱草、春光、柳條寫出了春色犯寒而來的景象,描寫精緻準确,蘊意深刻。首先賦予萱草以人的特點,以“侵淩”和“還(huán)”表明雪色消退,不是因為太陽照射,而是因為萱草的生命力強大。同時古人認為萱草是一種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暗示詩人此刻愉悅的心情。而柳樹枝丫“漏洩春光”,則說明春意尚微弱,畢竟還是臘月時節,既是客觀描述,又滿載希望之意。頸聯記事。詩人一散朝就回家,待到晚上打算暢快淋漓地喝上一頓。“良夜”即臘祭之夜,“良”字也源于詩人的心理感受。尾聯為頸聯做出解釋。因為皇帝恩賜了口脂、面藥、翠管、銀罂等物,重感恩意,心生歡喜。如此看來,首聯的春回大地之感,或許更多來自詩人的内心感受。

【相關鍊接】

唐朝貞觀年間,蠟祭與臘祭分設,農曆十二月寅日蠟祭百神,卯日祭祀土神,辰日臘祭先祖先宗。到玄宗開元定禮制,“三祭皆于臘辰,以應土德”(宋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可見,唐時以辰日為臘日,尚未确定在臘八上。

“口脂面藥随恩澤,翠管銀罂下九霄”。臘日,皇帝在苑中召見近臣,賜給他們臘祭的供品,晚上,名臣近臣從皇宮的北門入内殿,皇帝為臣子們準備了酒食和特别的賞賜,即口脂、紅雪、澡豆等。口脂類似于今天的唇膏;紅雪、紫雪、碧雪均為面藥(或稱面脂、面膏)的種類,是将天然色素加入面脂中,類似于今天有調節膚色功能的護膚霜。此二者用以防止冬日裡肌膚皲裂。澡豆則是以豆粉添加藥品制成的洗顔粉末,許是對前代臘日沐浴傳統的沿襲。上述賞賜盛裝在碧镂、銀罂這樣精美華貴的容器中,外面再用香羅包裹起來,香羅上打個花結,并寫上“敕”字,示為禦賜。正如詩人王建《宮詞》中描寫的:“黃金合裡盛紅雪,重結香羅四出花。一一傍邊書敕字,中官送與大臣家。”

有關臘八節的詩詞(臘八裡的詩詞盛宴)3

清《雍正祭先農壇圖》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陸遊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迹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唯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錄自《全宋詩》第39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題解】

這首詩是宋代著名詩人陸遊的作品,作于紹熙三年(1192)。已近古稀之年的詩人,閑居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西村是山陰的一個小村莊,也是詩人常常遊賞之處。這首詩寫詩人臘八西村信步時沿途的節日風光,感慨年邁多病的閑居生活,表達了豁達的人生态度。

【評析】

首聯以天氣開篇,交代“時”常“散策”的原因。臘月漸有春意,詩人趁天暖随處走走,常常會路過鄰近的西村。“臘月”扣題中“十二月八日”;“散策”扣詩題中的“步”;“吾鄰”扣“西村”,并導引出颔聯的景物描寫。颔聯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草煙漠漠”,柴門裡竈煙彌漫,是人們忙碌生活的樣子;“牛迹重重”,野外溪邊到處都是牛的腳印。而詩人的狀态,遊離在這生活畫卷之外。頸聯“多病所須唯藥物”,徑用杜甫《江村》詩中的成句,表明自己年老多病,暗含馮唐易老之歎。承接“多病”,詩人自嘲是一個與差役、賦稅都無關的閑人,流露出老邁體弱、力不從心的沉郁悲涼。頸聯的抑,為尾聯的揚做好了鋪墊。尾聯筆調突然一轉,十二月八日佛寺僧人熬制佛粥,詩人“今朝”得佛粥增福延壽,不禁覺得臘八節的“江村”萬象更新起來。一抑一揚,展現了詩人不拘與豁達的心胸。這首詩言辭平易,情感細膩,老筆尤健。

【相關鍊接】

宋代政權初建,統治者選擇以恢複、發展佛教來治理國家,佛教也契時應機,逐漸傾向中國人的世俗生活,臘八節的出現就是一個證明。漢傳佛教中,農曆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成佛日,各地寺院在臘八日都會舉行施粥活動,深得民心。加之宋代隻有王侯官家仍在臘日進行祭祀,民間臘日的祭神、祭祖功能被分散到了除夕和春節,祭竈又被安排到了臘月二十三,佛家的臘八節便取代傳統的臘日祭祀在民間流行開來。

據《佛所行贊經》所載,釋迦牟尼六年苦修卻無法悟道,一日,因為過度饑餓、勞累,他暈倒在地。一放牧女子從旁經過,将帶在身上的雜糧加上牛乳熬煮成粥喂給釋迦牟尼,他受食而恢複體力,終悟道成佛。因此,佛家将粥稱為“藥食”,具有挽救生命的神聖色彩。唐朝敦煌地區的寺院,就有臘日“煮藥食”的習俗,大緻為油、酥、面煮制而成的粥狀食物。宋朝時,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佛家的七寶五味粥,是用奶、菇、核桃仁、百合等食材制成,味鹹香,供佛及僧道、施主。而民間的果子雜料粥則沒有定式,完全依吃粥人的喜好随意選材。人們不僅吃粥,還将所謂的“侑僧粥”“佛粥”作為禮物互相贈送。“臘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傳侑僧粥。栗桃棗柿雜甘香,菱椇芝栭俱不錄”(宋王洋《臘八日書齋早起南鄰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盡之因成小詩》)。

有關臘八節的詩詞(臘八裡的詩詞盛宴)4

清姚文瀚《歲朝歡慶圖》 (局部)

南歌子·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

蘇轼

衛霍元勳後,韋平外族賢。

吹笙隻合在缑山。

閑駕彩鸾歸去、趁新年。

烘暖燒香閣,輕寒浴佛天。

他時一醉畫堂前。

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

(錄自《全宋詞》第1冊,中華書局1965年版)

【題解】

這首詩是宋代著名詞人蘇轼的作品。張懷民,名夢得。詞人貶谪黃州(今湖北黃岡)時,與之交遊頻繁。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六年(1083),是年,友人張懷民将離開黃州回京受命,臘八節詞人赴懷民處飲酒,臨别感懷。

【評析】

上片開篇起興,以功成名就的曆史人物,引出友人張懷民。衛青、霍去病是名臣元勳,韋氏與平氏皆父子賢相相傳,詞人以上述人物的家世類比友人,說明懷民亦是名門之後,且心懷大志、才智過人。“吹笙”句用周靈王太子王子晉駕鶴仙去之典,意在表達懷民本該在京城,不應屈居黃州。詞人将懷民回京一事喻得道成仙,故有“駕彩鸾歸去”一說。上片盡是鼓勵,下片滿載不舍。過片寫實,交代此次飲酒的環境、地點、天氣、時間。“他時”句為虛寫,此時詞人與懷民在燒香閣中飲酒,想象着懷民華麗堂舍沉醉的樣子,既是對友人的祝願,也引出下文之“莫忘”。“莫忘”句承上片“閑駕”句,運用對比襯托的方式,形成了詞人與友人未來狀态的強烈對比:同為貶谪黃州之人,一個老死異鄉,一個回京任職,反差之大,使悲者更悲。這首詞曆史與神話無痕結合,情感與典故融合自然,言辭平易,情感真摯。

有關臘八節的詩詞(臘八裡的詩詞盛宴)5

宋蘇轼《木石圖》

賀新郎·為徐晉遺催妝

陳維崧

時十二月初八夜大雪。

雙绾同心結。喜今夜、新人二九,殘年臘八。

幾隊紗籠徐引導,光漾黃金跳脫。

何況是、玉人如月。

小捉養娘簾底問,問徐公、城北人争說。

燈下看,果英發。

天公更自風流絕。響瓊簽、且煩青女,細飄珂雪。

為驗謝娘才調好,故把吳鹽輕撒。

不須慮、銅輿街滑。

我識李謩吹笛手,但今宵、鳳竹休頻擪。

枕函上,印紅頰。

(錄自《全清詞·順康卷》第7冊,中華書局2002年版)

【題解】

這首詞是明末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的作品。古人将贈給待嫁新娘的詩稱為催妝詩,簡稱“催妝”。徐晉遺,詞人的表弟。這首詞是為徐晉遺大婚所作。清時遵古禮,晚上迎娶新娘。是日臘八,迎親時遇大雪。

【評析】

上片寫迎親的場景。開篇“雙绾同心結”,象征男女之間的忠貞愛情,詞人以此祝福新人。“喜今夜”,引出婚禮之人與時間。“幾隊紗籠”“黃金跳脫”,寫出了迎親隊伍的盛大與豪華。清代婚禮,新娘的車輿是在家中女眷或婢女陪同下前往新郎家的,女人們佩戴珠光寶氣,故有“黃金跳脫”的光芒如水蕩漾之說。玉人即新娘,“月”承上文之“光”,此句誇贊新娘品貌。“小捉”句,寫出新娘對結婚對象的好奇以及對婚姻生活的期待。“争說”說明新郎有口皆碑,而“問徐公、城北人争說”,巧用《戰國策》名篇“鄒忌諷齊王納谏”中“城北徐公”的典故,以此說明新郎貌美風流。“果英發”,是詞人假借新娘身份對新郎的評價,誇贊新郎的同時,表明二人情投意合。

下片用“謝家詠雪”之典故。據《晉書·列女列傳》記載,晉人王凝之之妻謝道韫,是東晉安西将軍謝奕的女兒,也是宰相謝安的侄女,自小聰識有才辯。一次,謝安召集子侄論文賦詩,天突然下起大雪,于是謝安問:“紛紛白雪像什麼?”侄子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拟。”而謝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韫的比喻精妙,謝安聽後很是高興。是為佳話。詞人化用此典故,一來以新娘比一代才女、女中名士,誇贊其才情;一來說明大雪是為新娘而來,為婚禮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因婚禮必須在子時前結束,因此以“瓊簽”表達出時間緊迫之意。天降大雪,路必定滑。繼而詞人以唐玄宗時期著名笛手李謩指代新郎。唐元稹《連昌宮詞》有“李謩笛傍宮牆,偷得新翻數般曲”。是說正月十五前夜,唐玄宗新創了一首笛曲,次日夜卻在坊間酒樓聽到新曲,大為震驚。查明後得知是李謩在上陽宮附近賞月時,聽到了宮中笛曲傳出,便默默記下,玄宗感到十分驚異而未加怪罪。詞人以李謩贊新郎才華出衆、聰慧過人。這首詞精于用典,兼負情趣,對新人的祝福傾瀉而出,又不失精美。

◎本文轉載自“中華書局1912”,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